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附1例报告)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lupus miliarisdisseminatus faciei,LMDF)是一种少见病,而且易于和酒渣样皮炎、毛囊虫皮炎等疾病相混淆,诊断较为困难。我科1999年1月~2004年3月,共诊治36例本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10~65岁,平均32.8岁,其中50岁以上的有4例,15岁以下的有1例。病期1~36个月,平均7.08月,发病季节无规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皮疹多发生在面中部,延及全面部的30例,仅局限在眼周的6例。1例患者肩部可见皮疹。18例患者自觉轻度瘙痒,其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1例患者面部结节可自行破溃,而表面覆以痂皮。36例患者均否认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由于条件限制,12例患者做了结核菌素试验,其中1例为可疑阳

  性,余阴性。胸透均未见异常。

  1.2 组织病理结果:常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入选的36例LMDF患者皮损中均可见到真皮浅层有轻中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同时存在上皮样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者16例(44.44%)(图1);可见有上皮样肉芽肿但未见到有干酪样坏死者17例(47.22%)(图2);有上皮样肉芽肿并发有脓肿者2例(5.56%)(图3),而且脓肿周围也可见中性粒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只见到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无其他特征性

  2 讨  论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又称颜面粟粒性狼疮,多发于成年人面部。从我们搜集的病例来看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较少累及老年人。而儿童发病极其罕见,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但是我们在2001年诊治了1例10岁儿童患者。本病皮损以暗红色结节为基本损害,对称发生于颜面部,以下眼睑、颊部、鼻两侧为著。有报道[1]少数病例偶可发生于颈肩及四肢等处。本文36例LMDF患者中有1例可见肩部有散在皮疹,与其报道相符。结节略高出于皮面而形成半球形或略呈扁平,淡红色或红褐色,质柔软,表面光滑,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2]。但是本文36例LMDF患者中有50 %自觉瘙痒。本病病程慢性,有的数月至数年可逐渐消失,愈后常留有萎缩性瘢痕。临床上无有效治疗方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多年来有关LMD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存在争论。由于最初认为所有的LMDF病理改变均呈现干酪样坏死的特征,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性狼疮的变形或结核疹。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LMDF都伴有干酪样坏死。Darouti[3]研究了LMDF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发现早期皮损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伴有少量的组织细胞,偶见神经纤维细胞;中期皮损伴有干酪样坏死占20 %;晚期主要表现为表皮变薄,纤维变性。这与Shitara[4]和Muraki[5]的报道基本一致。而我们发现的干酪样坏死在病理表现中所占的比例稍高,这可能与我们所取得标本均为急性期皮损和样本量的大小有关。同时,在36例LMDF患者中,均无结核病史或其他结核表现。辅助检查胸透均未见异常。12例LMDF患者的结核菌素试验,仅有1例为可疑阳性,余阴性。因此从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看不支持结核杆菌感染的病因学说。近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应用PCR法检测本病皮损蜡块中的结核杆菌DNA,结果阳性率低或未检测到[1,6,7]。但是顾元[8]等在皮损分泌物中检测到的结核杆菌DNA阳性率较高。因此,LMDF是否由结核杆菌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表现者1例(2.78%)。

(实习编辑:王京鑫)

2008-04-27 16:43:00浏览2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马拉色菌毛囊炎初期症状有哪些
马拉色菌毛囊炎初期症状一般有红色丘疹、瘙痒、烧灼感、疼痛、脓疱等。1、红色丘疹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可能会出现在颈部、前胸、后背等部位,早期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并伴随出现瘙痒的症状。2、瘙痒由于炎症刺激,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如果过度抓挠,还有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从而引起疼痛的情况。3、烧灼感如果个人自身免疫力低下,马拉色菌感染毛囊后会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使患者出现局部烧灼感的症状。4、疼痛如果个人患病以后病情比较严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使局部的皮肤出现破损的情况,也会伴随刺痛感的症状。5、脓疱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还会使皮肤黏膜组织受到细菌的侵蚀,从而出现长脓疱的现象。建议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避免使用公共物品,以免引起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饮食健康,多吃一些营养物质丰富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艾滋病的区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艾滋病在疾病类型、症状和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有所区别。1、疾病类型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而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两者是不同的疾病。2、症状和表现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炎症,常伴随痈肿和溃疡,严重时可能引起全身症状。而艾滋病则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别的疾病,如肺炎、结核、霍乱等,同时还伴有疲劳、发热、皮肤皱褶等症状。3、治疗方法马拉色菌毛囊炎一般使用抗生素和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酮康唑乳膏、克霉唑软膏、联苯苄唑乳膏等药物来治疗。而艾滋病则需要采用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齐夫多定、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等药物来缓解症状。此外,两种疾病的存在方式、预防方法也有所不同。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是在毛囊和汗腺区域引起感染,而艾滋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会影响身体内各个器官,导致身体免疫功能受损。预防马拉色菌毛囊炎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多的皮肤摩擦、擦伤等行为,同时避免与感染者接触。而预防艾滋病则需要注意不同的传播途径,如避免性行为、使用保护性措施、不共用注射器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