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了?

2021-06-28 14:59:33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上世纪50、60年代,在建国和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一穷二白的我们尚且有两次婴儿潮,如今我们的GDP高居世界第二,却面临人口负增长。可见经济水平并非生育的核心制约因素,比生不起更关键的,是当代年轻人不想生了。

◎ 中国大中城市中大约有60万丁克家庭。/ 微博截图

被评论为在中国最红的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说,人类是一种讲故事的存在,只有讲通了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标,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才能真正回答你是谁?需要什么?想做什么?

要回答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的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代年轻人。他们是谁?放在中国历史的维度,他们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代,独生子女、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感受过物质的充裕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在人生规划和行为决策上有着清晰的自我烙印。

思想层面,他们受到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着清晰的指向:理性至上,个人至上与对传统的祛魅。这种教育方式,在让我们短时间内从一个文明古国迅速转型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国家方面功不可没,但难以两全的是,我们因此牺牲了对传统延续。现代化的教育带给每个年轻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面对三孩政策,他们不再是跟风盲从,而是开始思考“想生还是不想生”的问题。

◎ 新华社发起的投票显示,有2.7万人选择“完全不考虑”生三孩。/ 微博截图

物质层面,改革开放带来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3年前,一位记者举着麦克风问大街上衣着时尚的男男女女:“为什么你不想生孩子?”收到的答案里,最多的是“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年轻人的生育观不再是追求“多子多福”,而是会平衡考虑自己和后代的发展机会,家庭生活质量、教育质量以及未来的风险。

社会层面,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迁徙变得非常便捷,造就了高速“流动”的社会。街坊邻里和生活环境在变迁中一次次重归陌生,人际关系关系从紧密到疏离,这种新型社会形态造就了“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年轻人开始适应脱离社群的状态,95后的小艺在面对镜头,回答“没有小孩会不会孤独?”的问题时说:“有没有孩子人老了都是会孤独的,不要把人生只寄托在孩子身上。”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当今中国女性就业率超过70%,高居世界第一。女性社会地位的快速提升,自我意识觉醒,让她们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而不是传统的相夫教子、生儿育女。

◎ 从获得经济独立到让生活变得更充实,从扩大社会交际圈到有机会发挥潜力,工作给女性带来各方面的意义。/ 新华网

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无法简单换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下,重庆对8所普通高校1513名在校本科生做了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打算生育一孩、二孩和自愿成为丁克一族的大学生各占三分之一。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大家开始接受并习惯多元价值的存在。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我的姐姐》再现了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刚性执行所带来的亲情撕扯和官民冲突。“姐姐安然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是个瘸子,甚至在检查人员撞破姐姐身体健康的真相时,父亲对她一顿暴打。”曾几何时,如果居民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不仅需要缴纳高额的社会抚养费,如果身为国家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严格的行政处分。

◎ 姐姐是一个历史性的受害者,她从一生下来就被视为“残疾”。/ 《我的姐姐》剧照

如今,无论是“二孩政策”,还是如今的“三孩政策”,我们迄今没有看到任何刚性政策的身影,更多的是政府的理性宣传、耐心沟通与适时引导,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加强顶层设计,国家治理方式同样日趋理性与现代化,此举不啻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进步。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