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职场男士年底需警惕男科病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年底狂冲销售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人们忙碌于各个场合觥筹交错,加深感情。殊不知,在这种忙碌工作和不良生活饮食方式的双重重压之下,各种男科病却趁机偷袭,兄弟们可要小心防范了!做好自我保养工作,绕开男科病健康过大年!

职场<a href=男士年底需警惕男科病" />

  应酬“累坏”前列腺

  专家介绍,人在喝了大量的酒后,酒精就会被慢慢吸收,随着血液流向全身。而前列腺本身就对酒精十分敏感,当受到刺激时,局部毛细血管迅速扩张充血,易细菌感染,就会诱发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因此,年底冲业绩、频繁应酬的男士们,要特别注意了,如果应酬后的一两天,时常感觉怕冷、全身无力,并且体温持续升高,腰部、下腹、背部及大腿等处有放射性疼痛,排尿时有灼烧感,或伴有血尿及脓性分泌物时,应及时就诊进行抗菌治疗,以防转为慢性或反复发作。

  密闭环境导致性欲减退

  某杂志社工作的程先生工作地点在一座漂亮的写字楼里,每天早上9时准时进去上班,下午5时下班。本来身体很好的他发现自己最近每天只要一进办公室就感到目眩头痛,越到下午快下班时越厉害,回到家就没事了。

  工作环境不舒适和管理欠人性化也可能直接引起人体亚健康状态:常见的如莫名其妙想发火、浑身不自在、没精神、耳鸣、眼睛酸累、思维迟钝、性欲减退等,这种也可以算作当今城市职业病的主流。

  有专家指出,目前许多城市写字楼都不同程度存在危害公共健康的污染:空气质量大打折扣以及温湿度的控制、光照、通风状况和清洁程度等都有很大问题。不少看上去宽敞明亮的密封写字楼,一年四季却几乎从未实现过空气很好地流通,对人体不利。

  医生建议这类职场男性多参加户外活动,利用午休、茶歇等时间到办公室外面走走,换换气。

  久坐、辐射降低生育能力

  现在,久坐办公室且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的男性不育患者明显增多。因为都市里目前很多久坐办公室的男性大多养成了这样的“职业毛病”:早起上班,直接坐在电脑前工作8小时,回家后又坐在电脑或电视前几小时;工作时不记得喝水,有尿也没时间上洗手间;常常熬夜,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与电脑“打交道”。这种生活方式让男性常常处于久坐、憋尿、接触辐射等状态中,会阴部及阴囊局部温度增高,易发生前列腺炎及睾丸生精障碍。

  专家表示,有以上不良工作与生活习惯的男性为了预防不育的发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防护,不酗酒、少食辛辣食物、避免长时间骑车和久坐、性生活有规律、注意局部保健、多饮水、少憋尿、尽量避免长久处于电离辐射场所,最好在适宜的生育年龄开始播种爱情的种子。

  奋力拼搏的职场男士要懂得在餐桌上和工作中保护自己,把男科病找上自家门的几率下降至零。

2015-01-19 04:30:50浏览2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早衰的症状
卵巢早衰的症状主要包括月经异常、生育能力下降、精神神经症状及全身性症状等。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性激素六项、妇科超声等,以监测病情变化。1、月经异常:月经异常是卵巢早衰的典型表现,包括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和经期延长,可伴有排卵期出血。2、生育能力下降:卵巢早衰导致卵泡数量和质量下降,可能影响排卵和受精,导致患者生育能力下降。这是卵巢早衰的常见表现,可能体现为长期未避孕而未怀孕。3、精神神经症状:受激素水平波动和身体不适的影响,患者常出现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情绪容易波动,变得焦虑、抑郁、烦躁不安,对日常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有所减退。另外,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入睡困难,夜间容易惊醒,多梦。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精神疲惫和身体不适,形成恶性循环。4、全身性症状:全身性症状是卵巢早衰的常见表现,包括潮热、盗汗和心悸。潮热表现为突然的面部和颈部发热,伴有皮肤潮红和出汗,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盗汗表现为夜间大量出汗。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可伴有胸闷和头晕。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豆类、鱼类、新鲜蔬果等,对卵巢功能的维护有一定好处。另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游泳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内分泌水平。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早衰怎么引起的
卵巢早衰的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医源性损伤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预防卵巢早衰具有重要意义。一、非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在卵巢早衰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X染色体的缺失、易位等,可导致卵巢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卵巢早衰。目前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卵巢早衰,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通过激素替代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二、疾病因素:1、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卵巢组织,导致卵巢内的卵泡被破坏,卵巢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卵巢早衰。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原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等。2、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直接侵犯卵巢组织,破坏卵巢内的卵泡,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对于感染导致的卵巢早衰,主要是在感染初期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轻病毒对卵巢的损害。后期根据卵巢功能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素替代治疗等。3、医源性损伤:一些手术如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会损伤卵巢组织,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对于医源性损伤导致的卵巢早衰,预防至关重要。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应尽量减少对卵巢组织的损伤。对于卵巢早衰,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卵巢功能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一旦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月经三天就没了是卵巢早衰吗
如果月经周期缩短、经量明显减少且伴有潮热、盗汗、失眠等低雌激素症状,同时经相关检查证实卵巢功能减退,通常可确诊卵巢早衰。但如果月经一直规律为三天,且经量正常,身体无其他异常表现,通常属于正常月经情况,并非卵巢早衰。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由于卵巢功能衰竭而出现的闭经、低雌激素及高促性腺激素血症等一系列症状。卵巢早衰的患者,卵巢功能过早衰退,卵泡耗竭或被破坏,使得雌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导致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月经可能三天就没了。对于卵巢早衰,治疗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如使用戊酸雌二醇、黄体酮等药物,模拟正常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缓解低雌激素症状,保护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等。然而,每个人的月经周期和经期时长都有一定范围,在2~8天内都属于正常,部分女性本身经期就较短,只要月经量正常,能维持在20~60毫升,且月经周期规律,身体也无其他不适,就无需担忧。此外,近期生活方式改变,如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引起月经暂时变化,使经期缩短。这种情况下,调整生活方式后,月经可能恢复正常。如果对月经情况有疑虑,应及时就医,进行性激素六项、抗苗勒管激素检测、妇科超声等检查,以评估卵巢功能。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避免过度节食。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若月经出现明显变化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再次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fsh正常但amh低是卵巢早衰吗
FSH即促卵泡生成素,可促进卵泡发育和成熟;AMH即抗缪勒管激素,能反映卵巢储备功能。如果促卵泡生成素正常仅为阶段性表现,后续出现升高,且伴有雌激素水平降低、闭经等典型卵巢早衰症状时,可考虑卵巢早衰;如果促卵泡生成素持续正常,且无其他卵巢早衰相关症状,可能并非卵巢早衰,而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其他情况。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功能出现衰退,表现为月经紊乱直至闭经,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功能下降。卵巢早衰初期,机体可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促卵泡生成素暂时维持在正常范围,但随着病情进展,卵巢功能持续恶化,无法产生足够的雌激素来反馈调节垂体,促卵泡生成素就会升高。抗缪勒管激素反映的是卵巢储备,卵巢功能受损初期,抗缪勒管激素会先降低,因为卵巢内卵泡数量减少,分泌抗缪勒管激素的细胞也随之减少。如果后续促卵泡生成素升高,结合抗缪勒管激素低以及雌激素水平降低、闭经等症状,通常可诊断为卵巢早衰。患者可遵医嘱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使用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等药物模拟正常月经周期,辅助改善雌激素缺乏症状。然而,促卵泡生成素持续正常,仅抗缪勒管激素低,更可能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接近绝经期时卵巢内卵泡数量自然减少,抗缪勒管激素随之降低,但此时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尚未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升高,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是正常的生理衰老过程,并非卵巢早衰。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抗缪勒管激素降低,但程度较轻,促卵泡生成素仍正常,且未达到卵巢早衰标准。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若有生育需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排卵药物,如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促进卵泡发育,增加受孕机会。日常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有生育需求或年龄较大的女性,需定期体检监测促卵泡生成素、抗缪勒管激素及雌激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