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在小儿一般都指腹股沟斜疝,男女都有,发病率大概在五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大概一个班的孩子中可能就有一个腹股沟斜疝患儿。对于小儿的腹股沟斜疝,目前手术是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一般手术时间在十分钟左右,切口1cm左右,可以皮内缝合不用拆线,可以不住院也可以短期住院(一般2~3天),术后痛苦很小,基本无需用什么药,复发率很低,大概数百分之一吧。但是,始终有人在采用注射疗法治疗小儿“疝气”,而且这些人不仅在极力扩大注射疗法的所谓“好处”,还在贬低专业的儿外科医生开展的疝气手术。
实际上注射疗法是上世纪30-40年代开始开展的治疗疝气的方法,曾经风靡一时。七八十年代还有一些医院在用,但是现在基本稍微正规点的医院都不用了。此方法治疗小儿疝气可以说基本是百害而无一益,基本和“两块门板治驼背”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属于那种不计后果治疗的方法。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早就被淘汰的手术,总是时不时的出现在各种媒体广告的不太起眼的位置。总是时不时的有些患儿接受注射治疗后出现并发症来我们这再次手术。严重的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等(这些我们前些年都遇到过)。更严重的是注射治疗可能影响男孩精索血管、输精管的机会很大,而这种影响早期很难发现的。可能造成终生遗憾。
下面就举一例注射疗法失败的病例。
这是一个患腹股沟斜疝的女孩,由于家长看到某诊所的不开刀治疗治疝气的广告,去咨询时又被忽悠了一下。就同意给孩子注射治疗疝气。用的药是α-氰基丙烯酸酯,虽然在我国是一种可以用于人体的粘合剂,而这种胶更多的应用则是在工业与民用的物品的粘合。这种胶并非什么新东西,但改头换面后,被包装成了疝气专用胶。它的作用原理是使疝囊及其周围产生粘连,机化后可能使疝气不再发生。孩子接受注射后疝气没有好,反而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比一元硬币还大的硬质包快,历经2~3年都不能缓解。
手术中自患侧腹股沟区摘除一个大约3.5X2.5cm,厚约0.5cm的硬块,质地就像一块骨头,与周围组织分解不清,而且整个腹股沟管前壁已经被破坏。幸运的是,这是个女孩,不存在男孩那样的精索结构,胶也没有注入疝囊然后流入腹腔,不然会有更坏的结果。
如果患了疝气的患者在选择治疗的时候要考虑先注射治疗疝气的治疗方法是否靠谱,希望上文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