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初春多发四种常见皮肤过敏

  情人节才过去,关于花粉引发皮肤过敏集中爆发潮还未完全退去,春日里更多的皮肤过敏问题就跳进了人们视野,特别是给想在春乍暖花待开之时亲近自然的人们带来了小小的困忧,小小皮肤过敏,因之而出现的皮肤刺痛、粗糙、脱皮瘙痒、肿胀、疹子、血丝等等问题,搅得春意怏然的心情低沉不已。想要效游外出的朋友们可是得为此好好学一手,预习预习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关于皮肤过敏,不同症状表明不同的过敏类型,须对症治疗才可,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四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病。

  换季性皮肤敏感

  主要症状:瘙痒、皮、红斑,全身皮肤,特别是四肢部位瘙痒

初春多发四种常见皮肤过敏

  有些人每到季节转换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皮肤过敏问题:发干、瘙痒、脱皮、起红斑等。皮肤敏感与干性皮肤有关,也和环境、气候、年龄、食物、化妆品有关。易过敏的人更要注意食营养的均衡摄取,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鱼、牛羊肉和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

  出现过敏症状后,要立即停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养护理。在此期间,不要用太热的水洗脸,以避免刺激皮肤,同时注意防晒

  化妆品过敏

  主要症状:加重皮肤过敏,皮肤粗糙,出现色斑,多出现于使用化妆品脸部

  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会引发皮肤过敏,对皮肤细胞产生刺激,使皮肤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导致过敏。若由于化妆品使用不当引起皮肤过敏,不能随意使用治疗一般皮肤病的药膏,否则,会引起皮肤粗糙,起色斑,加重皮肤疾病。

  神经性皮炎

  主要症状:瘙痒难耐,多发于颈周、肘后、臀部及小腿侧

  神经性皮炎是成人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工作过度紧张、忧愁焦虑等,剧烈瘙痒为本病特点,多在搔抓后皮肤变厚,但界限清楚,无鳞屑。早期呈淡红色,以后局部有色素沉着,好发于颈周、肘后、臀部及小腿侧。

  桃花癣

  主要症状:红斑、脱皮,有小鳞屑,多出现于脸部

  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脸上会冒出一些淡红色、圆形小红斑,痒痒的,还有点脱皮,由于常发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故称之为“桃花癣”。

  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多在春季起病,夏秋后消退,好发于过敏体质的人,还与风吹日晒过多、消化不良维生素不足、皮肤干燥、使用劣质化妆品等因素有关。不能乱用去癣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气温偏暖皮肤护理也不可忽略

  无论寒暑春秋,过敏症患者都要十分小心护理皮肤,除了保持每天3次温水洗脸外,还要用些特效疗肤水、疗肤霜,爽肤、润肤,持之以恒。

  过敏体质尤须注意饮食调理

  过敏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食用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烟、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别。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专业脱敏治疗可有效防止过敏

  对某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求助于医学手段,改变过敏性体质。医生在这种疗法中要用化学方法改变患者血清,使其稀释。向皮下注射改变了的致敏原和乳类、花粉等物质制成的抗原浸液,并逐渐增加致敏原的浓度,以调整人体免疫系统,使过敏者体内产生对过敏物质的抵抗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过敏。

相关阅读精选:情人节 花粉致皮肤过敏频发

       冬末春初多发皮肤过敏 怎么办

       化妆品过敏怎么办?

       神经性皮炎 “恋”上都市白领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杨娟)

2011-02-16 03:28:00浏览2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传染性软疣长在阴囊上怎么办
传染性软疣长在阴囊上可通过疣体夹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处理。对于阴囊上的传染性软疣,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疣体,以防继发感染。1、疣体夹除:医生会使用镊子等器械将软疣小体完全挤出或挑除,然后局部涂抹碘酊等消毒药水,以防止感染。该方法针对性强,能直接去除疣体,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2、药物治疗:可使用维A酸软膏和水杨酸软膏。维A酸软膏可调节表皮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有助于疣体的消退。水杨酸软膏具有角质溶解作用,能使疣体逐渐脱落。这两种药物通常需按疗程使用,涂抹于疣体表面。3、物理治疗:冷冻治疗是利用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一般采用液氮进行冷冻。激光治疗则是通过激光的热效应精准破坏疣体组织,使其气化、碳化。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去除疣体,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且治疗后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水疱等反应。治疗期间应勤换内裤,对内裤及个人用品进行消毒,如煮沸或暴晒,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同时,要避免性生活,直至疣体完全消失,防止传染给性伴侣。如果疣体数量较多、体积较大或经过自行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囊湿疹怎么治
阴囊湿疹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皮肤管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与生活作息调整等。阴囊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阴囊部位的剧烈瘙痒、皮肤红肿、糜烂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1、皮肤管理:皮肤管理是阴囊湿疹治疗的基础。阴囊部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引发湿疹。因此,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与干燥至关重要。患者应勤洗澡、勤换内裤,并选择宽松、透气的内裤材质,以减少摩擦和潮湿。同时,避免用脏手触碰病变部位,以免加重感染。2、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方面,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硼酸洗液等药物,以减少湿疹部位的渗出,起到收敛、止痒的作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地塞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物也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够迅速缓解湿疹引起的红肿、瘙痒等症状。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药物应避免长期使用。口服药物方面,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能有效抑制组胺释放,减轻过敏反应。3、饮食调理:阴囊湿疹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发物,如羊肉、虾肉、螃蟹等,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建议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维持身体健康。4、生活作息调整:此类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以促进病情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严格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遇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王琦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阴囊湿疹如何调理饮食
阴囊湿疹应增加清淡与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摄入、避免致敏食物、戒烟限酒、注重饮食平衡与膳食纤维摄入。阴囊湿疹是阴囊部位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其发病与饮食、环境、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在饮食调理方面,患者需特别注意食物的选择,以避免加重病情或促进康复。1、增加清淡与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摄入:阴囊湿疹患者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皮肤修复。特别是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对阴囊湿疹的愈合有促进作用。2、避免致敏食物: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发过敏的食物,如牛羊肉、海鲜、鱼虾等水产品,以及辣椒、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身体过敏,使阴囊湿疹症状加重。同时,对于已知过敏的食物,患者更应避免食用。3、戒烟限酒:此类患者应严格戒烟戒酒。烟酒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刺激皮肤,加重阴囊湿疹的症状。在症状期间,尤其需要避免这些刺激性物质的摄入。4、注重饮食平衡与纤维素摄入:阴囊湿疹患者还应保持饮食平衡,适量摄入高蛋白、低糖、低脂的食物。同时,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各种粗粮、芹菜等,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体内毒素排出。这有助于减轻皮肤负担,促进康复。在注重饮食调理的基础上,患者还需遵医嘱用他克莫司软膏、匹美莫司霜、吡美莫司乳膏等来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康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囊湿疹会不会传染
阴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阴囊部位的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及剧烈瘙痒。阴囊湿疹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局部潮湿、摩擦、过敏反应及精神因素等。阴囊湿疹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阴囊湿疹的病因复杂,局部潮湿和摩擦是主要诱因。阴囊部位皮肤薄嫩,汗腺丰富,易出汗且通风不良,长期潮湿环境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紧身衣物或化纤内裤的摩擦可能加重皮肤损伤。过敏反应如接触洗涤剂、药物或食物过敏原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皮肤状态。阴囊湿疹的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表现为阴囊皮肤红斑、水肿、丘疹及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和渗出,伴有剧烈瘙痒。慢性期皮肤可能增厚、粗糙及色素沉着,瘙痒程度轻重不一。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脓疱、结痂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继发真菌感染时可能伴有脱屑和边界清晰的红斑。阴囊湿疹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病史。病史采集需了解症状的持续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体格检查可观察皮损的形态、范围及有无继发感染。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或真菌镜检,以明确继发感染的病原体。建议患者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衣物或化纤内裤,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刺激性洗涤剂或药物。瘙痒时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若症状加重或继发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