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北极新现臭氧空洞 防皮肤癌忌暴晒

  近日,中国风云三号卫星臭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而且,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事实上残酷的一面是:如果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打破,农作物将会大量减产,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最大威胁是:皮肤癌发病率会增加……

  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是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一般以50~60岁本病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罕见。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约80%发生于身体的暴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少数发生于非暴露部位。

  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及颈部,而且多在口以上,如眶、、颊、前额、周围等部位,亦常见于手背、前臂及背的上部;鳞状细胞癌半数以上发于头颈部,此个四肢、躯干皆见,头部好发于颊部、头皮、眼睑、颞、额等,四肢好发于手背及足。一般认为手掌及脚底不发生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紫外线为皮肤癌元凶之一

  1928年Findlay首先应用水银灯产生的紫外线照射老鼠诱发出皮肤癌。皮肤癌多见于农民、渔民及野外工作者,并好发于头面、手背等易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证明皮肤癌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此外,流行病学家发现居住于赤道地区的白人,皮肤癌的发病率远较居住在远离赤道地区的白人为高,并提出皮肤癌的发病率与纬度成反比规律,亦阐明了紫外线的致癌作用: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受紫外线照射量越大,皮肤癌的发病率就越高;反之,纬度高,离赤道远,受紫外线照射量小,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低。

  其它易致皮肤癌病因:

  化学致癌物质 自Percivall首次描述了扫烟囱工人好发阴囊皮肤癌的报道100年左右,人们才发现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

  电离辐射 在以往长期从事放射工作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强了各项防护措施,职业性皮肤癌基本上已经绝迹。但在某些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后,在放射野内发生皮肤癌的病例仍可遇及。电离辐射仍为皮肤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癌前期病变 某些皮肤疾患如光化性质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着色性干皮病容易发生皮肤癌。烧伤疤痕以及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瘘管、窦道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均易恶变为皮肤癌。

  皮肤癌预防保健重避免日光暴晒

  1.对皮肤癌前病变如白化病、着色性干病、X线及激光性皮炎溃疡,应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发生,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2.避免过度日光曝晒,避免与各种射线、化学毒物的长期接触,注意及时诊治皮肤慢性炎性或溃疡性病变。

  3.皮肤癌预后良好,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可采和综合治疗,对于第二次治疗的病例,也绝不能认为是姑息性治疗。

  4.食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忌食生、生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5.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重点链接:

  1.如何看懂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表示。夜间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或高原地区、晴天云时,紫外线最强,指数为15。当指数值为0、1、2时,表示紫外线量最小;指数为3、4时,表示紫外线量比较低,影响较小;指数为5、6时,表示紫外线辐射为中等强度,对人体皮肤有一定伤害;指数为7、8、9时,表示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较大。外出应戴太阳帽、太阳镜或遮阳伞,也可涂擦一些防晒霜(SPF 指数应大于15)。当指数≥10时,人们应减少外出时间。

  2.防晒和预晒成为防止紫外线的重要方式

  紫外线分成中波和长波,中波会使市民的皮肤被晒黑、晒伤,在夏季最强。而长波在冬夏区别不大,同样可以对皮肤产生伤害。

  普通市民如果不存在皮肤疾病等,除了常规涂抹防晒霜等方式外,还可以锻炼自身的黑色素分泌状况。如果去海边等区域,最好提前一周左右适当增加日照时间,提高黑色素分泌。

  如果是遇到很强的紫外线照射等情况,建议市民可以在早9时-15时期间暂不出门,减少皮肤的伤害。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皮肤癌患病几率低于欧美国家,主要与人种有关。黄色人种的皮肤吸收紫外线等情况要好于白色人种,尽管如此也最好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患病几率。

(责任编辑:杨娟)

2011-04-01 03:22:00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严重吗
大多数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者症状相对较轻,经适当治疗和休息可恢复,一般不严重,但对于免疫力较低或者身体基础状况较差的人群,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可能引发较重的症状,通常比较严重。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个体,感染后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来对抗病毒。典型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咳嗽、咽痛等。在及时采取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支持治疗措施,以及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多能得到有效控制,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而且多数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此时,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并不严重。然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病情容易进展为重症。这是因为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或身体基础状况较差,难以有效应对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此时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所对应的病情就较为严重。一旦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应立即居家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饮食上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多喝温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意识障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专业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任娟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肿瘤抗原CA72-4偏高正常吗
肿瘤抗原CA72-4偏高不能简单判定为正常或不正常。在某些生理情况下以及非恶性疾病状态下,CA72-4可能出现偏高,此时多为一过性升高,属于相对正常范畴;但当身体存在恶性肿瘤时,CA72-4持续性、显著升高,则是不正常的表现,提示可能存在严重健康问题。CA72-4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0-6.9U/mL。当身体发生一些良性疾病时,如胃肠道炎症、胰腺炎、胆囊炎等,体内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会导致CA72-4水平轻度升高。以胃炎为例,胃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可能会引起局部免疫反应,进而使得CA72-4有所上升。此外,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期,身体的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发生改变,也可能出现CA72-4偏高。这种因生理因素或良性疾病导致的升高,通常幅度较小,且在相关因素消除后,如炎症得到控制、生理期结束,CA72-4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当CA72-4呈现持续性、大幅度升高时,往往提示存在恶性肿瘤风险。CA72-4对胃癌的敏感性较高,在胃癌患者中,约67%的患者该指标会升高,且其升高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大小等密切相关。肿瘤细胞会持续分泌CA72-4,随着肿瘤的生长和扩散,CA72-4水平会不断攀升。除胃癌外,卵巢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可能出现CA72-4升高。这种因恶性肿瘤导致的升高,不会自行下降,若不及时干预治疗,会随着病情进展而愈发明显,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若体检发现CA72-4偏高,不要过度恐慌,应及时就医复查。若为良性疾病所致,积极治疗原发病。若高度怀疑恶性肿瘤,需进一步进行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ccp抗体高多少算类风湿
CCP抗体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其数值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即高于5RU/mL,就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但不能仅依据CCP抗体升高的数值来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环境的刺激。首先,类风湿关节炎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还可能伴有晨僵,即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持续时间往往超过1小时。若患者CCP抗体升高,同时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然而,部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仅有关节轻微疼痛或不适,此时CCP抗体检测结果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除了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也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RF并非类风湿关节炎所特有,在其他一些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出现升高,但当CCP抗体与RF同时阳性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更大。此外,还需进行关节超声、X线等影像学检查,关节超声可发现早期关节滑膜增厚、积液、腱鞘炎等病变,X线则有助于观察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情况,这些检查结果与CCP抗体结果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对于CCP抗体升高的人群,若出现关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关节过度劳累,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高是什么原因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通常提示甲状腺存在自身免疫反应或潜在的病理状态,其原因复杂,可能涉及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因素、饮食因素、外部刺激等;以及疾病因素如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因素:部分正常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可能出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升高,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通常不伴随甲状腺功能异常,无需特殊治疗。2、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可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元素,过量摄入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抗体水平升高。3、外部刺激:长期接触辐射、化学物质或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导致抗体水平升高。二、疾病因素:1、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球蛋白大量释放,刺激抗体产生。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肿大、颈部增粗,随后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如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2、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癌细胞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抗体水平上升。此时病情较为严重,除了要应对癌症本身,还可能伴随甲状腺功能的紊乱。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甚至甲状腺穿刺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指标,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