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秋冬季切忌忽略脚气治疗

  很多脚气患者在秋冬季时见患处症状不明显,觉得脚气减轻了,会开始忽视治疗,这样其实是浪费了治疗脚气的好时机。从临床病理学来看,癣菌在冬季处于“休眠”状态下,对药物抵抗力会变差,而且冬天双脚干燥,有利于药液渗透到角质深层,使药效保持长久,故冬季用药治疗脚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具体的治疗方式会有哪些呢?在治疗上又有哪些细节之处会引起患者特别注意呢?

  小编整理推荐的各类药物治疗方式有如下几类:

  (一)食疗方

  1.黄豆米皮糠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糠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3.麦芽煎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赤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食,或加水煮 至烂熟,分二、三次食。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按注:一方无黄豆。

  (二)自制脚气“处方”

  1、每晚用热水烫脚后将陈醋涂于患处,治愈为止。

  2、用柳树叶揉成小团塞进趾缝内,每天6-8次,晚上睡前再用柳树叶煎水洗。

  3、白萝卜或白萝卜缨适量,洗净切碎后加水煎 成汤,待温后洗脚,每天1-2次。

  4、用做豆腐的滤水洗脚,每天1次,可止脚汗,预防足癣

  5、用石灰水加浓盐水涂擦患处,早晚各1次。

  6、新诺明药3-6片,碾成细末,用洗剂调和均匀后涂于患处。每晚洗脚后使用,一般涂抹3-5次即愈。

  7、洗脚之后用阿斯匹林粉或滑石粉扑脚,可吸汗、止汗,减少局部汗腺分泌,不利于霉菌的生长。

  8、花椒25粒,研成粉状,与5瓣大蒜一起捣成糊状。将患处用温水洗净,用大蒜花椒糊敷上,约1-2毫米厚。每隔1日敷1次,敷药约20分钟左右,糊上即出现黄水,稍有灼痛感,无副作用。

  9、青皮核桃7个(单用核桃皮也可),浸泡在500毫升95%的酒精中,一星期后酒精变成黑色,即可使用。用时先将患部用温开水洗净擦干,再用药棉蘸药液涂擦患部,每天4次,轻者3天可愈,重者不超过星期。愈后按上法再擦涂2天,以防复发。

  (三)几种治足癣老药

  1、麝香风湿油药前先用冷水或温水洗净局部,并彻底将局部及各趾缝擦干,然后用消毒棉签沾本品适量外搽患处,每日1~2次,用药后最好卧床休息片刻,以防药液流失,连续5~7天。

  2、藿香正气水 先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洗净患处,擦干,用棉签沾本品适量外搽患处,至少保持2小时,每日1~2次;对起泡流黄水者,用药4~8小时后水泡逐渐消失,12小时后渐变为干皮落。

  3、十滴水 先用蒲公英水煎汁足浴后,擦干,以棉签沾本品少许涂搽患处,每日3~4次,伴感染者可用本品浸湿纱布外敷患外,每日2次,连续3~5天。

  4、风油精 每晚睡前用温水洗足后,擦干,用棉签沾本品少许外搽患处,每天1次,连续3~5天,伴有水泡者先用消毒针将水泡挑破,然后用药棉将流水吸尽,再用棉签沾本品外搽患外,每日1次,症状较重者可同时配合龙胆紫或酒外涂,一般3~4次即可痊愈。

  5、冰硼散 每晚用温水洗脚后擦干,视患处面积大小,撒敷冰硼散约2毫米厚,后套一干净袜子,翌晨复用1次。若有小水泡,可用消毒针挑破,放液后再撒敷药粉,一般5天即可治愈。

  6、金万红软膏 将患处用温水洗净,擦干,用棉签沾本品适量外涂患处,每天3~5次,裸患处,一般经过3~5天即可痊愈。

2010-11-04 07:00: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关节炎针灸后为什么疼痛加重
关节炎针灸后疼痛加重多考虑与操作不当有关,但也可能是受凉、湿热蕴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1、操作不当如果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对局部穴位以及神经造成损伤,从而引起疼痛加重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局部热敷的方式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2、受凉由于关节炎本身会伴随着疼痛的症状,如果在针灸后不注意局部的保暖,可能会导致寒气入侵,从而使疼痛症状加重。建议患者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3、湿热蕴结如果患者本身存在湿热蕴结的情况,针灸后可能会加重体内湿热的情况,从而导致湿热之邪在体内蓄积,引起疼痛、身体乏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四妙丸、龙胆泻肝丸等药物辅助改善。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血亏虚,形体失养,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气血两虚的患者由于气血不足,会导致温煦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八珍颗粒、归脾丸等药物辅助改善。5、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久病失调,肝肾亏虚,或房劳多产,精血不足,或温病伤阴,或情志内伤,肝肾阴虚所致。肝肾阴虚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腰膝酸软、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在针灸后可能会导致疼痛症状加重。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药物辅助改善。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疾病对症治疗。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针灸后起水泡是湿气吗
水泡一般是指水疱。针灸后起水疱可能是湿气,也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过敏、感染、烫伤等原因导致。1、湿气针灸属于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的方式,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患者本身体内湿气比较重,在针灸后可能会导致湿气通过针灸的方式排出体外,从而出现起水疱的现象。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2、操作不当如果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针灸的穴位不准确,从而引起皮下出血,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进行止血。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3、过敏如果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可能会对针灸中的成分过敏,从而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4、感染如果在针灸后不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措施,导致局部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可能会出现起水疱的情况,还可能会伴有局部皮肤发红、疼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碘伏、75%酒精等对局部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5、烫伤如果患者在针灸时,不注意针灸的温度,导致局部皮肤烫伤,也可能会出现起水疱的情况,还可能会伴有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冰袋冷敷患处,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烫伤膏、烧烫伤膏等药物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针灸时的操作规范,避免自行进行针灸,以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针灸后出现抖动正常吗
针灸后出现抖动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由于精神紧张、寒冷刺激、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在针灸时使用的针刺得过深或者过于用力,可能会导致局部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的情况发生,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 2.精神紧张:如果患者在针灸前过度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快,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此时一般是正常的,可以通过放松心情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进行缓解。 3.寒冷刺激:如果患者在针灸后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到寒冷刺激,从而引起肌肉收缩、颤抖等症状。建议患者通过适当增添衣物的方式进行改善。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喝温热水,缓解不适症状。 4.气血不足:如果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容易导致身体虚弱,从而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部分人群还会伴有肢体麻木的现象。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5.阴虚火旺:如果长期熬夜或者是饮食不当,容易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会出现手足心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同时还会伴随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情况。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针灸后呕吐怎么处理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针灸后呕吐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晕针、消化不良、腹部受凉、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1、正常现象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如果患者在针灸后出现呕吐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针灸刺激所引起的。此时一般属于正常现象,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正常。2、晕针如果患者在针灸时,精神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出现晕针的情况,从而引起针灸后呕吐的现象。建议患者及时卧床休息,能够有效地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吸氧的方式进行治疗。3、消化不良如果患者在针灸后暴饮暴食,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的情况,患者一般会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通过腹部按摩的方式,促进胃肠道蠕动。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复方消化酶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4、腹部受凉如果患者在针灸后不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可能会导致腹部受凉,引起胃肠道痉挛的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建议患者适当饮用温水进行改善。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温热且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辅助改善,如小米粥、南瓜粥、面条等。5、脾胃虚弱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在针灸后可能会出现呕吐、乏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进行调理。患者也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三餐规律。在治疗期间,患者的饮食上应尽量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进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症状。若患者在针灸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面瘫针灸后好转的迹象
面瘫针灸后好转的迹象,主要包括面部肌肉活动障碍减轻、眼睑闭合不全缓解、口角歪斜消失、流口水减少、耳后疼痛减轻等。1、面部肌肉活动障碍减轻面瘫通常是面部神经受损导致的,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口角歪斜、讲话漏风等情况。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后,可以使面部的肌肉得到放松,从而出现面部肌肉活动障碍减轻的情况。2、眼睑闭合不全缓解如果患者的面瘫症状比较严重,可能会使眼睑部位的肌肉失去控制,从而出现眼睑闭合不全的情况。在进行针灸治疗后,患者的眼睑闭合不全的症状通常会有所缓解。3、口角歪斜消失面瘫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后,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如果患者的口角歪斜症状有所缓解,一般提示患者的病情在逐渐好转。4、流口水减少面瘫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角向一侧歪斜的情况,在进行针灸治疗后,上述症状会得到缓解,流口水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5、耳后疼痛减轻如果面瘫患者出现耳后疼痛症状,在进行针灸治疗后,一般会减轻。因为在进行针灸治疗后,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对于面瘫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患者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还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