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轻信偏方乱补肾,你恐怕会“难育”!男科主任提出3点建议

李海松 男科,国际医疗部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有人不想生孩子,千方百计避孕,有人不避孕,却死活生不出孩子。

如果一对夫妻一年没有采取避孕措施,却还是没有怀孕,临床上就诊断为不孕不育。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达到12.5%~15%,也就是说,每8对夫妻中就有一对不孕不育!

传统观念来说,生不出孩子都是女人的“错”,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主任李海松指出,最近几年因为不育到男科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生不出孩子也要重视男人的问题。

保护男人的生育力,平时一定要做对3件事!

那么,男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生育力呢?李海松医生的诊室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8个不”的建议:不喝酒、不吃辣、不久坐、不着凉、不憋尿、不憋精、不忍渴、不压抑。

如果您觉得这些建议太笼统,不如听听以下3个更实用的生活小建议:

1.给自己买个U形坐垫吧!

和普通扁平的坐垫相比,U形坐垫的设计减轻了对男性的睾丸和前列腺,的压迫,减少久坐对生殖器官的负面影响。

不过,别以为有了这种坐垫就万事大吉了,男人还要保证一定的活动量和运动量,比如每坐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活动一下。

保护男人的生育力,平时一定要做对3件事!

2.没事儿多做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的专业名称是“凯格尔运动”,男女皆可锻炼。对于女人而言,可预防子宫脱垂等疾病,而对于男性,不仅可能锻炼男性盆底肌肉,增强控尿能力,还有提升夫妻之间的“性趣”呢!

3.别轻信偏方乱补!

涉及到男人的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肾虚”二字,进而想到要进补,吃海鲜,吃核桃,吃保健品,喝药酒。但李海松提醒,秘方和偏方大多是“骗方”!

保护男人的生育力,平时一定要做对3件事!

导致男性不育的问题有很多,发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合自己的治疗,才是最好的 “良方”。

关于各种药酒,李海松提醒,酒精对男性的性功能、前列腺、生育能力的影响是明确的,药酒的本质也是含酒精的酒,喝了不仅不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2018-08-23 15:35:00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寒斑多怎么调理
心寒斑多一般是指心寒即心阳不足等情况时,易出现较多色斑。心寒斑多时,可以采取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锻炼、艾灸心俞穴、按摩内关穴、中药调理等治疗措施进行调理。如果症状无法改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与亲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实现。建议定期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心情舒畅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进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脸上色斑。比如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进行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深沉,持续做几分钟。 2.适当运动锻炼 适当运动锻炼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同时,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3.艾灸心俞穴 艾灸心俞穴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通常使用艾条或艾柱对穴位进行加热刺激。每次治疗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心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是心脏的背俞穴,艾灸该穴位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对于改善色斑症状有一定的帮助。在艾灸过程中,患者要放松身体,保持安静,避免乱动。如果感到过热或不适,要及时告知艾灸师进行调整。 4.按摩内关穴 按摩内关穴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使用指腹轻柔地按压位于手腕横纹上两寸处的内关穴。每日可进行多次按摩。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按摩该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寒引起的不适症状。 5.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情况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如炙甘草汤加减、附子理中汤合桃红四物汤、桂枝甘草汤加味,并按照医嘱服用。治疗周期因人而异。中药具有温补心阳、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改善心寒斑症状有显著效果。通过中药调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斑点的形成。患者拿到中药后,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煎煮和服用。比如,有些中药需要先浸泡一段时间再煎煮,有些中药需要分多次服用。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导致色斑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心寒斑多的人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晒工作。外出时,要涂抹防晒霜,戴帽子、太阳镜、遮阳伞等,避免阳光直射皮肤。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