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夫妻婚内性欲低下咋办

  不时听到一些比较成功优越的中年男性对婚内性生活的抱怨或调侃—-诸如“审美疲劳、没有激情”、“摸着老婆的手,就像(自己的)左手摸右手”(曾有位中年男性官员曾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关注研究一下他们这类群体的婚内性厌倦现象)。这类问题大致可归为婚姻内的(或称长期关系中)性欲问题。在性科学文献中,大多数关于性欲概念是指在性交活动前的性吸引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自发冲动,这样的表现在充满激情的短期关系中不难获得,但在持续10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就难以维持,也有调查表明存在着随着婚龄增加而性欲减退的现象。除了衰老、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在我博文《女性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情况下更可能与男性有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6b7d50102e7z8.html?tj=1 中,提到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性欲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那篇主要针对年轻未婚女性进行的研究结果尚且如此,那么,在长期关系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对性欲减退的重要影响更而不言而喻。

  Ulrich Clement博士(2002)提出,在长期关系中的性欲的问题是一种人际体系问题,伴侣间的人际体系组织管理着伴侣间的性行为。这种人际体系更类似于一种生物系统。一个生物系统的特征是规定包含哪些和排除哪些(诸如我们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选择最终减少了复杂性而趋于一致性。包含所有选择的生命系统是不能够生存的,否则就会造成系统的混乱和运行的不可预测,正所谓“没有规距,不成方圆”。这也适用解释长期关系伴侣的性规则。有些规则是通过言语沟通方式形成(“有话好说”),在长期关系的性互动中,更多的是以非言语的人际交往的直觉中形成较为稳定默契的习惯和法则,例如,两口子一般谁说了算?哪些事听谁的?有些话可以讲,有些话一提就要谈崩;怎样解决冲突?冲突后一般谁先求和?以下一个案例的“局部放大”,或许能让我们较清晰地意识到夫妻间性欲的人际相互影响是如何发生的:

  一名42岁的中年女性,已持续三个月没来月经、希望恢复行经而求医,因遵从她的妇科医生建议而寻求性健康方面的帮助。经了解,她的婚姻已持续10多年,已生育。近几年来月经一直不规则,以往一般最多间隔2个月不来月经,采取药物治疗后就恢复了,但这次已持续三个多月,以往的药物治疗也无效。当询问她的性生活频率时,她显得有些回避,说:“这个嘛~,很少。”我追问她平均起来每月大概有几次,她说:“大概1、2次吧”

  我:一般是谁主动提出的?

  她:有时是他,有时是我

  我:你提出的频率大概占几成?

  她:每月大概1次吧

  我:你们每月最多2次性生活,也就是说,其中有一半是由你提出的?

  她:唉,我也觉得(我们的性生活)太少了,但我老公就是那样的,闷着,不像人家谈论的其他男人那么主动。平时也不爱说话。

  我:你有过主动提出的次数多一些的情况吗?如果你那样做,他可能会怎样?

  她:我提过,他说我不正经,孩子都有了,又经常吃药(指服用调经的药),还想着做那事!我要再说下去就要闹矛盾了。

  我:听起来你对此有些不满?

  她:唉,我们结婚时他就是这样的,我当时觉得了这样的男人老实可靠。但没想到他结婚后什么事都那样的,就是闷着不跟你说什么。这么多年我都一直这样过来了,现在都结婚10多年了,孩子也有了,这些事情说出来也不好听----

  我:你愿意叫他和你一起来吗?

  她:他才不会来呢!又不是他有病,是我有病。我现在也对这些事淡了,现在只是想恢复来月经就行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或许最初是丈夫对性欲的被动态度造成了妻子性不满,但为了避免冲突,妻子只能以减少性需求来妥协;在这对夫妻中,丈夫拥有规定妻子“有病、不正经”而自己免责的权力,妻子对丈夫这一权力也有一致性的认同。遵守这些游戏规则,才能减少冲突,保持婚姻系统的稳定生存。或许很难追究这种模式的最初由谁先规定,重要的是夫妻双方都有意无意的共同参与这一游戏模式,让它存在并运行着。

  以下是UlrichClement博士的文献中的一个伴侣性互动的典型例子:

  一个男人想变换为男后位插入的姿势。女人忍受着他这样做并问道:“你真的喜欢这样吗?”在他们性交后的谈话时,她告诉他,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性交时可以看到他的脸。她发现男后位姿势是“没有人情味的”,她又接着说:“但如果你喜欢,你可以那样做”。他回答说:“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克制自己那样做,没问题。”从那个时刻起,他避免这种姿势。不用再提起也不用进一步的讨论,他从此就只采用面对面的姿势了。

  当然,现实婚姻中的性互动远不止上述两个例子那么简单,它们只是无数夫妻或性伴侣互动的一个缩影。从这个缩影,我们看到,伴侣双方的不同观点的矛盾是怎样以温和、尊重和爱的方式而趋于中和、平衡。这类方式既形成了普通婚姻中的性欲水平(例如每周1-2次的性生活),也塑造了一些低性欲的性互动模式。

  由此,联想到一些处于长期婚姻关系、仅着眼于生理功能改善来提高性欲的人们,在他们渴望性欲激情的欲望背后,在他们伴侣的性互动行为模式中,忽略了多少和伴侣的人际矛盾!

2015-04-14 01:36:38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波波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颈椎小针刀一般几次能好
颈椎小针刀治疗次数通常在1-5次,但具体次数因人而异,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若颈椎不适考虑接受小针刀治疗,应及时就医,建议进行颈椎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颈椎病变情况。小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对颈椎周围粘连、挛缩的组织进行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度颈椎肌肉紧张、局部疼痛,如果发现和治疗及时,1-2次小针刀治疗可能就会取得明显效果,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缓解。这是因为病变组织范围较小,小针刀能精准地对病变部位进行松解,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如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血管严重受压,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甚至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需要3-5次,甚至更多次治疗。由于病变复杂,一次治疗难以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多次治疗逐步对病变组织进行调整和修复。除病情严重程度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次数。身体修复能力强的患者在小针刀治疗后,组织修复速度较快,可能经过较少次数治疗就能康复;而修复能力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次治疗。此外,治疗后如果能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休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能加快恢复进程,减少治疗次数。如果不注意护理和锻炼,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次数。若在治疗过程中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建议在接受颈椎小针刀治疗前,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治疗后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定时活动颈部,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治疗后定期复诊,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