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关于精液 你有这些焦虑吗?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在精子与卵子相结合的一瞬间,为了相聚这一瞬间的成功,精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生殖生理学上所指的精液是由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分泌的液体和睾丸产生并贮存在附睾内的精子两部分组成。正常男性一次射精量为1—6毫升左右,其中含精子2—5亿个。作为精子的载体和卫士,精液的首要任务是将含有一定数量的精子安全地输送到女性生殖器内,以获得受孕的机会。精液呈弱碱性,能中和阴道内的酸性物质,有利于精子的活动。精液具有为精子提供活动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生育活动的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将精液称之为来自男性的生命使者。

  但在日常的门诊中,常有不少人对精液的量、浓稠以及颜色等常识问题懵懵懂懂,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恐慌。

  多与少的疑虑

  有位大学生写信来说,近一段时期他梦遗频繁,开始一两次时精液量很多,后来精液量越来越少,他担心精液会遗光。一些新婚宴尔的小夫妻,在蜜月阶段性生活比较频繁,开始时射出的精液量较多,可到后来越来越少,于是也产生了类似的顾虑。还有一些男青年在某次自慰后发现,精液比以前明显减少,可少到仅有几滴,他们也担心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和生育。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一个男人,从第一次遗精起到生命的终止,体内一直存在着精液,一个人的精液多少是无法计算的。梦遗、自慰交次数多,则精液消耗量大,但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与身体其他腺体一样,只要功能正常,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所以精液不会枯竭。有些男青年自慰,连续几天一次甚至一天几次,这样会使精液量显著减少。原因很简单,虽然人体产生精子、精液的能力很强,一般泄精后1—2天即可补足,但射精过频,还是会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造成的精液过少,当然不是疾病,也丝毫不必担心,延长排精间隔时间就会不治而愈。不过,如若每次排精量都过少那就是病态了。在男性不育的病例中,精液过少(少于1毫升)引起的不育大约占总病例的2%左右。精液过少的原因可能为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精囊、前列腺疾病或尿道狭窄造成的。这类精液过少容易鉴别,只需禁欲或禁止自慰#8212;7天后再排一次精液,精液较前增多者没有疾病,否则为病理性精液过少症。

  那么,精液过多好不好呢?与精液过少的情况相似,精液过多,如超过7毫升,也是一种病态,大多为精囊炎症引起。精液过多的实质是精浆分泌或渗出过多,而精子的总数并没有变化。这样很显然会引起精液中精子的密度降低,影响受孕机会。过量分泌的精浆中因炎症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会干扰精子的活动和功能。另外,精液量过多致使性交后过多精液会带出大批精子从阴道流失,减少了受孕机会。因此,精液并非越多越好。

  稀与稠的疑虑

  一位男青年告诉医生,他自慰现射出的精液稀薄如水。他说以前的精液是黏稠的,现在怎么变得像水一样?他问:是经常自慰的吗?会不会造成不育?还有一对夫妇,结婚已三年,婚后一直生活在一起,每周有2-3次正常性生活,双方都未采取避孕措施,可女方至今没有受孕。经过检查,女方生殖器官和月经、排卵功能均正常,男方的精子数量、形态和活动性也都正常,只是射出的精液要在1小时以上才由胶冻状变得稀薄,他们想知道这种胶冻状的精液对受孕有没有影响。

  精液在生殖道内原本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当精液从阴茎口射出后,在精囊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样物质的作用下,会立即变成乳白色或微黄色半透明胶冻状,这就是人们平时所看到的精液性状。此时,精子被“凝固”在精液内,无法自由游动,5—30分钟之后,在前列腺分泌的一种水解酶的参与下,精液液化,由胶冻状自动变为稀薄的水样。精子的这种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时呈液态是便于精液射出;随后形成凝胶状有利于精液在阴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并使精子得到充分休息和获能;一旦液化,精子就有足够的能量迅速游动,寻找卵子去“相亲”。如果前列腺或精囊发生炎症等疾患,由于水解酶的分泌缺乏或被破坏,这些患者的精液有可能长时间不液化或液化不完全。射出的精液在半小时甚至1小时后才液化的现象属于病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精液不液化。

  由于精液黏稠度过高,精子无法正常游动,自然会造成不育。所以,精液凝固和液化的形态变化,能保护精子功能和正常的生育能力。故精液液化异常的患者应积极治疗。

  此外,精液教黏度高的不育患者在排卵期性交时,可将开始收缩射出的几股精液射入阴道,随后将阴茎抽出,后半部分精液排在体外,即分步射精,以降低精液的黏度,有利于精子的游动,增加受孕机会。

2010-08-05 05:59:00浏览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男孩抑郁症的10个前兆
临床上没有男孩抑郁症的10个前兆的说法。男孩抑郁症的前兆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1、情绪低落如果平时不注意休息,长时间地处于压力较大的状态,可能会使男孩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建议男孩可以多听舒缓的音乐,也可以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改善。2、兴趣减退如果男孩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可能会使男孩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出现兴趣减退的情况。建议男孩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3、焦虑如果男孩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可能会使男孩出现焦虑的症状,也会伴有心情烦躁的现象。建议男孩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必要时,建议男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抑郁症的前兆之一,抑郁症会导致男孩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时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建议男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建议男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5、自卑如果男孩长期处于自卑的状态,可能会出现不爱说话、不爱外出等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建议男孩可以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必要时,男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氯米帕明片、盐酸安非他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此外,建议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男人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男性患者在生产后出现抑郁症状可能与个人性格、角色转变、经济压力、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若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则考虑可能是存在焦虑症引起的。1.个人性格:如果患者本身性格较为内向、敏感,可能会因为人际交往不顺、工作不如意等原因而诱发产后抑郁症的情况。2.角色转变:对于部分男性,在产后会出现角色转变不适应的情况,而角色转变时可能会对男性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引起产后抑郁症。3.经济压力:抚养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财务负担。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或者父母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4.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如不良的生活环境、不良的夫妻关系、生活琐事、工作压力大等。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夫妻关系不利于家庭和睦,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5.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广泛和持续性担忧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常表现为莫名恐惧、坐立不安、极度担心未来等不良反应。如果没有明确对象和确定的目标,也会经常胡思乱想,长时间下去就可能会诱发此病的发生。对于男性患者来说,产后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如果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并完善血常规检查、颅脑CT检查等项目以明确诊断。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抑郁症怀孕会遗传给孩子吗,有影响吗
抑郁症患者怀孕有一定的遗传风险,但并不一定会遗传给孩子。抑郁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孕妇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支持,控制抑郁症的症状,减少对自己和胎儿的影响。 抑郁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患上抑郁症。 对于怀孕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孕期的抑郁症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加孕期并发症的风险,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其次,孕期的抑郁症可能会影响孕妇的情绪和行为,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孕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抑郁症怀孕一定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孕妇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支持,控制抑郁症的症状,减少对自己和胎儿的影响,那么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关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