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精索静脉曲张与生育

  精索静脉曲张是什么?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生育吗?精索静脉曲张与生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精索静脉曲张与生育的关系吧!

  目前已公认可触及的精索静脉曲张可影响生育,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统计,在成年男性大约40%的原发性不育及80%继发性不育者患有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生育的因素有病理改变及免疫学因素。

  1.精索内静脉、睾丸及附睾的组织病理变化

  精索内静脉的病变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内膜增生,中膜和瓣膜平滑肌增生肥厚瓣膜严重机化,从而造成血液淤滞。睾丸损伤的病变表现,生精细胞脱落,间质水肿,间质小血管病变。附睾病变表现,间质水肿,上皮细胞变性,管腔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排列紊。

  2.精索静脉、睾丸及附睾的免疫因素

  近年来,研究证实精索静脉曲张不育与免疫因素有关。Colomb等发现精索静脉曲张不育者外周血和精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ASA),ASA进入睾丸或附睾,可干扰生精和精子的成熟过程,导致精子数目减少,或者黏附在精子膜上,引起精子的形态和功能异常。

  精索静脉曲张引起不育的病因

  精索静脉曲张引起不育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索静脉内血液滞留,使睾丸局部温度升高,生精小管变性影响精子的发生;

  2、血液滞留影响睾丸血液循环,睾丸组织内CO2蓄积影响精子的发生;

  3、左侧精索静脉返流来的肾静脉血液,将肾上腺和肾脏分泌的代谢产物如类固醇、儿茶酚胺、5-羟色胺可引起血管收缩,造成精子过早脱落;

  4、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可影响右侧睾丸功能,因双侧睾丸间静脉血管有丰富的交通支,左侧精索静脉血液中的毒素可影响右侧睾丸的精子发生。

2016-09-29 13:50:16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成人绿色稀便是怎么回事
成人出现绿色稀便可能与服用药物、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关。 1.服用药物 首先,成人服用补铁药物期间,可能会因为铁剂与消化液及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转化为硫化铁并沉积在排泄物中,最终导致大便呈现墨绿色。同时,铁剂也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的症状,此时大便性状多可能为稀便。此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停药后一段时间上述症状通常会逐渐消失。 2.消化不良 其次,正常情况下,胆汁会参与脂肪的消化过程,而消化不良有可能会导致胆汁无法被充分利用,并因此随大便排出体外,最终导致绿色稀便的症状出现。患者可通过腹部按摩来帮助消化,也可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多潘立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3.肠道菌群失调 最后,肠道菌群失调通常会出现有害菌过度滋生,而食物残渣经过肠道时可能会与这些有害菌发生反应,影响到粪便的性状,导致患者出现绿色稀便。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内菌群。 此外,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会导致大便变绿,因此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立即咨询医生,必要时可更换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成人腹泻、拉绿色水便、发烧怎么办
发烧即发热,成人出现腹泻、拉绿色水便、发热的症状,通常需要从一般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联合处理来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首先,建议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同时,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可适量进食小米粥、软烂面条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炸鸡、辣椒等油腻、辛辣的食物。2.物理治疗其次,建议做好保暖措施和防护措施,避免身体受凉或重复感染而加重原有症状。同时,若患者体温尚未达到38.5℃,则可先通过温水擦拭身体、冰袋冷敷额头、贴退热贴等方式进行物理退热。3.药物治疗最后,若经过一般治疗和物理治疗后,患者的腹泻、绿色水样便、发热等症状持续无缓解,此时则通常需要用药治疗。当患者体温升至38.5℃及以上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退热。而针对腹泻、水样便的症状,常可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药物止泻。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明确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如阿莫西林等药物抗感染、双歧杆菌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多潘立酮等药物促进消化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的使用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建议患者时刻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并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腹泻引发脱水等问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