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五类药物导致银屑病加重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药物也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目前已发现能够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β-受体阻滞药 如心得安、心得宁,可引起类似银屑病的皮疹,并使银屑病对治疗药物产生抵抗,使皮疹顽固难治。在一组以豚鼠为模型的实验中,发现外用心得安制剂能引发银屑病样皮疹。

  抗疟药物 氯喹、伯氨氯喹、羟氯喹等抗疟药物,可引起色素沉着、红皮病、掌跖角化症等,并使原有的银屑病皮疹加重。

警惕!五类药物导致银屑病加重

  含金属锂药物 治疗躁狂症精神病药物碳酸锂、醋酸锂、枸橼酸锂等长期用药后能引起许多皮肤的不良反应,如皮肤出现溃疡痒疹、红皮病、痤疮样皮疹、脱发红斑狼疮、银屑病,其中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多见。有报道证实锂剂具有抑制表皮腺苷酸环化酶,使人体CAMP减少的作用,从而引发银屑病。

  非甾体抗炎药 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异丁丙苯酸等可引起荨麻疹、光敏性皮炎、红皮病、大疱性皮肤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许多皮肤不良反应,对于银屑病可加重病情,使皮疹对治疗产生抵抗。

  四环素类抗生素 如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药物对皮肤有特别的亲和力,在银屑病皮疹中,其浓度高于正常皮肤。有文献对113例银屑病患者或有银屑病家族史的的人观察四环素对银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有5人被诱发产生了银屑病。

  另外,预防接种疫苗、地高辛、胺碘酮、碘化钾、染发剂偶尔有引起银屑病加重的情况。总之,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许多种,有些还须临床工作者进一步观察、研究、证实。临床医生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上述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

  银屑病是一个多基因的遗传性皮肤病,涉及因素复杂。虽然有许多治疗方法,但却没有一个有根治效果的,只能起到近期疗效,也不能防止复发。因此,患者就大可不必盲目就医,更不要胡乱使用什么“一针灵”或“进口特效药”或“祖传秘方”等。虽然没有根治银屑病的方法,但医生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现有的疗法,是可以控制或缓解银屑病的症状的。而有效治疗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清除皮损,达到临床治愈。另外,银屑病尤其寻常型银屑病,除有皮肤损害外,一般没有内脏器质性病变。本病的存在不影响患者其他的健康状况,更不会减少人的寿命。因此,选择治疗方法时,宜和缓,不宜激烈;宜循序渐进,不宜急于求成。

(责任编辑:韩晶)

2011-09-02 00:00:00浏览2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转移性肝癌好治吗
转移性肝癌通常是比较难治的。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建议优先通过基因检测、影像学评估等手段全面了解肿瘤特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首先,转移性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不同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癌细胞在肝脏内的生长往往不受单一局部微环境限制,而是继承了原发肿瘤的复杂基因变异,对常规治疗手段的敏感性显著降低。此外,肝脏血供丰富,转移性癌细胞容易通过门静脉系统或肝动脉发生远处转移,即便局部病灶得到控制,也极易出现新的转移灶,使得治疗难以实现根治效果。其次,转移性肝癌患者通常经历了原发肿瘤的长期消耗与治疗,身体机能和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多数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无法耐受高强度的手术、化疗或放疗,限制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时,原发肿瘤可能导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肺癌肝转移患者常伴有肺部功能障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可能因长期内分泌治疗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这些基础疾病不仅增加了治疗过程中的风险,还可能与肿瘤治疗产生不良反应叠加,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部分患者确诊转移性肝癌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使得姑息性治疗也难以实施,预后极差。患者及家属应保持理性认知,在追求有效治疗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必要时可结合姑息治疗手段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
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MRI等检查,其典型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或肿块,病灶大小不一分布不均,不同检查方法下呈现不同密度回声或信号特点,且影像学表现与原发肿瘤类型及血供特点密切相关。超声检查中转移性肝癌多表现为肝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或较清晰,内部回声多样;来源于胃肠道乳腺等的腺癌转移灶多呈低回声,肾脏甲状腺等来源的病灶可呈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牛眼征、靶环征为较特征性表现即病灶中心与周边回声呈环状差异。CT平扫时病灶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可轻度至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部分病灶中央可见无强化坏死区。血供丰富的转移灶如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可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MRI检查中病灶在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可显示高信号,肝胆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扫描时转移灶多无摄取表现为低信号。除上述常见表现外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还与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如黏液腺癌转移灶内可因含黏液成分出现囊性变或不规则无回声/低密度区,淋巴瘤转移灶常表现为肝内多发均匀低回声结节且边界清晰。PET-CT检查可同时显示肝内及全身其他部位转移灶,有助于评估肿瘤全身播散情况。此外部分转移灶可压迫肝内血管或胆管引起相应继发征象如血管推移、胆管扩张等。需注意少数转移性肝癌可单发或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此时与原发性肝癌鉴别难度较大。临床中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合并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者,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评估。建议结合超声、CT、MRI等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分析病灶数目形态血供特点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同时参考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及原发肿瘤病史。对于鉴别困难的病例,可通过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病理诊断。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转移性肝癌症状有哪些
转移性肝癌的症状主要包括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肝区疼痛:转移性肝癌导致肝区疼痛的机制主要是肿瘤生长使肝包膜紧张,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疼痛可为钝痛、胀痛,且疼痛可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当肿瘤侵犯肝内血管或肝门区神经组织时,疼痛更为剧烈,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此外,若肿瘤破裂出血,血液刺激腹膜,会引起突发性右上腹剧痛,并伴有腹膜刺激征。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肿瘤转移后破坏肝细胞,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等症状。同时,肿瘤导致肝脏门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胃肠道淤血水肿,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泻等表现。长期的消化道症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3、黄疸:肿瘤增大可压迫肝内胆管,使其狭窄甚至闭塞,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反流入血,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皮肤、巩膜黄染,同时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色。此外,肝内广泛转移使肝细胞受损严重,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也会加重黄疸症状。建议若存在原发肿瘤病史且出现转移性肝癌症状,需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若出现疼痛加剧、呕血、黑便等严重症状,立即就医处理,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原发性肝癌多大能手术
一般来说,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在10厘米以下且满足其他手术指征时,通常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具体能否手术还需结合肿瘤数量、位置、患者肝功能及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该疾病是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精准评估手术可行性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若出现肝区疼痛、腹胀、黄疸、消瘦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及甲胎蛋白检测等明确诊断。肿瘤大小影响手术可行性主要基于对肝脏功能的保护和手术操作的可行性。直径10厘米以下的肿瘤,若为单发且未侵犯重要血管、胆管等结构,手术切除过程中就有更大可能保留足够的正常肝组织,维持肝脏基本代谢、解毒等功能,降低术后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手术切除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好,预后更佳。而当肿瘤直径超过10厘米,往往体积较大、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复杂,侵犯肝内重要血管(如肝静脉、门静脉)或胆管的可能性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显著升高,且切除后剩余肝脏难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此时需谨慎评估手术价值。除肿瘤大小外,肿瘤数量、位置、患者肝功能分级和全身状况也是决定能否手术的关键因素。对于多发肿瘤,若数量较少且分布较局限,仍可考虑手术切除;但肿瘤弥漫分布于肝脏多叶,则不适合手术。肿瘤位于肝脏边缘相对容易切除,若靠近肝门等重要部位,手术操作空间小,风险大。肝功能良好的患者,手术耐受性强,而肝功能差的患者,手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需先进行保肝治疗或考虑肝移植。手术方式主要有肝叶切除术、肝段切除术等,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等局部治疗,或联合靶向治疗(遵医嘱使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甲磺酸仑伐替尼等药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有慢性肝病基础的高危人群需严格戒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减少肝脏损伤。确诊原发性肝癌后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全面评估以确定治疗方案。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监测肿瘤复发情况;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也需按医嘱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策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