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甲状腺急症:惊险的黏液性水肿昏迷

吴光秀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甲状腺急症是甲状腺激素严重缺乏或过量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激素缺乏可表现为黏液性水肿昏迷,而甲状腺激素生产过多可表现为威胁生命的甲状腺危象。本文将对黏液性水肿昏迷进行概述。

甲状腺急症:惊险的黏液性水肿昏迷

  黏液性水肿昏迷是甲状腺功能严重减退、全身代谢和各系统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又称甲减危象。无论是原发性甲减还是继发性甲减,未适当治疗,病情发展到晚期均可发展为黏液性水肿性昏迷。

  黏液性水肿昏迷发病机制

  Rodriguez等报道黏液性水肿昏迷在西班牙的发病率为0~22人/百万人/年,病死率60%~70%。黏液性水肿昏迷最常见于长期未诊断或未治疗的老年女性,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4~8倍。感染和不遵从甲状腺补充剂是主要的促发因素。诱因通常为寒冷导致的低体温,或肺部感染,其他诱因包括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使用麻醉药物和镇静药物、胺碘酮、创伤、手术、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仔细的详细的病史和疾病检查是诱发事件的重要线索。

  Chu和Seltzer报告了一例由食用白菜(大白菜)起的黏液性水肿,生白菜含有硫代葡萄糖酸盐,通过抑制碘摄取来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黏液性水肿危象常被忽视的背景因素是在危重患者中停用甲状腺补充剂。此病症在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也有报道,5%-15%的病例被发现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疾病。在锂或胺碘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也有病例报告。

  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细胞内T3显著减少是黏液性水肿昏迷基本病理基础,这可导致患者低温和心脏活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和高碳酸的敏感性降低可导致呼吸衰竭。由于血管通透性改变可发生胸腔积液和全身肿胀。甲状腺激素显著降低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和溶质向远端肾单位传送减少以及加压素分泌增加。

  临床表现

  黏液性水肿昏迷黏液性水肿昏迷神志丧失及低体温,但低血压、心动过缓、低钠血症、低血糖和低通气也经常出现。患者可能存在皮肤干燥、头发稀疏、嗓音嘶哑、肌腱反射迟缓、巨舌症、非凹陷性水肿、甲状腺肿等体格检查结果。

  昏迷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低体温时脑细胞不能正常工作,产生高度抑制;心搏出及脑血流减少,引起脑缺氧;蛛网膜下腔或脉络膜水肿变性,使脑脊液压力升高;低血糖时脑细胞对糖的利用减低;肺活量、肺泡换气功能减低等。而低体温可能是基础代谢减低及热能产生不足的结果。神经系统可以产生各种并发症,如智力减退、健忘、情绪波动、嗜睡、抑郁及迫害妄想等,甚至有些患者可有癫痫大发作。

  诊断

  临床工作中,接诊年老、昏迷的患者,医生经常考虑为脑血管因素、年老体衰,而不作甲功的化验,致使很多患者被漏诊、误诊。故应提高甲功的化验率。

  疾病诊断疾病史、体格检查及排除昏迷的其他原因。本病的典型面容是水肿、呆钝、唇厚、鼻宽、舌大,皮肤发凉、蜡黄、粗糙、弹性差,头发稀、干、缺乏光泽,眉少,往往外1/3脱落。皮肤水肿以非凹陷性为主。多数患者甲状腺大不明显。患者伴低体温的感觉中枢异常且临床和生化特征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应高度怀疑。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贫血、磷酸肌酸激酶升高、肌酐升高、转氨酶升高、高二氧化碳血症、高脂血症、低血糖症、稀释性低钠血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白细胞减少等。

  治疗

  当排除了产生昏迷的其他原因确立诊断以后,不需要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当尽早开始治疗。治疗目的是提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控制威胁生命的并发症。避免不必要的用药,特别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因甲状腺功能减低,对许多药物均较敏感。

  1.甲状腺激素替代是根本的治疗措施,具体用法为T4静脉注射300~500μg,在5~10 min注射完毕,继以每24 h静脉滴注100μg,直至清醒后口服;或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静脉注射10μg,每4h注射1次,直至口服,或左甲状腺素钠片200~300μg静脉注射,然后每24h 50~100μ静脉滴注。起效时间为24~36 h,老年患者和伴有心脏合并症时剂量应减小,妊娠期剂量应增加;控制感染,可酌情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呼吸衰竭是黏液性水肿昏迷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因舌后坠、痰液不能咯出等原因,常致上呼吸道阻塞,并引起呼吸衰竭。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予以面罩供氧可能效果不好,最好用口咽气道结合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效果不好时应及早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进行间歇正压通气。

  3.心血管功能低下的、血容量不足的患者,要及时输血输液,预防休克的发生。

  4.其他治疗包括静脉注射葡萄糖以纠正低血糖,每8h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 mg以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机械通气支持。适当扩容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低血压,纠正内环境紊乱,保温,并治疗其他合并症。

2018-11-15 03:45:44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19个月宝宝突然发烧无其他症状怎么回事,怎么办
发烧一般是指发热,19个月宝宝突然发热无其他症状,可能是生理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肺炎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1、生理因素如果宝宝所处环境温度较高,或者穿衣过多,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速度减慢,从而引起体温升高的情况。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减少衣物、降低室内温度等方式改善。2、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宝宝身体抵抗力较低,可能会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多喝温开水,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宝宝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4、急性胃肠炎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胃肠道,引起急性胃肠炎,炎症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也会引起上述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来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5、肺炎肺炎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病变。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宝宝的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如果宝宝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如有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
招洛丹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9个月宝宝咬牙齿咯咯响是怎么回事
9个月宝宝咬牙齿咯咯响可能是过度兴奋、乳牙萌出、模仿行为、缺乏微量元素、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过度兴奋 当孩子处于过度兴奋状态时,大脑皮层功能暂时性紊乱,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肌肉收缩和放松频繁交替,进而出现磨牙、心跳加快、情绪高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让孩子白天多运动,晚上喂食过后不要进行刺激性活动,还可以营造舒适睡眠环境。 2.乳牙萌出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口腔内的颌骨发育还不完全,此时如果孩子正处于长牙期,可能会因为牙齿刺激而引起疼痛,从而出现夜间烦躁不安、咬牙、 牙龈肿胀、发红、流口水等症状。对于此类现象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症状也会自行消失。 3.模仿行为 如果孩子经常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且这些小朋友有咬牙的习惯,那么孩子很可能会通过模仿学习到这种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制止,及时进行干预。 4.缺乏微量元素 若孩子体内钙元素、维生素D等物质缺乏,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诱发磨牙、乏力、困倦、食欲不振的症状。建议患者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改善不适症状。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一般1-2支,一日3次;维生素AD滴剂使用时将软囊滴嘴开口后,将内容物滴入婴儿口中。 5.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果孩子存在蛔虫病、绦虫病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在夜晚会出现肛门瘙痒、下腹阵痛和压痛、慢性腹泻、大便带鲜血或隐血的症状,导致孩子下意识挠痒,从而可能出现咬牙的表现。针对这类情况,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进行治疗,比如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可以将药片压碎或者咀嚼,然后用少量的水服用。 此外,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便常规以及生长发育评估。同时家长平时不要把婴儿逗得太过兴奋,睡前更不要刺激婴儿的视觉、听觉,让婴儿安稳地酝酿睡意。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宝宝19个月了还不敢独立走路怎么回事,怎么办
宝宝不敢独立走路可能是宝宝个人特点、缺乏自信、缺乏锻炼、缺乏安全感、发育迟缓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对应的处理。 1、宝宝个人特点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特点。有些宝宝可能更喜欢爬行、匍匐或使用其他方式来移动,而在走路方面则发育较为迟缓。如果宝宝没有出现明显不适,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 2、缺乏自信 有些宝宝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独立走路。家长可以鼓励宝宝,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可以让宝宝牵着大人的手,然后逐渐减少支撑,让宝宝逐渐适应独立走路的过程。 3、缺乏锻炼 部分宝宝可能会因为缺乏锻炼而导致身体虚弱,从而无法独立走路。家长可以逐步增加宝宝的运动量,让宝宝逐渐适应走路的过程。 4、缺乏安全感 有一部分的宝宝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敢独立走路。家长可以在宝宝身边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宝宝感到安全。 5、发育迟缓 如果宝宝的其他方面发育也迟缓,那么可能也会影响走路的发育。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宝宝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同时,家长要给宝宝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帮助宝宝健康成长。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