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皮肤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常见于面部和暴露的身体部位,发展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可以破坏局部皮肤组织,很少发生转移,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

  一、病因

  本病发生可能和受长期日晒、X线过量照射有关,也可继发于红斑狼疮、慢性皮肤溃疡、烧伤等皮肤损害处,但大多数病人无明显诱因,真正发病机制并不明了。

皮肤基底细胞癌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一般在颜面、手背,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未见于手掌,足底及粘膜。本病最常为结节溃疡型,开始先是一个丘疹,不断形成扩大成为结节,以后可破溃而成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有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出血,中央可有鳞屑、溃疡和结痂,痂下易出现溃疡,边缘坚实及隆起。结节反复出现,痂皮常常脱落和再生,溃疡逐渐扩大,但不引起疼痛,有少量出血,使溃疡逐渐变深,少部分可扩展到皮下组织、肌肉和肌骼,各种组织被破坏,形成深坑状,其中央区组织坏死并结痂。损害发展较缓慢,通常不侵犯附近的淋巴结,也不转移到它处,一般健康不受影响。色素型基底细胞癌是浅表的扁平肿瘤,皮肤损害边缘有点状或网状淡褐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有色素沉着,并有结痂,揭掉痂皮后容易出血,痂下为带有色素颗粒状表面。表浅型基底细胞癌,皮肤损害呈片状浸润性红斑,表现有脱屑或结痂,常发生在身体遮盖部位。

  三、诊断与治疗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来源于表皮的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细胞。恶性程度较低,呈侵袭性生长,很少发生转移。

  [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应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法。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和放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较好。

  2.手术治疗:治愈率高,愈合快,疤痕小,在多数情况下应作为首选。切除范围应包括周围0.5厘米以上正常皮肤。术后常规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是否切除干净。

  3.放射治疗:肿瘤对放射线甚敏感,位于口唇、眼睑、鼻翼、耳廓手术切除有困难的宜采用放射治疗。一般应小剂量多次照射,以免引起急性溃疡。浸润深的病变可采用术后放疗。

  4.激光、冷冻、电离子手术治疗:可酌情选用或联合应用,但不易掌握,疗效亦不确切。

2007-08-19 22:52:00浏览1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