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护理干枯的头发

  头发干枯是指头发失去水分和油脂的滋润,而导致头发干枯易折断,发尾出现分叉现象。

  导致头发干枯的原因很多
  
  首先,头发干枯与人体内脏的功能密切相关。人体内气血不足,内脏功能失调,都会使头发失去濡养,导致头发干枯;

  营养不良,营养失调,如维生素A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如何护理干枯的头发

  遗传因素;

  大气污染的侵害;

  日晒,阳光中紫外线的伤害;化学物的伤害, 如染发、烫发、热吹风等;

  长期睡眠不足和疲劳过度;

  吸烟过多;    

  某些疾病的伤害,如贫血、低钾。
 
  头发干枯可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食膳疗法、推拿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内服  选用肉苁蓉、菟丝子、生地黄三味药,慢火熬成膏,制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日2次,每次30~50丸,饭前服用,用温酒或盐开水送下。还可选用桂心、旱莲子草、白芷、菊花、旋覆花、巨胜子、荜澄茄、牛膝等配成方剂,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2次,每次服30丸,盐水送下。

  中药外敷

  用半夏、沉香、生姜、白芷、青木香、泽兰等,水煎,用药汤外洗。
   
  食膳治疗

  用菠菜、鲜虾仁、羊肾等炒菜,这些菜含优质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A、B1、B2及烟酸等各种营养成分,有补血,润肤、护发的作用。

  推拿按摩

  指梳头发:两手五指微曲,以十指指端从前发际起,经头顶向后发际推进。反复操作20~40次。按压头皮:两手手指自然张开,用指端从额前开始,沿头部正中按压头皮至枕后发际,然后按压头顶两侧头皮,直至整个头部。按压时头皮有肿胀感,每次按2~3分钟。提拉头发:两手抓满头发,轻轻用力向上提拉,直至全部头发都提拉1次,时间2~3分钟。干洗头发:用两手手指摩擦整个头部的头发,如洗头状,约2~3分钟。拍打头皮:双手四指并拢, 轻轻拍打整个头部的头皮1~2分钟。以上按摩法每日早晚各做1次,长期坚持,可防治白发、脱发、头发干燥、枯黄等。

   头发干枯的预防 
  
   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常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B的食物,如核桃、芝麻、大枣、胡萝卜、青椒、菠菜、韭菜、油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柿子、甜杏等。动物肝脏、蛋黄、鱼类等。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品。

  少吃糖及脂肪类食物。常清洁头发,减少大气污染对头发的损害,不用碱性过强的洗发精,洗后使用合适的护发剂。

  不过勤地烫发,一年最多2次,当发质状况较差时,不能烫发、染发。尽量不用电热吹风吹头发,若使用,吹风温度要尽量低,吹的时间尽量短。

  每2个月修剪1次开叉的发梢,每天用梳子将头发梳理整齐,使油脂均匀分布于整根头发。

  不用塑料梳,用木梳或骨制梳。夏季注意防晒,防止紫外线对头发的伤害。保持充足的睡眠,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2007-08-20 10:56:00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俊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高血压舌头发硬危险吗
高血压舌头发硬一般是比较危险的,可能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血管等疾病导致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1、脑血管疾病当血压过高时,可能会导致脑血管出现扩张,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头痛、舌头发硬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2、心脏疾病当血压过高时,可能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胸闷、胸痛、舌头发硬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肾脏疾病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肾脏的功能受到损伤,导致肾脏的代谢功能下降,使体内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出现舌头发硬、水肿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通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变硬、变厚、弹性减弱,甚至堵塞血管腔。当血压升高时,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舌头僵硬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有加重趋势,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建议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同时,在饮食上还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钠盐含量高的食物,如咸菜、腊肉等,以免加重病情。
姜渭主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三甲
头发不白胡子白是什么原因
头发不白胡子白,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白癜风等原因所导致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如果患者的直系亲属中也有头发不白胡子白的情况,那么患者出现头发不白胡子白,有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引起的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感,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在平时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 2、营养不良 如果患者平时摄入的营养成分不足导致体内营养不良,就容易使血液无法顺利到达胡须根部,造成毛乳头以及毛球部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障碍,出现胡子变白的症状,但是血液会运行到脑部滋养头发,造成头发不白胡子白的现象。患者可在平时多吃些富含营养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豆腐、羊肉等,补充体内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有助于改善胡子白的情况,如果调整饮食效果不佳,还可遵医嘱口服当归补血丸、四君子丸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由于皮肤黑色素细胞被破坏,导致皮肤因为黑色素缺乏而出现白斑的一种疾病,对于白癜风患者皮损区域内的毛发也可出现变白现象,所以当患者胡子部位的皮肤存在白斑也会造成胡子白的现象。可配合医生局部涂抹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药物控制病情,如果白癜风已经严重影响到外观形象,还可以前往医院进行皮肤移植手术。 除以上较为常见的原因外,也不能排除有其他原因的可能,比如精神刺激等,患者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的放松身心,并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症状。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2岁的孩子掉头发怎么回事
12岁的孩子掉头发,可能是生理性脱发、营养不良、头癣、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原因所引起的。 1、生理性脱发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会使头部的毛囊发生萎缩,从而出现头发脱落的情况,这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2、营养不良 如果在平时不注意饮食健康,经常吃垃圾食品,导致体内的营养元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头发脱落的情况,甚至还会伴有精神萎靡等症状。建议改变饮食结构,尽量多吃营养物质比较全面的食物。 3、头癣 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疾病可导致局部出现斑点、鳞屑、断发、脱发和卫星分散的斑片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咪康唑和阿莫罗芬等药物进行治疗。 4、毛囊炎 毛囊炎是常见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毛囊部位,当头皮部位的皮肤受到细菌感染时就可能会诱发毛囊炎。在炎症的刺激下,就可能会导致局部毛发脱落,同时还可伴有局部疼痛、红肿、丘疹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5、脂溢性皮炎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神经功能障碍及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患者可表现有典型红斑症状,附以大量的油腻性脱屑,头发往往干燥、细软,可出现脱落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合理饮食搭配,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还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如果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一岁半头发稀少怎么办
一岁半头发稀少通常可以通过加强营养、保持头发生长环境、保持睡眠质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加强营养 如果孩子平时挑食,可能会导致体内缺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从而无法为头发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出现头发稀少的情况。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比如苹果、猕猴桃、牛奶、鸡蛋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2、保持头发生长环境 如果孩子的头皮长时间处于干燥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头皮屑增多,从而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出现头发稀少的情况。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头皮清洁卫生,可以每天使用清水清洗头发,同时还需注意避免使用碱性的洗发水。 3、保持睡眠质量 假如孩子经常熬夜,可能会导致睡眠不足,使头皮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从而引起脱发的情况。建议家长在孩子睡前可以适当进行安抚,也可以用温水为孩子进行泡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药物治疗 如果是因为毛囊炎引起的头发稀少,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营养不良引起的头发稀少,可以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碳酸钙D3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脂溢性皮炎引起的头发稀少,可以遵医嘱局部涂抹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5、物理治疗 如果头发稀少的症状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方法无法改善,则可以遵医嘱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进行改善。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头发更好的生长。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有加重趋势,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