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男人起床后,内裤上有白色液体怎么办?医生“正经”告诉你

每个青春期的少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的内裤上有点黏黏的透明或白色的液体,还带有一股浓浓的腥味……

趁着爸妈没注意,面红耳赤下急忙打开厕所的水龙头,悄悄的洗内裤。

其实,少年们大可不必羞耻万分,这意味着你性发育已经成熟,是由男生开始向男人转变的征兆。

瞧,你遗精了!生殖科医生告诉你,遗精多少次算正常?

关于遗精,四大名著《红楼梦》其实有过更为生动的一段描述,贾宝玉躺在侄儿媳妇秦可卿的床上坐起来春梦,恍恍惚惚中,竟在梦中做起男女之事。梦醒后,袭人过来给他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宝玉大腿处,只觉冰冷黏湿一片,吓得忙退回手来,问:“那是哪里流出来的?”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

对啊,那是怎么流出来的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祝亚桥介绍,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一般开始于13-15岁,12岁之前发生的比例很少。

为什么发生遗精?当男性生殖器官成熟时,睾 丸会时刻在产生精子,同时精囊和前列腺液开始不断的分泌精浆。

一股股精液不断积蓄,让精液量的不断的上升,当上升到一定地步后,开始寻找出口,最后从生殖口“喷薄而出”。

瞧,你遗精了!生殖科医生告诉你,遗精多少次算正常?

大家熟知的遗精其实分为两类,一种是在睡眠中,做梦后发生遗精,这类为梦遗,还有一种是在清醒状态下出现遗精,称作滑精。“有数据研究显示,在超过8成的男性都会发生遗精,但也有2成的男性从没发生过遗精,因此不能简单的用遗精来判断,男生是否性成熟或者生育能力。”祝亚桥说道。

遗精多少次算正常?

遗精的现象并非只发生在青春期,长期没有x生活的男性,精液是在储存不下的时候,也会发生遗精。

遗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每个都有所不同,一般每月遗精次数在1-8次,或者1-2周一次,也有可能短期内连续几天每天一次,这都是属于正常现象,男生或女生都不需大惊小怪。

如果遗精每周出现数次,甚至一段时间每天都出现,有时白天的时候还会不受控制的自己流出来,这就属于病理性遗精,需要到医院就诊,医生解决了。

瞧,你遗精了!生殖科医生告诉你,遗精多少次算正常?

祝亚桥表示,病理性遗精的男性,要么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思想又过于集中在性问题上,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存在性兴奋灶,诱发了遗精。

另外一种则是由于外生殖器及附属的性腺炎症,如患有包皮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也会诱发频繁遗精。

临床上,也有见过因为穿内裤太紧,盖被子过暖,喝太多水或憋尿导致的频繁遗精现象。

这些患者会出现头晕、精神萎靡、腰酸、注意力差、失眠、健忘等症状,甚至长期病理性遗精会导致阳*的发生。

瞧,你遗精了!生殖科医生告诉你,遗精多少次算正常?

精子太宝贵?怎么才能不浪费

不少人认为“一滴精,十滴血”,宝贵的精液浪费在梦遗中,实在可惜,虽然这种说法极为幼稚,但并非没有办法减少遗精的发生。

比如说,饮食最好选择清淡,不要吃大辛大燥的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防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不要看色情电影、视频减少性刺激。

此外还可以采用运动锻炼的方式,增加自己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避免遗精,比如仰卧起坐、提肛运动等等。

2018-10-22 16:00:00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男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甲型h1n1流感是甲流吗
甲型H1N1流感就是甲流,其是一种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约为80-120nm。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这使其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病毒相比,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基因序列上存在独特之处,其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结构与其他流感病毒有所差异,这也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特性。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出的带有病毒的飞沫,若被他人吸入,就可能导致感染,同时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等方式传播。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流感样症状。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及以上3,可伴有畏寒、寒战,还常出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一旦怀疑感染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立即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治疗上,可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能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若症状持续加重,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需立即住院治疗,接受更专业的医疗干预。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甲型流感的症状是什么样的吃什么药
甲型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全身症状等,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对乙酰氨基酚、氨溴索等,需遵医嘱使用。若怀疑感染甲型流感,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血常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一、甲型流感的症状:1、发热:发热是甲型流感较为突出的症状,体温常常迅速升高,可达39℃甚至更高,且发热通常会持续3至5天。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从而引发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2、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咳嗽症状一般较为剧烈。病毒感染引发呼吸道炎症,刺激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导致咳嗽反射。炎症还使气道敏感性增加,即使少量的刺激物也能引发剧烈咳嗽,以清除气道内的病原体和分泌物。3、全身症状:感染甲型流感后,常伴有全身酸痛,尤其是四肢、腰背等部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产生的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感觉。同时,还会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患者感到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病毒感染消耗身体能量,且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进一步增加了身体负担。二、甲型流感的用药:1、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对于流感病毒从被感染细胞释放并感染其他细胞至关重要,奥司他韦通过抑制该酶,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表面释放,从而减少病毒的播散,减轻症状,缩短病程。2、对乙酰氨基酚:该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能抑制缓激肽、组胺等物质的作用,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可有效缓解甲型流感引起的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3、氨溴索:该药物为黏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对于甲型流感合并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使用氨溴索有助于改善呼吸道状况,促进痰液排出。在流感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出现疑似甲型流感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甲型流感会导致腹泻吗
甲型流感有可能导致腹泻。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然而,在部分患者中,甲型流感病毒也可累及胃肠道,引发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甲型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进而引发呼吸道炎症。但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犯胃肠道黏膜细胞,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一方面,病毒感染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致使肠道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衡,过多液体分泌进入肠腔,从而引起腹泻。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肠道正常的蠕动节律,使肠道蠕动加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水分吸收不充分,同样会造成腹泻。此外,人体在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可能间接影响胃肠道功能,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若怀疑感染甲型流感且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流感病毒检测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患者需居家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若腹泻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同时,按医嘱按时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缓解流感症状,促进身体康复。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甲型流感症状多久可以好
甲型流感的症状一般7-14天可以好。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通常在发病后1-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发热、肌肉酸痛等急性症状通常在发病后3-5天内最为明显,随后逐渐减轻。咳嗽、乏力等症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通常在1-2周内完全缓解。对于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症状的缓解与病毒清除和炎症反应的消退同步进行,因此7-14天是常见的恢复周期。然而,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可能恢复较慢,且并发症风险较高。甲型流感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在发病早期使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并减轻症状。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及补液治疗,可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舒适度。对于重症患者或高危人群,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此外,充足的休息、均衡的营养及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加速康复。疫苗接种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有效手段,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严重程度。针对甲型流感的管理,建议在发病早期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发病期间需注意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减少传播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有助于预防感染。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