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牛皮癣患者 如何有效止痒?

  “痒”是一件最让牛皮癣患者痛苦的事情,特别在秋、冬天干燥的季节,皮肤瘙痒会让牛皮癣患者彻夜难眠,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而患者在痒的情况下,总忍不住去抓挠,不小心抓破皮肤又容易引起牛皮癣同形反应,因此,止痒对于牛皮癣患者来说,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现在向患者介绍比较实用的止痒方法:

  牛皮癣止痒方法之一:外用一些不含激素的止痒药膏

  不含激素的牛皮癣止痒药膏有:尿素霜(有的尿素软膏里也有激素)、尿囊素软膏、0.025%辣椒素软膏、无极膏、绿药膏、复方达可罗宁软膏、冰黄肤乐软膏、马应龙麝香疮膏等。

  含激素的牛皮癣止痒药膏有:如皮炎平、皮康霜、恩肤霜、复方酮康唑霜、复方酮纳乐霜、去炎松软膏、乐肤液、皮康王、艾洛松、优卓尔,哈西奈德、肤疾宁等。对于激素类止痒药膏,牛皮癣一定要慎用。

  牛皮癣止痒方法二:内服抗组胺剂

  抗组胺药是牛皮癣止痒的首选药物。因为痒感的产生与体内的一些炎性介质,主要是组织胺的媒介有关,所以用一些抗组织胺的药可止痒或减轻症状。此类药品种甚多,如扑尔敏(睡前1小时服用2-4)、息斯敏、开瑞坦、敏迪、可他敏、赛庚啶、酮替酚、甲氰咪呱(每次两片,每天三次)等等,可任选一两种服用。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此类药也不例外,在止痒的同时副作用也不可避免。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注意: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重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不宜服用;青光眼前列腺肥大、严重心脏病、甲亢患者忌用。因此类药多有思睡、眩晕头昏等副作用,故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操作机器等工作者应谨慎选择服用。镇静安眠药如溴化剂、安定等,因皮肤奇痒导致严重失眠者可酌情服用。麻醉剂用“普罗卡因”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进封闭治疗,适合一些因精神因素诱发痒感的患者,此药可阻断恶性刺激,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但在用药前要先做皮肤试验,过敏者及心、肝、肾等内脏有病者忌用。

  牛皮癣止痒方法三: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以稳定细胞膜

  服用“葡萄糖酸”、“葡萄糖酸”、“维生素C”、“维生素B1”、叶酸等药可以稳定细胞膜,抑制过敏反应物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达到牛皮癣止痒的功能。

  牛皮癣止痒方法四:局部麻醉剂

  局部麻醉剂可以使局部的皮肤神经末梢暂时失活,达到牛皮癣止痒目的。局麻药有丁卡因、麝香草酚、达可罗宁、薄荷、樟脑等。

  樟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及油类,常用浓度为1%~5%。溶于酒精制成酊剂,因酒精去脂,易使皮肤干燥,冬天宜少用。口腔黏膜处、皮肤破损处忌用。

  薄荷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能止痒和导致凉爽感觉,常用浓度为0.5%~2%,本药在炎热天气最宜使用,但近黏膜及破皮处不可用,也不宜大面积应用。

  石碳酸能溶于水、酒精及甘油。浓度不一,所起作用也不一样。低浓度1%~2%有止痒作用,兼防护作用;高浓度有消毒、杀菌、防腐,甚至腐蚀作用。

  煤焦油溶液原为黑褐色的黏稠液体,溶于酒精,精制后为无色或淡黄色的含20%煤焦油的酒精溶液,有止痒消炎作用,常用浓度为10%,高浓度则会产生角质剥离作用,引起皮肤脱皮。所以在瘙痒且有皮损增厚的情况下可增加浓度;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皮肤瘙痒而无皮损增厚,10%浓度的药剂最为适宜。

  苯唑卡因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脂肪油。常用浓度为3%~5%,能麻痹感觉神经末梢,达到止痒作用。适合于小面积应用。

  达克罗宁溶于水和酒精,可配置成1%的溶液,小面积应用,能用于黏膜部位,但有一定的刺激性,能抑制感觉神经冲动传导,易起到表面麻醉作用。

  牛皮癣止痒方法五:注意皮肤的保护

  牛皮癣患者在洗浴时尽量不用碱性大的香皂、洗衣粉等,洗浴后可以使用一些保护性的软膏或护肤品。有条件时,居住工作地方也可以使用加湿器改善空气湿度。贴身的内衣穿用轻薄柔软的棉制品等。

  牛皮癣止痒方法六: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止痒汤治疗牛皮癣瘙痒症

  组成:夜交藤200克,苦参100克,苍子100克,白蒺藜100克,白藓皮50克,蛇床子50克,蝉蜕50克,防风50克、荆芥50克、花椒50克、蜂房50克,艾叶100克。

  用法:上药浸后煎水薰洗,一日四次,每次30—60分钟。

  其实一些常见的食物也有止痒作用的,比如绿豆、梨、红枣和黄豆等。

  此外,一些清凉的蔬菜,比如薄荷,对于风热所导致的皮肤瘙痒则很有疗效。薄荷可用于外敷或泡水用。

  用一些普通的草药像丁香、艾叶、苦参、金钱草外洗都能达到止痒的效果。

  中药乌蛇止痒丸肤痒冲剂等,在应用西药有禁忌症时,服用此类药物可获一定止痒效果。

  牛皮癣止痒方法七:日常注意事项

  牛皮癣患者瘙痒比较剧烈时,不能以热水烫洗、搔抓等方式图一时之快来止痒,因为这样做虽暂时能够麻痹神经末梢使瘙痒缓解,但烫洗更加重和恶化了皮肤的浸润炎症,使皮肤毛细血管更加扩张、糜烂渗出加重;而搔抓使皮肤容易浸润肥厚,只会越抓越痒,越痒越抓,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些感染性的皮肤病如脓疱疮、扁平传染性软疣,还可因搔抓而蔓延发展;牛皮癣还可因搔抓发生同形反应,使疾病发生扩大。

  除了药物止痒外,牛皮癣患者的情绪也会对痒产生作用,对于牛皮癣患者来说,安定情绪,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止痒也有效。情绪不定,紧张焦虑都是引发瘙痒的重要原因。

(实习编辑:杜念念)

2010-11-05 00:08: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眼睛皮肤红肿痒痛用什么药
出现眼睛皮肤红肿痒痛的症状时,患者常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红霉素眼膏、氧氟沙星眼膏等药物进行治疗。1.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首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属于复方制剂,其中的主要成分有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属于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而地塞米松则属于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但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青光眼患者需要慎用此药。2.红霉素眼膏其次,红霉素眼膏主要用于治疗角膜炎、结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眼部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的问题。该药可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起到杀灭细菌、控制感染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禁用此药。3.氧氟沙星眼膏最后,氧氟沙星眼膏属于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复制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化脓性链球菌、弯曲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眼部炎症,对于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引发的眼部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的症状,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治疗期间还应注意用眼卫生,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用脏手揉搓眼睛,以免加重原有症状。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皮肤红肿、有水疱、疼痛用什么药膏好
出现皮肤红肿、有水疱、疼痛的症状时,常可按照医生建议使用阿昔洛韦乳膏、红霉素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膏,治疗效果通常是比较好的。1.阿昔洛韦乳膏首先,出现皮肤红肿、有水疱、疼痛的症状,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阿昔洛韦乳膏是一种抗病毒药膏,通过阻止病毒复制扩散,来缓解水痘、带状疱疹等疾病引起的上述不适症状。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以及过敏体质者,通常需要慎用此药。2.红霉素软膏其次,细菌感染也可能会导致皮肤红肿、有水疱、疼痛的症状出现。红霉素软膏属于抗生素药膏,常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对于疖肿、毛囊炎、脓疱疮等疾病引发的皮肤红肿、皮肤水疱、皮肤疼痛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需要禁用此药。3.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最后,皮肤红肿、有水疱、疼痛感等不适症状,还可能是皮肤过敏反应引发的。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主要是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反应,来起到快速止痒、舒缓肿痛、消除皮疹、减少渗液的作用。但孕妇、婴幼儿,以及哺乳期妇女,通常需要慎用此药。此外,患者治疗期间还应避免用手挤压或搔抓患处皮肤,以免水疱破裂导致感染扩散。同时,建议患者注意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治疗皮肤红肿发炎用什么药
皮肤红肿发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蚊虫叮咬等。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常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酮康唑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1.莫匹罗星软膏首先,皮肤红肿发炎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莫匹罗星软膏是一种局部外用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脓疱病、疖肿、毛囊炎等。该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但由于该药中含有聚乙二醇成分,因此通常不建议用于治疗较大面积的烧伤以及严重擦伤的创面,以免引起肾功能损害。2.酮康唑乳膏其次,皮肤红肿发炎也可能与真菌感染有关,酮康唑乳膏适用于治疗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如体癣、股癣、手足癣等。该药常通过抑制真菌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来达到杀灭真菌、减轻症状的目的。但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要禁用此药,而过敏体质者也通常需要慎用。3.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最后,皮肤红肿发炎还可能与蚊虫叮咬有关,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可通过影响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来发挥抗炎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真菌、细菌、病毒等外界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感染,通常需要禁用此药。此外,患者在恢复期间还应注意保持皮损部位干净整洁,避免重复感染加重原有症状。同时,建议患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具体致病的病原体种类后,再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