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西治疗小儿水痘有别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1、病前2~3 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中西治疗小儿水痘有别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西医治疗

  水痘为良性自限性疾病。患病后应隔离患儿,注意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热可卧床休息,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剧烈瘙痒。有高热者可酌情给予退热剂。病情严重者及有并发症者以及2~12岁儿童,早期用阿昔洛韦20mg/(kg·d),可减轻病情,促使皮疹很快结痂,缩短病程。青少年患者可口服阿昔洛韦800mg/次,5次/d,5~7天;伐昔洛韦(万乃洛韦)300mg,2次/d,7天;或喷昔洛韦50mg,每8h 1次,7天。对阿昔洛韦耐药者可用膦甲酸400mg/(kg·d)静脉点滴,每8h 1次,直至治愈。对重症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新生儿水痘,亦可早期静脉滴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干扰素等。

  局部外用1%含酚炉甘石洗剂、0.5%酞丁安(酞丁胺)搽剂、1%喷昔洛韦霜,有继发感染者外用脓疱疹泥膏、汗疱泥膏或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水痘性角膜炎可用0.1%碘苷(疱疹净)眼药水或利巴韦林(病毒唑)眼药水点眼。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毒犯表

  证: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疹色淡红而润,疱浆清亮,点粒稀疏,躯干为多,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略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滑石、萆薢。

  2、热毒蕴结肌肤

  证: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便秘溲赤,痘大而稠密,疹色红赤或紫暗,疱浆较混,根盘红晕显著,口、眼等处亦见疙疹或溃疡,舌苔黄糙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营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3、风热湿阻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6g,牛蒡子10g,杏仁10g,板蓝根30g,银花10g,连翘6g,苡仁10g,车前子(包)10g,芦根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热毒盛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黄连6g,黄芩6g,黄柏5g,栀子5g,生地10g,玄参4g,竹叶10g,银花10g,连翘10g,丹参6g,麦冬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三黄擦剂外用,每日3次。

  2、糜烂化脓者用青黛膏,外用每日3次。

  3、口腔粘膜溃烂者用青吹口散外吹,每日3次。

  4、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百部酒100g。混匀外涂,每日3次。

  三、单方验方

  (1)银花20g,甘草3g,水煎服,1剂/日。

  (2)野菊花15g,路边菊15g,金沙蕨30g,水煎服,1剂/日。

  (3)苦参3g,浮萍15g,芒硝30g,煎水外洗,2次/日。

  (4)口服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能起到清热解毒作用,改善病情。

2010-07-28 00:59:00浏览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鼻头长痘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鼻头长痘可能与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环境因素等原因有关。若痘痘持续不消退、症状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1、饮食不当:高糖饮食是鼻头长痘的重要诱因之一。大量摄入糖果、蛋糕等高糖食物后,血糖迅速上升,可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皮脂腺分泌。此外,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也可能影响身体代谢,加重皮脂腺分泌负担,增加痘痘的发病几率。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内分泌节律,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熬夜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可能使雄激素分泌相对增多,进一步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堵塞的风险,从而诱发痘痘。3、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皮质醇可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同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皮肤对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痘痘。4、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会促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加重毛囊堵塞,增加痘痘发病风险。同时,环境污染,如空气中的灰尘、污染物等,可能附着在皮肤表面,堵塞毛囊口,影响皮肤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进而诱发痘痘。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注意面部清洁,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定期清洁鼻头部位。避免挤压痘痘,防止炎症扩散。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脸上长痘痘如何消除
脸上长痘痘可以通过皮肤清洁护理、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习惯等措施来辅助消除,建议结合自身痘痘的严重程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并长期坚持。1、皮肤清洁护理:毛孔堵塞会导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痘痘。建议早晚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洗脸,如氨基酸洗面奶,其pH值接近皮肤的弱酸性,不会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通过清洁,能去除皮肤表面多余的油脂、灰尘和老化角质,防止这些物质堵塞毛孔,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清洁。2、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的摄入,如蛋糕、炸鸡、辣椒等。高糖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促使雄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导致痘痘产生;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内分泌,间接引发痘痘;辛辣食物则会刺激皮肤,使痘痘炎症加重。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西兰花、苹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辅助维持皮肤健康。3、规律作息习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雄激素分泌失调,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引发痘痘。建议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内分泌水平,一定程度上减少痘痘的产生。需注意的是,使用洁面产品时要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不要随意更换。调整饮食结构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症状改善就恢复不良饮食习惯。另外,作息调整要循序渐进,不要突然改变作息时间,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脸上长痘痘的药物治疗
脸上长痘痘可选用维A酸、夫西地酸、丹参酮胶囊、异维A酸等药物治疗。若痘痘情况严重,如出现大面积囊肿、结节,或经自行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1、维A酸:该药物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还可抗炎。使用后可使皮肤角质层细胞疏松,利于粉刺排出,对寻常痤疮的粉刺、丘疹等有较好疗效,有助于改善痘痘肌肤状况。2、夫西地酸:该药物对痤疮丙酸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能减轻痘痘炎症,常用于治疗以炎症为主的痘痘,可局部涂抹于痘痘处。3、丹参酮胶囊:该药物具有抗菌、抗炎、抗雄激素等作用。其可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油脂,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效果,进而改善痘痘症状,常用于治疗寻常痤疮。4、异维A酸:该药物可抑制皮脂腺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对重度痤疮,尤其是结节囊肿型痤疮效果较好,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保持面部清洁,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洗脸,但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因内分泌失调引发痘痘的风险。避免挤压痘痘,防止炎症加重和留下疤痕。若本身属于油性皮肤,可适当使用控油产品,但注意选择温和、不刺激的护肤品。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脸上反复长痘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脸上反复长痘痘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皮肤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脂溢性皮炎等。针对脸上反复长痘痘的情况,除了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痘痘,以免引起感染和瘢痕。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不当: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辛辣及乳制品等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血糖、血脂水平波动,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皮脂。当皮脂分泌过多且排出不畅时,容易堵塞毛囊,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从而引发痘痘。2、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尤其是雄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进而诱发痘痘。二、疾病因素:1、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为卵巢多囊样改变、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经不规律等。由于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皮肤油脂增多,进而容易出现痘痘,常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症状。2、脂溢性皮炎:病因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旺盛、免疫反应等有关。马拉色菌可分解皮脂产生刺激性物质,引发皮肤炎症,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油腻性鳞屑,伴有瘙痒,也可能出现痘痘样皮损。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减少痘痘的发生。如果痘痘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