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医生为你破解5大祛痘谎言

  许多深受痘痘困扰的女生,更会因为希望痘痘赶快消失而使用各种小道偏方。有许多口相传的治痘痘偏方,在现代皮肤科学专家看起来根本是笑话,但你也许不相信,真的就是有多到数不清的人都试过这些效的偏方。以下就是流传最多的治痘痘秘方,让我们一起来破解!

  医生为你破解5大祛痘谎言

  1、膏敷脸

  长痘痘很痛,长完又会变黑,所以最好每天都用牙膏敷脸,而且一定要“黑X牙膏”才有效。

  错!牙膏中含有薄荷成分,敷上时会让肌肤感到清凉感,所以可以暂时舒缓痘痘的疼痛感。但是牙膏中的化物成分却会刺激毛囊,让痘痘恶化。所以,“牙膏敷脸治痘痘”是谣言!

  2、在痘痘处贴止痛贴布

  错!睡前在痘痘处贴撒隆帕斯止痛贴布,是许多人试过的偏方,甚至有些人将撒隆帕斯剪成小小块,只要有长痘痘就贴,据说隔天撕掉时,可以将藏在毛孔中痘痘连根拔除! (想像一下,如果脸上长十颗痘痘,脸上就会出现十小块撒隆帕斯的精采画面……)

  其实,撒隆帕斯是止痛贴布,含有水杨酸水杨酸虽可以加速角质的新陈代谢,但是在痘痘处贴上撒隆帕斯会具密封作用,让患处不透气,反而会使症状恶化!

  并且撒隆帕斯中的水杨酸浓度对肌肤可能过高,容易引起过敏现象。另外,撕除撒隆帕斯的过程虽然很过瘾,但却也容易让肌肤受伤,或引起发炎现象。

  3、用隔夜茶叶水洗脸就能去痘

  错!有人说会长痘痘是因为脸上太油,所以用隔夜的叶水洗脸可以去除脸部过多油渍。

  其实茶叶水的确具有去油脂作用,但长痘痘的原因很多,并不是单纯到只是因为脸上太油就冒痘痘。所以光是用茶叶水洗脸并法治痘痘哦。

  4、“发粉”会致痘

  长痘痘不可以吃面包、馒头、包子、发糕、蛋糕…任何含有“发酵粉”的面食都不可以吃。因为“发粉”会发,会让痘痘发更多,绝对不可以吃!

  错!“发酵粉”就是小苏打粉,化学名称是重碳酸,和长痘痘完全关系。发酵过的面食是安全的,所以你可以放心的吃哦。

  5、每天用磨砂膏把痘痘磨掉

  有人说长痘痘的地方会凸起来,只要每天用磨砂膏洗脸,用力磨一磨,痘痘就会平下去!

  大错特错哦!“磨砂膏”就是“古时候”的物理性去角质产品,它和现代去角质产品同样具有去除老废角质的作用。

  长痘痘的原因之一是油脂腺阻塞,毛孔中孳生厌菌而引发痘痘。长痘痘时,肌肤已经呈现发炎状态,在发炎状态时并不适合使用物理性去角质产品来代谢角质。所以长痘痘时用磨砂膏磨一磨并不会让痘痘平下去!并且还可能引起进一步的炎症,一定要小心哦!

  战痘达人小叮咛:

  长青春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毛囊阻塞发炎、可能是厌氧菌作祟、可能是身体机能失调的表征等等,所以治疗青春痘最好寻求专业皮肤科医师的协助。

  青春痘很容易复发,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保证青春痘永不复发。所以一定要留意生活作息,不要用受过度挤压,也不要使用磨砂膏拼命去角质,有耐心的做治疗,青春痘是可以被控制的!

相关阅读推荐:

  了解痤疮先走出治疗误区

  《暮光之城》女主角教你祛痘大法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韩欢)

2011-06-21 01:16:00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脱垂压迫直肠的症状是什么
子宫脱垂压迫直肠主要表现为坠胀感、排便困难、便秘及大便失禁等症状。该症状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当脱垂的子宫压迫直肠时会引发一系列不适,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1、坠胀感:最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自觉下腹部或会阴部有沉重、坠胀感,尤其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症状加剧,休息后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脱垂的子宫及周围组织牵拉盆底韧带,压迫直肠,致使盆腔内器官位置改变,从而产生坠胀不适。2、排便困难:脱垂的子宫压迫直肠,会导致肠腔形态改变,影响粪便正常通过,出现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等情况。患者常需增加腹压辅助排便,甚至需用手在阴道内上推脱垂的子宫或在肛门周围按压协助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便秘:由于直肠受压,肠道蠕动功能受到影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进而引发便秘。便秘症状可能长期存在,且常规改善便秘的方法效果不佳。4、大便失禁:病情严重时,脱垂的子宫对直肠的压迫和损伤,会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大便失禁现象,多表现为对稀便或气体的控制能力减弱,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增加腹压的行为,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坚持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脱垂情况。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可选择进行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子宫托治疗、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等针对性治疗措施。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脱垂是什么回事
子宫脱垂可能由妊娠分娩损伤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也可能由习惯性便秘、子宫肌瘤等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女性日常注重盆底肌锻炼,若出现疑似子宫脱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一、非疾病因素:女性在妊娠过程中,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压迫,使其逐渐松弛。分娩时,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采用助产器械等情况,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等支持结构。这些组织受损后,对子宫的支撑力减弱,可能导致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引发子宫脱垂。患者常感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初期在行走、体力劳动后脱出,休息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大,可能无法回纳。二、疾病因素:1、习惯性便秘:长期用力排便,可能使得腹压反复急剧升高。过高的腹压持续向下对盆腔脏器施压,盆底组织可能逐渐松弛,对子宫的支撑能力下降。子宫因重力作用,开始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位,最终引发子宫脱垂。患者会感觉有肿物自阴道脱出,伴有下腹部坠胀感,在便秘加重或长时间站立、劳累后,症状尤为明显。2、子宫肌瘤:患有较大的子宫肌瘤时,肌瘤的占位效应会使子宫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同时肌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影响盆底组织的正常功能。长期的压迫和子宫形态、重量的改变,可能使得盆底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逐渐松弛,进而引发子宫脱垂。患者除有子宫脱垂症状外,还可能因肌瘤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建议患者日常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压;产后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适当进行产后康复训练,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脱垂及相关疾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脱垂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危害包括生理不适、排尿及排便异常、影响性生活、影响生育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一、危害:1、生理不适:患者会感到下腹坠胀、腰酸,尤其在行走、劳动或久站后症状加重。脱出的子宫长期与衣物摩擦,可导致宫颈、阴道壁溃疡,出现出血、感染,产生脓性分泌物,引起疼痛和不适。2、排尿及排便异常:子宫脱垂常伴有膀胱、尿道膨出,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因直肠膨出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的情况。3、影响性生活:子宫脱垂会使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的质量,导致性交不适或疼痛,进而影响夫妻关系和患者的心理健康。4、影响生育:严重的子宫脱垂可能会影响受孕,即使受孕成功,在孕期也可能因子宫位置异常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二、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可采用盆底肌锻炼,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组织的支持力。也可使用子宫托,将子宫托置于阴道内,支撑子宫和阴道壁,使其维持在正常位置。2、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子宫脱垂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遵医嘱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选择,如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封闭术等。手术目的是恢复子宫的正常位置,修复受损的盆底组织,缓解症状。对于子宫脱垂患者,建议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慢性咳嗽。已经发生子宫脱垂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皮撕脱伤病人被撕脱的头皮的保存方法是
头皮撕脱伤患者被撕脱头皮的保存方法是使用无菌敷料包裹后,隔水低温保存。撕脱头皮的妥善保存对于后续可能进行的再植手术至关重要,不恰当的保存方法可能导致头皮组织坏死,影响再植成功率。首先要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包裹撕脱的头皮,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头皮受到二次污染。然后将包裹好的头皮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防止水分散失以及外界污染物进入。接着准备一个容器,放入冰块,把装有头皮的塑料袋放置其中,让头皮处于低温环境。将温度保持在4℃左右是较为适宜的,因为这个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延长头皮能够保持活性的时间,为后续的再植手术争取更多机会。对于头皮撕脱伤的紧急处理,除了妥善保存撕脱头皮外,还需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应立即用无菌敷料对伤口进行包扎,如有出血不止的情况,可加压包扎止血。同时,患者应尽快就医,以便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清创和再植手术。一般来说,头皮再植的最佳时间是在伤后6至8小时内,越早进行手术,成功率越高。针对头皮撕脱伤患者,建议在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包括妥善保存撕脱头皮和对伤口进行初步包扎。患者应尽快被送往具备显微外科手术条件的医院,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可以进行头皮再植手术。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避免因失血过多导致休克。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