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饮水的症状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讨论的内容。
消渴: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甚详。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者,皆消渴也。”《卫生宝鉴》说:“夫消渴者,……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已把消渴的特征,描写出来。
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往往兵法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末愈,常须虑有大痈。”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是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据消渴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以口渴多饮为上消,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多尿如脂的为下消。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应以三多证状的那轻那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总之,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质则一,军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的原则。
辨证论治
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证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着;或以食多为主,其他两者为次;或多尿为重,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证状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的标志。程中龄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
故根据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叙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宜 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三.下消
(1)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赶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 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2)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2.治法:温阳滋肾。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使患者精神安静,要避免过度的紧张,防止情绪的波动,化火伤阴;更应节制欲念,以恢复肾之精气。控制饮食。
肝病患者常伴有肝区隐痛或沉重,病人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恶心腹胀、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数。
中医治疗肝病强调扶助患者正气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祛湿热。肝纤维化病人病血络淤阻,故多运用扶脾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抗肝纤维化。从治疗上讲,中医突出整体观念,治疗提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既要考虑患者病情反复波动,湿热邪气未尽的因素,也要顾及患者病久体虚肝肾不足的一面,更要抓住久病肝血淤阻的症结所在。医生应注重从整体出发,因病人而宜,对证组方,突出个性化治疗。此外,中药价格相对低廉,不良反应也少。
但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与病变的程度不同,临床用药并非简单地进行活血化瘀,而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了解病情,判断证型,从而采限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损害是发生在人体对入侵的病毒产生免疫反应时,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医学在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将辩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的优势就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既可以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责任编辑:成振彬 实习编辑:刘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