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皮肤病 > 皮肤病

裴氏着色真菌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

举报/反馈
2008-03-27 12:18:0039健康网社区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9岁,上海郊区农民。左手背部疣状增生6年,无痛痒。6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手背近虎口处出现一紫红色皮疹,约米粒大小,用手剥脱后流血,无脓液,无痛痒感,无特殊气味。后皮疹逐渐增大。3年前于当地医院外用药膏(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近3~4年来,皮疹逐渐增大并增多,数个皮损融合成草莓大疣状增生物,剥离后出血、结痂,偶有脓性分泌物、流血,伴臭味,无痛痒。病人否认外伤史。无发热、盗汗、全身乏力,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皮肤科情况:左手背桡侧见2处4cm×2cm及4cm×3.5cm疣状增生物,表面有褐色痂皮覆盖,痂皮未见明显黑点,剥除痂皮,其下见少许脓性分泌物,皮损境界清楚。2处皮损间见浅表萎缩性瘢痕(见图1)。左手背第二掌指关节处见黄豆大紫红色丘疹,上覆薄屑,压之有血性液体流出。无压痛,伴臭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手背皮损实验室检查:脓液及或坏死组织KOH涂片:找到单个或成堆的圆形的厚壁暗棕色孢子(见图2),称之为硬核(sclerotic body),也可见少量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在沙堡弱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形成灰黑色菌落,表面呈绒毛状,菌落边缘色黑,背面黑色米粉琼脂小钢圈培养1周,可见喙枝孢型和枝孢型分生子梗(见图5),孢子梗顶端有齿状突起。有少量瓶型。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伴角化不全。真皮内脓疡,其中可找到棕褐色圆形厚壁孢子(见图6)。细血管增生,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有较多浆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菌种鉴定为:裴氏着色真菌(fonsecaea pedrosoi)。根据病史,结合真菌学检查及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2 治疗 口服特比萘芬(兰美抒)500mg/d,3周后皮损开始明显缩小、变平、干燥,臭味减轻。治疗1月后,真菌涂片及培养均转阴,痂皮逐渐脱落,损害不断改善,直至留暗红色的萎缩性瘢痕(见图7)。总疗程5个月,共服用特比萘芬75g。分别在治疗2个月及疗程结束时检测肝功能均未见异常。患者自觉耐受性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裴氏着色真菌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寄生于土壤中及植物上。可通过外伤侵入人和动物皮肤、皮下组织形成慢性肉芽肿损害[1]。此病在上海地区仍较为少见。1911年巴西Pedroso首次从病人皮损中分离出此菌,我国于1951年尤家骏在山东省章丘地区首次分离此菌,此后,各地陆续有报道,但仍以山东省章丘地区病例居多。本病的特点是损害多为暴露部位,且多具外伤史,病灶多为单侧性,病程慢性顽固难治,常见于户外活动者[2]。本例实际上有用手剥离皮损的轻微创伤史,造成病原菌的接种与入侵。现认为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了被着色真菌污染的物质就有被感染的机会。但迄今尚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本病还需与其他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病鉴别。暗色丝孢霉病病灶标本直接镜检或组织病理为棕色的菌丝,真菌性足菌肿直接镜检或组织病理见棕色菌丝组成的颗粒。而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直接镜检或组织病理见单个或成堆的圆形厚壁暗棕色孢子,皮肤浅层和痂内可见菌丝。本例符合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诊断。特比萘芬副反应轻微,对致病性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具有良好的疗效。Es-erre等[3]报道用特比萘芬500mg/d治疗43例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在4、8、12个月随访时,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41.2%、74.1%及82.5%。本例患者虽然年龄较大,疗程长达5个月,但经随访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及肝功能的异常,从临床疗效来看,患者对特比萘芬很敏感,并且获得满意效果。

(实习编辑:王京鑫)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