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百变”甲减,您都认得出来吗?


  导读

  甲状腺机能减低症(简称“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甲状腺素生成减少所引起一系列低代谢综合征,临床并不少见,据2010年我国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甲减的患病率高达6.5%,其中,有明显症状的“临床甲减”占0.9%,无不适症状的“亚临床甲减”占5.6%。

  一提到“甲减”,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心跳过缓、情绪低落、萎靡嗜睡、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表现,但实际上,甲减症状并不总是这么典型。在发病之初,由于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临床不易察觉,因此早期常被漏诊;而当症状比较明显时,又常常以一些不典型的“脸孔”示人,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很容易误诊。那么,甲减究竟有哪些非典型表现呢?

  1.  消化道不适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主诉食欲不振、上腹饱胀、便秘,但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临床常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实,这部分病人当中,有些乃是“甲减”所致。病人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胃肠动力不足,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消化道不适可随之缓解。

  2.  高脂血

  甲状腺激素对血清脂质(尤其是胆固醇)代谢具有重要影响。甲减病人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这种由甲减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属于“继发性高脂血症”,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而不是单纯服用降脂药物。

  3.慢性肾炎

  有些甲减病人可出现浮肿、蛋白尿、高血脂、贫血、高血压等类似肾脏病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慢性肾炎”。但慢性肾炎病人的甲状腺功能(T3、T4、TSH)大多是正常的,肾性水肿通常是指凹性的;而甲减病人的血清T3、T4降低、TSH显著升高,甲减引起的水肿是非指凹性(用指头按压不出现凹陷性改变)的,病人常常伴有畏寒怕冷、心动过缓、腹胀便秘等低代谢症状。

  4.贫血

  大约25%~30%的甲减患者有贫血表现,多见于女性甲减病人,主要与经量过大、经期延长导致失血过多有关,另外,食欲不振、胃酸缺乏也是导致甲减患者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贫血病人时,一定不要忘记检查甲功,排除“甲减”。

  5.浆膜腔积液

  甲减发生浆膜腔积液的原因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缓慢、淋巴细胞分泌高亲水性的黏蛋白和黏多糖,引起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和关节腔积液,其中,又以心包积液最为常见。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浆膜腔积液,应注意排除甲减。

  6.冠心病或心包炎

  甲减性心脏病临床并不少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TH)缺乏引起代谢障碍波及心脏引起,患者可出现心动过缓、心音减低、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全身乏力等症状,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包炎等原发性心脏病,一直当冠心病来治疗,以至于病情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甲减性心脏病”很少发生心绞痛,这与此类患者代谢低、耗氧少有关,也是它与冠心病的重要区别之一。

  7.  特发性浮肿

  甲减病人由于体内黏蛋白、黏多糖等黏液性物质代谢障碍堆积在皮下组织而引起“黏液性水肿”,常常发生在颜面和胫骨前,其最大特点是非指凹性。

  临床上,有些浮肿病人,在排除了肾性、心源性或慢性肝病等浮肿常见病因之后,常常被归之为“特发性浮肿”,但实际上,这些病人里面,有些浮肿是由甲减引起的。

  8.垂体瘤

  原发性甲减病人,由于血清T3、T4水平下降,可反馈性刺激垂体内分泌细胞增生肥大,表现为垂体增大,有时被误诊为“垂体瘤”。一些女性病人由于月经紊乱和泌乳,化验检查发现催乳素(PRL)轻度升高,被误诊为“垂体催乳素瘤”。还有些甲减病人由于手足肿胀、唇厚舌大,声音嘶哑,又有蝶鞍增大,被误诊为“垂体生长激素瘤”。通过测定甲状腺功能,有助于与原发性垂体瘤的鉴别。

  9.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甲减患者可有月经失调、闭经,同时伴有情绪变化,常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可以将两者鉴别开来。

  10.抑郁症或老年痴呆

  老年甲减病人除了有怕冷、少汗、心动过缓、乏力等低代谢表现之外,往往有少言寡语、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迷糊嗜睡等精神症状,而且非常突出,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或“老年性痴呆”。因此,当临床上发现老年人明显情绪反常,萎靡不振、乏力嗜睡时,应注意排除甲减。

  11.肥胖症

  甲减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减慢,患者尽管吃得不多,但体重往往不减反增,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中年“发福”,也可能是甲减在“作祟”。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想着查查甲功,排除“甲减”。

  12.月经不调

  青年女性患者常常表现为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过多,不易怀孕,容易流产。

  总之,甲减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善于玩“变脸”的游戏,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当临床上遇到上述病症时,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的窠臼,拓宽诊断思路,想到“甲减”的可能,去医院查一下甲状腺功能。

2019-04-09 00:12:08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吃了退烧药药效过了又发烧
发烧的准确说法应为发热,吃了退热药药效过了又发热,考虑和再次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疾病等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再次感染 部分患者在发热后服用退热药,但在药效过了后又发热,可能和再次感染因素有关,主要与疾病期间免疫力低下有很大的关系。低于38.5℃的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无需服用退热药物。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选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治疗。如果存在鼻塞、流清涕、咳嗽等,可以选择氨溴特罗化痰止咳等。 2、自身免疫疾病 如患者存在有红斑狼疮或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很可能会造成退热药效过后再次发热的现象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应注意个体化的原则,常用的药物有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等,具有调节免疫和抑制疾病发展等作用。 3、肿瘤疾病 如患者身体中存在有肿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实体脏器肿瘤等,也会造成发热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缓解相关发热症状。患者进行放化疗等治疗后,患者会有发热的表现,约半个月症状会逐渐减轻、消失。 除上述因素之外,反复发热的原因还有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可前往医院就诊,配合医生完善检查后针对病因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