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报道专家 | 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

  记者|渝小苏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自1995年起,为了减少碘缺乏病,我国开始推行全民食盐加碘行动。据报道,至2009年,我国居民使用碘盐覆盖率已接近98%,可以说全国各地几乎无法购买到不含碘添加剂的食盐。2018年发表于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的最新综述显示,我国已属于碘充足地区。

  与加碘盐政策并行的,是我国不断攀升的甲状腺疾病发生率,亚临床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的发生率也在迅速增长。这除了与诊断技术和水平提高相关之外,不少人也提出疑惑:甲状腺疾病和碘营养状况有无关联?每天食用碘盐和碘过量会导致甲状腺疾病吗?

  疑点众多,需拿数据说话。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受国家卫生部门委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了甲状腺疾病与碘营养全国31省自治区流行病学研究(简称“TIDE项目”),对全国随机抽样的78470例大样本人群进行调研,让这些问题有了最新、最权威的答案。

  在今日杭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华夏内分泌大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汇报了TIDE项目的结果。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图1 滕卫平教授现场演讲

  

  全人群碘营养状态:我国目前已无碘缺乏省份

  目前,关于全人群碘营养状态,国际普遍参考的是学龄儿童尿碘浓度中位数水平:<100ug/L为碘缺乏(DI),100~199ug/L是碘充足(AI),200~299ug/L是碘超足量(MAI),>300ug/L是碘过量(EI)。

  TIDE项目显示,目前全国平均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99.75ug/L,已属于碘充足状态(接近碘超足量)。从省份分布来看,目前碘缺乏0个省,碘充足16个省,碘超足量11个省,碘过量4个省(安徽、四川、江苏、青海)。

  同时,与碘缺乏相关的甲状腺肿患病率,已由1999年的5.02%下降到2017年的1.17%(控制目标为5%以下),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碘缺乏的控制目标,应该充分肯定全民加碘政策的成果。”滕卫平教授说道。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图2 TIDE研究显示全国31省学龄前儿童尿碘结果,来源自现场幻灯片

  

  全民加碘20年:显性甲状腺疾病未增加,1/5人群有结节

  结合之前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滕教授展示了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历史变化。总体而言,临床甲亢、临床甲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显性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并未明显增加。2017年流调显示,我国临床甲亢患病率为0.8%,Graves病为0.5%,TPOAb阳性率为10.19%,TgAb阳性率为9.7%。

  但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的确在不断攀升:1999年为2.73%,2011年为12.80%,而2017%最新患病率为20.43%。“我们现在常说,每5个人里面就有1个有甲状腺结节,此言不假。”滕教授说道。

  

  碘过量会导致结节高发?不,碘缺乏才会!

  甲状腺结节高如此发,与碘摄入量增加有关吗?研究组将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与碘营养状态进行了分层比较,发现:碘缺乏、充足、超足量和过量组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依次下降,为22.63%,21.11%,18.41%和16.21%(p<0.0001)。

  以碘充足为参考值,碘缺乏时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相对危险比为1.27(1.19~1.37),而超足量和过量组分别为0.88(0.80~0.97)和0.74(0.65~0.85)。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图3 男女甲状腺结节(蓝线与红线)患病率与尿碘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源自现场幻灯片

  也就是说,碘超足量和过量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碘缺乏才是危险因素。因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显著增高,可能与B超分辨率提高和筛查机会增加有关,目前尚未发现与碘过量之间的关系。

  

  甲亢、甲减、抗体阳性:碘缺乏危害大于碘过量

  碘过量与甲状腺结节“撇清了关系”,那么其他甲状腺疾病又与碘营养状况有何关联呢?TIDE研究结果发现:

  甲亢

  对于临床甲亢而言,碘缺乏和碘过量都是危险因素;就Graves病来说,只有碘缺乏是危险因素;碘营养状况对亚临床甲亢无显著影响。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图4 TIDE项目显示碘摄入量与甲亢患病率的分层图,来源自现场幻灯片

  甲减

  碘缺乏是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碘摄入量增加对疾病患病率无显著影响;但是,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随着碘摄入量增加而升高。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图5 TIDE项目显示碘摄入量与甲减患病率的分层图(OR),来源自现场幻灯片

  研究组进一步对血清TSH中位数与尿碘浓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总人群、参考值人群、无疾病人群的血清TSH都随着尿碘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对亚临床甲减进一步分类发现,只有非自身免疫性亚临床甲减与碘过量相关,而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尿碘浓度无关。

  高碘摄入为何导致TSH水平升高?滕教授在会上表示,目前尚无十分确切的证据解释。“我们的动物研究显示,高碘摄入会导致垂体D2(脱碘酶)活性受抑制,可能与TSH升高有关。”

  甲状腺抗体阳性

  与之前调查不同的是,此次TIDE项目显示,碘缺乏是危险因素,而碘摄入量增加对抗体阳性患病率无影响。并且,尿碘200~299ug/L是TPOAb阳性的保护因素。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甲状腺疾病和吃碘盐有无关联?这份8万例调查结果说清楚了!

  6 TPOAb和TgAb阳性率随着碘摄入量增加而降低,来源自现场幻灯片

  “因此,我们并没有发现碘摄入量增加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临床甲减和Graves病之间的关系。”滕卫平教授总结道,“但是与此相反,碘缺乏不仅可以引起碘缺乏病,而且与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相关。碘缺乏的危险超过碘过量,因此控制甲状腺疾病,也需要坚持全民加碘的政策。”

  

  碘充足和碘超足量:是时候该合并了

  上文提到,目前国际上通常将碘营养状态分为4类(碘缺乏、充足、超足量和过量)。之所以将碘充足和超足量划分开,其中重要原因是考虑到超足量组可能会发生碘性甲亢的危险,而碘过量组还可能会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风险。

  而TIDE项目显示,成人碘充足与碘超足量组之间,大多数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而桥本甲状腺炎(AIT)、TPOAb阳性和甲状腺结节三者的患病率在超足量组更低。并且,其他研究者也已经在儿童血清Tg的研究中发现这两组的甲状腺状态无显著差异。此外,目前推荐妊娠妇女的碘充足上限是250ug/L,而成人的上限为200ug/L,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因此,我们提出建议,合并碘充足和碘超足量的分类,统一为碘充足,定义为尿碘中位数100~299ug/L。”滕教授表示。“这样做除了能进一步简化分类,方便临床操作之外,还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全民碘营养状况,特别是妊娠妇女的碘营养。”


  总结

  我国目前是碘营养充足国家,已达到控制目标。应充分肯定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成果。

  20年的食盐加碘没有增加我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包括临床甲亢、临床甲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有关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增高,目前尚未发现其与碘过量之间的关系,相反碘超足量和碘过量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

  亚临床甲减患病率显著增高与全民TSH水平升高有关,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无关。

  本研究没有发现碘摄入增加与甲状腺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进而也没有发现临床甲减与碘摄入量的关系。

  碘缺乏与大多数甲状腺疾病相关。碘缺乏的危险超过碘过量,所以控制甲状腺疾病也需坚持全民加碘政策。

  本研究首次发现,成人碘充足和超足量组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建议修改碘营养分类,将二组合并为碘充足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碘营养,特别是妊娠妇女的碘营养。

2018-08-25 00:33:05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怎么办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归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是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通常用于改善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停止用药,并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同时,患者应多喝温水,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2、物理治疗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选择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上火引起的不适症状。3、药物治疗如果上火症状比较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刮痧等方式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服用归脾丸时,需要严格遵医嘱,不可私自盲目服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弱、上火吃什么中成药
通常情况下,脾胃虚弱、上火可以吃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黄连清胃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盲目服用。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具有补脾胃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等症状。2.香砂养胃丸:该药物主要成分有木香、陈皮、半夏曲以及党参等中药制成,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对于改善脾胃虚寒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者是腹胀腹泻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3.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成药制剂,药品类型为扶正剂,通常是由干姜、甘草、大枣以及制附子等药材组成的,具有温阳祛湿、益气健脾的功效与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手足不温等症状。4.人参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人参、麸炒枳实、山楂、六神曲、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饮食不化、嗳腐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状。5.黄连清胃丸:黄连清胃丸的主要成分是人工牛黄、栀子、玄参、地黄、牡丹皮、黄芩、石膏、冰片等,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心烦口渴、牙龈肿痛、咽喉疼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擅自服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出现不适症状。如果脾胃虚弱上火严重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辨证下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怎么调理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一般可以通过规律饮食、适当运动、生活护理、药物治疗、艾灸疗法调理。1、规律饮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原因所引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需要避免食用寒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等。这样对脾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预防上火。2、适当运动如果患者平时缺乏运动,导致抵抗力低下,则会产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的情况。患者需要在平时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做一些如打太极、慢跑等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可以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且增强。3、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受风。还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阴暗、潮湿的环境对恢复造成影响。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不适症状。4、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以及山楂丸等药物,容易上火的患者可以吃牛黄解毒丸、三黄片和黄连上清丸等药物降火。5、艾灸疗法若通过以上方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接受中医艾灸的方式进行处理,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也能够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通过艾叶泡脚来调理,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更快地将体内的虚火和寒气排出体外。建议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吃得过饱,尽量少食多餐,以免加重病情。平时还应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以免影响疾病的恢复。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中医为什么说吃鱼是上火的
大部分鱼肉都会生热,鱼肉属于温性食物,在中医角度上分析,对于阴虚内热之人食用鱼肉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出现,一般建议阴虚内热的人不要食用。容易引起上火的鱼有带鱼、鲢鱼、鳝鱼等,这些鱼吃多了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1、带鱼 带鱼是温性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引起上火。出现上火的症状后,可以通过口服清热、解毒、凉血的药物进行改善,如穿心莲片、牛黄解毒片等。还应做到忌辛辣刺激、海鲜、烧烤类食物,饮食清淡。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青菜水果,比如苹果,香蕉等进行调节,并且应当注意多喝水。 2、鲢鱼 鲢鱼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暖胃,过多食用会上火。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既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改善疗效。吃鲢鱼上火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大蒜等,并且注意清淡饮食,多样化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有效地减少上火的症状,临床上火一般表现为口腔溃疡,口角炎等,常用的药物有蒲地蓝、金银花、甘草等。 3、鳝鱼 虽然黄鳝营养丰富,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但鳝鱼性温,吃多也容易上火。若本身上火的人,不宜吃黄鳝,黄鳝是一种偏燥的食物,上火的人吃了之后,容易加重体内的火气,出现大便干燥等症状。上火应多喝水,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促进肠蠕动以帮助消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