39健康

常吃清热祛湿食物可治湿疹

  湿疹为常见皮肤病。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古人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奶癣”等,其症状均为湿疹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内服药和外用药同用。

      患湿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汤食用,或饮用青瓜、丝瓜汤亦有辅助治疗作用。本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湿疹表现以红斑水泡、渗出、糜烂、瘙痒、丘疹为特点。由于湿邪存在,故反复发作。

  (1)湿热证: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宜清热祛湿,可从下列方中选用:

      ①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③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

      ④黄连10克,黄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为细末混合备用。如皮肤糜烂流水则将药末撒在患处,流水不多或没破不流水时用香油调匀后外敷。

      ⑤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⑥鲜马齿苋200克,水煎后取药液,湿敷患处。对皮肤糜烂流黄水者用之。

  (2)虚实夹杂证: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性湿疹。本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且胖,脉缓。

      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可选用:

      ①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②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责任编辑:林柳媚)

2012-09-17 01:42:04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痱子和湿疹的区别是什么
痱子和湿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好发部位等方面。准确认识这些区别,有利于对皮肤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促进皮肤恢复健康。1、发病原因:痱子是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汗液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堵塞、破裂,汗液外渗到周围组织而引起。湿疹则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在因素如遗传过敏体质、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外在因素像食物过敏、吸入物刺激、接触化学物质等,都可能诱发湿疹,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2、症状表现:痱子初期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干涸后有细小鳞屑。之后可发展为丘疹或丘疱疹,密集分布,周围有轻度红晕。湿疹症状多样,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搔抓后形成糜烂面,有明显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皮肤粗糙、肥厚,有苔藓样变。3、好发部位:痱子好发于汗腺丰富的部位,如额头、颈部、胸背部、腋窝、肘窝等。这些部位出汗多,在高温环境下易出现痱子。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耳部、四肢屈侧、手足等部位,且常呈对称性分布。若皮肤出现类似痱子或湿疹的症状,不要自行随意用药。若症状较轻,可先通过改善环境、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持续不改善、加重或难以判断是痱子还是湿疹,需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湿疹和痱子的区别
湿疹和痱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表现、发病部位等方面。准确区分二者,有助于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皮肤问题,减轻不适症状。1、病因: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外在因素如食物过敏、接触刺激性物质、环境变化等都可能诱发。而痱子是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汗液不易蒸发,滞留在汗腺导管内,导致汗腺导管堵塞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2、症状表现:湿疹的症状多样,急性期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痱子通常表现为密集排列的针尖至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常伴有刺痛或瘙痒感,一般无渗出。3、发病部位: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耳部、四肢屈侧、手足等部位。而痱子多发生在容易出汗的部位,如颈部、胸部、背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若无法准确判断皮肤问题是湿疹还是痱子,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让专业医生进行诊断,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症状。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在高温天气注意防暑降温,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脸上长痱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脸上长痱子通常与高温闷热环境有关,也可能源于疾病因素,包括先天性汗腺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若痱子症状严重,如出现脓疱、发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工作环境中,空气湿度大且温度高,皮肤出汗过多但汗液不易蒸发。汗液滞留在汗腺导管内,导致导管堵塞,进而引发痱子。建议高温情况下尽量待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使用空调、风扇等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降低皮肤出汗量。二、疾病因素:1、先天性汗腺发育不全:因遗传等因素导致先天性汗腺发育异常,汗腺分泌和排泄功能受影响。在正常出汗需求下,汗液不能顺利排出体外,积聚在皮肤内,引发痱子。目前主要是通过对症治疗,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出汗量增多。大量出汗若不能及时蒸发,就容易长痱子。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必要时可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控制好甲状腺功能,可减少出汗,缓解痱子症状。3、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受损后,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排出障碍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皮肤水肿。同时,肾脏对内分泌和代谢的调节功能紊乱,影响汗腺功能,使汗液排出不畅而引发痱子。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必要时进行肾移植手术,同时注意皮肤护理。日常要保持皮肤清洁,勤用温水洗脸,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洁面产品。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干爽衣物。在高温天气或环境中,合理使用降温设备。避免搔抓痱子部位,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