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男人精子的“保护措施”

  《英国医学杂志》一篇研究报告指出,1970年男子精子数比1959年减少了1/4;在过去40年中,男子精子以平均每年2.1%的速度减少;丹麦学者在21个国家调查了1.5万名男性精液中精子数目,发现只有50年前的1/2。保护精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为了下一代,你我须知一些保护精子的措施。

  男人精子的“保护措施”

  减少烟酒危害:吸烟和酗酒是精子的大敌,有些男性的身体对香烟中的毒素十分敏感,香烟中的尼古丁能杀伤精子。必须彻底戒除;酗酒不仅会导致生殖腺功能降低,还会使精子中染色体异常。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从健康角度看,当以果酒之一的红葡萄酒为优,可适量用。

  控制房事次数:房事过多,可导致慢性前列腺充血,发生无菌性前列腺炎,直接影响到精液的营养成分、数量、粘稠度、酸碱度等,诱发不育。另外,房事过频,妻子频繁地接触丈夫的精子和粘液,容易激发女性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导致女方免疫不孕

  保持阴囊适温:不穿紧身裤和化纤内裤。紧身裤将阴囊和睾紧紧束缚,使局部热减少,引起睾丸高温,有碍精子生成,并且会限制阴囊部位静脉血液的回流,造成睾丸淤血,更会影响精子生成;混纺及聚脂等化纤内裤,会在阴茎组织内产生静电场,抑制精子生成,减少精子数量,引起少精症。不洗桑拿浴和热水盆浴,桑拿浴和热水盆浴的温度都高于适于精子发育的温度,高温环境下阴囊会受到影响而导致精子发育障碍,还会造成死精。

  合理调整饮食:多吃一些含精氨酸类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鳝鱼、墨鱼、章鱼、山药、银杏、西瓜南瓜等,少食或不食芹菜:近年来研究表明,常吃芹菜的人,精子数量明显减少。

  防止药物损害:有些药物可使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异常。如心得安、安醚、硝基呋喃、苯丁酸氮芥、环酰胺、长春花碱等抗肿瘤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睾丸酮、黄体酮、雌激素、利血平、安定、氯丙嗪等都应尽量避免使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避免化学污染:一项小型的调查发现,从事化学或放射性工作的人,其精子数量、质量和非此工作的人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经常接触化学物质的人,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和防护章程作业,不可疏忽大意,并要按时接受精子测试。

  注重劳逸结合:人的大脑皮层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稳定,睾丸的生精功能及生理功能正常。相反,如果由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大脑皮层的工作便会失调,全身神经、内分泌功能就会出现异常,导致生殖功能紊乱,使精液量减少以及精子数目和活动力降低,导致不育。

  加强身体运动:运动的方式应以耐力训练为主,不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贵在长期坚持不懈,达到逐渐减肥、强体之目的。运动项目可多种多样,如漫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以及减肥操、器械训练等,每天运动至少要30分钟。

(实习编辑:李贺)

2011-01-21 05:40:00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肥胖的人每天摄入多少热量
肥胖人群每日热量摄入需依据个人情况精准设定,一般建议控制在1200-1500千卡。然而,具体数值会因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活动量等有所不同。年龄是影响热量需求的关键因素之一。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即便肥胖,身体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仍相对较高,每日热量摄入可适当偏向1500千卡,以满足骨骼、肌肉等生长需求,同时保证减重进程。而中老年人身体代谢率降低,基础代谢消耗的热量减少,每日热量摄入宜控制在1200卡左右,避免热量过剩加重肥胖。性别方面,男性基础代谢率通常高于女性,同等肥胖程度下,男性可适当多摄入一些热量,但也应在1500千卡以内。此外,活动量大小也极为重要。若肥胖者日常活动量较大,如从事体力劳动或坚持规律运动,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以维持体力;反之,活动量少的肥胖者则需严格控制在较低热量范围。肥胖人群如果无法确定每日热量摄入,可先咨询营养师或医生,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日常可使用食物秤、热量计算软件等工具,精准把控食物热量。另外,建议优先选择低热量、高纤维食物,如蔬菜、粗粮。烹饪方式采用清蒸、水煮,减少油炸、油煎。同时,结合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跑步、跳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提高减重效率,逐步恢复健康体重。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黑芝麻每天吃多少合适,能治疗脱发吗
黑芝麻每日食用量控制在20-30克较为合适。黑芝麻富含对毛发有益的营养成分,但不能用于治疗脱发,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改善因营养缺乏导致的脱发症状。黑芝麻营养丰富,每100克约含559千卡热量,还富含维生素 E、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适量食用可满足人体对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然而黑芝麻属于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建议每日食用量控制在20-30克,若每日摄入量远超30克,易造成热量过剩,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增加肥胖风险;大量脂肪摄入还会加重胃肠道消化负担,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影响营养物质吸收。黑芝麻不能用于治疗脱发,食物并不具有治疗作用,但对部分类型脱发有一定辅助改善效果。黑芝麻中的蛋白质是构成毛发角蛋白的重要原料,维生素E有助于毛囊健康,铁元素参与氧气运输保障毛囊细胞代谢,锌元素对维持毛囊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这些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为头发生长提供支持,可辅助改善因营养缺乏引起的脱发问题。但脱发成因复杂,雄激素性脱发与雄激素代谢异常、遗传相关,斑秃与自身免疫有关,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过大、疾病等也会导致脱发。黑芝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病理机制引发的脱发问题,因此不能作为治疗脱发的单一手段。建议严格把控黑芝麻每日食用量,可将其研磨成粉与谷物搭配制作成芝麻糊,或添加在粥、糕点中,提升营养吸收效率。若出现脱发症状时及时就医,明确脱发类型及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治疗,如雄激素性脱发可使用相关药物治疗,斑秃需调节免疫等。同时,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除黑芝麻外,还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豆类,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以及其他富含矿物质的食物,促进头发生长。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陈皮能每天喝吗
虽然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诸多功效,但并不建议每天饮用陈皮。陈皮性温,热性体质的人本身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长期大量饮用陈皮水,会进一步助长体内的热气,加重不适。而且,脾胃虚弱的人也不宜天天喝陈皮。虽然陈皮能健脾,但过量饮用会对脾胃造成过度刺激,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脾胃负责运化水谷,脾胃功能受损后,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引发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人体对药物或食物的刺激会逐渐适应,长期天天饮用陈皮,身体会对其产生耐受性。原本陈皮能有效促进消化、理气化痰,但随着耐受性的产生,陈皮的功效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若长期大量摄入,这些成分可能会在体内蓄积。虽然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积累下来,会对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造成一定负担,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毒功能,从而对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如果想要饮用陈皮,饮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让医生根据体质、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是否适合饮用陈皮以及饮用的频率和剂量。在饮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若出现上火、胃肠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饮用。另外,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群,更要谨慎饮用陈皮,因为陈皮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饮用过程中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过敏等,应立即停止饮用,并咨询医生或专业中医师的建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经常感冒怎样提高免疫力吃什么
经常感冒的患者需要注意运动锻炼、保证睡眠、减少压力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免疫健康,可以适量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锌的食物等。若经常感冒且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可进行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等。一、支持免疫健康的方法:1、运动锻炼: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帮助身体各器官更好地运作。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能提升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还有瑜伽,它可以帮助放松身心,调节内分泌,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应对外界病菌的能力。2、保证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让身体在休息中恢复活力,更好地抵御病菌入侵。3、减少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可通过冥想,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放松;听音乐也能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使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二、食物建议:1、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橙子、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补充健康元素,从而辅助机体更好地对抗病菌。可以每天吃1-2个水果。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牛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入充足蛋白质能为身体补充适宜的能量能。每天可饮用一杯牛奶、食用1-2个鸡蛋。3、富含锌的食物:牡蛎、坚果等食物中锌含量较高。锌能参与身体多种酶的合成和代谢,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日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病菌接触。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减少病菌滋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