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15:23:26
从跟风到需求,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保险?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且迟迟不见收场。在国家兜底的情况下,财政部、医保局先后对患者及疑似患者个人负担部分给予补助,医保报销了诊断、隔离、救治新冠肺炎产生的医疗费用,凡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结算完以后,个人负担部分将由政府给予补助。

而身故赔偿、误工损失和后遗症治疗的保障就不在国家保障的范围内,需要商业保险来补充。同时这里提到的大病医保是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所以并不覆盖城镇职工医保,商业保险作为医保的补充,可能在未来被大众更多的接受。

为了解商业保险对固定人群的渗透率,我们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写字楼进行了走访,对近百上班族对于商业保险的态度,以期发现商业保险购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注:此次走访人群难以覆盖全面,数据仅做参考)

商业保险作为社保的必要补充,可以补充社保报销的缺口,起到了小成本覆盖大风险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商业保险赔付屡屡出现问题,行业就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也让想要购买商业保险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01 商业保险,花钱买了“安心”?

我们走访了100份职场案例中,近6成上班族都有购买商业保险的经历,剩下2成人虽然未购买商业保险但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仍有2成上班族认为不需要购买商业保险。

在国家利好政策下,各地方也采取促进商业保险的购买的政策。5月25日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发布文件,从今年6月1日起,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将可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将允许参保职工用个人账户里的钱购买商业保险,为自己或者直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和子女购买商业保险,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


来源:南通市医保局官网

在受访的投保人中,大家普遍认为买商业保险是买了份“安心”。 

“买保险就是图个吉利,以防万一买个平安,不是存钱,不能升值”,张阿姨快到退休的年龄了,1999年为全家人买了12份保险,保费在2019年都已经缴纳完了,问到险种除了大病保险,剩下的她也说不清楚。“主要还是办公室同事的亲戚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就一直在她那边买,也遇到单位同事因为得癌症,保险分担了一些负担,所以也没有犹豫给全家人都买了。”

在6成已购买商业保险的职场人中,多数都在每年缴纳保险金,其中购买途径主要有公司购买、亲属代购买以及个人购买,进一步追问记者发现在已购入商业保险的人中大多数人说不清楚自己购买的保险属于什么类型的保险,而能说出购买险种的人也说不清楚后期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保障。

工作几年的小雅,为母亲和自己购买了两份商业保险,分别为消费型保险和理财型保险,“母亲购买保险时已经47岁,一年缴纳9千多保险金,已经缴纳了十年,保单中涵盖重疾、健康险、寿险等多种组合的保险”。据小雅介绍,当时也是为了给母亲购买保险,顺便为自己购置了一份理财型保险,最重要是为了约束自己存钱,每年存一万块,十年后十万块加上利息,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用来应急。

根据各大保险公司出具的年度报告,重疾41-61岁占赔付比例较大,同时31-40岁出险人数逐年增高,可以看出商业保险的渗透率逐年增长,未来购买商业保险已经不是要不要买的问题,而是要买多少,买什么的问题。 

但向小雅这种觉得自己该有一份保障,可是购买的时候却一头雾水,只能凭借“听起来不错”选购商业保险产品的大有人在。在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后,小雅也向记者打听,更多的受访者购买的何种保险,并担心自己是不是买错了保险产品。

国文是一名年轻的新晋爸爸,孩子出生的时候为孩子购买了分红险的终身寿险,附加了点意外险和长期疾病险,用作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他坦言,“当时并不了解带分红的健康险是什么概念,邻居正好在做保险,就让其帮着做了个方案,一年2610元保费,现在看来,这份保险并不好,现在打算退保,也算及时止损。” 

通过后期的学习,国文还是决定将购买保险的种类和类型都做一下改变,医疗险、重疾险和意外险优先考虑,也将分红险换为消费险。“小病,医保能报,但就怕大病,医保报不了多少,所以想买商业保险,没想到坑很多,我可能还是会进一步学习再购置新的商业保。”

像国文这样想法的年轻人大有人在,想要购入一份“安心”,但是对保险公司的前端销售人员的讲解抱有怀疑态度,迟迟未下单,有的还有卖错“退换”货的情况,在已购保险人群中已经“退换”或考虑“退换”人群也占不小的比例,而资金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02 理性消费让保险抵御风险 

在走访的100名职场案例中,近8成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应该买个保障,但是也同时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有这个保障之后怎么用,特别是消费险种,今年交了,明年要不要继续去交? 

小雅告知记者,其购买的保险在更新产品的时候会向小雅询问是否添加增加的病种,而她往往会拒绝,原因很简单,虽然购买了保险,但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获益点在哪里,也不想再多花钱了。

在购买商业保险前,投保人要理清一个逻辑,首先要理解商业医保公司,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都不是靠纳税人养活的政府机构,也不是慈善团体,商业医保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按市场法则赢利或者至少收支平衡,只让牛拉车不让牛吃草的商业逻辑是立不住脚的,想清楚自己购买保险的目的(获益点)非常必要。 

是将商业保险当作一种延续习惯,还是一种对保险是真正的认可,大多数投保人并不知道保险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在访谈中,多数购买者没有时间好好阅读保单,另外一部分消费者直言不是很懂保单上的一些内容,但是身边的人更多的购买的险种,所以就认可。 

在银保监会发布的2019年数据中,重疾险和百万医疗险是热门险种,二者占比高达99%,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仅占1%。

增长的数据和受访者的情况看来,能够真正对保险了解全面并且下单的投保人并不多。津子在几年前购买了重疾保险,因为当时单身的她既想存钱又想对疾病风险有一定的分担,所以选择了储蓄型重疾险,现在随着收入的增高和对商业保险的研究,希望将自己已有的储蓄型重疾险换成消费型重疾险,增加更多保障,对比后才发现曾经购买的重疾保险从保额到病种都显得鸡肋,想要退保。然而像津子这样的受访者寥寥无几。

数据可以看出上班族是催生数据增长的直接动力,记者向行业内人士了解到,因为重疾险有一定门槛,需要体检报告确认是否是风险人群,所以很多有慢病和可能导致癌症的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的患者被拒之门外,最主要是中老年人,所以能够选择重疾险的主力群体偏年轻化。


来源:各大保险公司出具的年度报告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患上癌症、心梗等重疾的概率也是大大的增加,重疾赔付比例也能看出购买重疾险的年轻人比例增多。受访者中,很多未购入商业保险但仍考虑购入的上班族中重疾险关注的人更多。

据行业内人士介绍,想清楚选择重疾险的目的很重要,这些疾病的治疗费用高,治疗期一般要三到五年,这段时间患者由于上不了班停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很大,激增的患病率加上巨额的患病成本让重疾成为一个大大的风险,而重疾险做为小成本覆盖大风险的最好诠释。

重大疾病保险分为消费型和储蓄型两种保险,两者的区别在于消费型保险的保费缴纳后,如果没生病就没有了。而储蓄型的保费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保费,另外一部分就相当于你买了一个基金,后者在未来是可以返还的。

保费返还听起来虽然美好,但是总体来说储蓄型保险回报率通常都比较低,像津子通过跳坑、爬坑了解需求的人也占了人群的一部分,最怕的是在坑底随大流每年缴纳着保费的人。

 “在银行买了储蓄寿险感觉越交约不合适,就退了,还亏了大几千,现在只买健康险补充报销,还有高端医疗,未来搞清楚重疾险可能会购买”,卢冰向记者反应缴费这些年感觉不到获益,从而转投自己更加认可的健康险。

03 学习填“坑”

在不关心或不认可商业保险的受访者中,一些人认为商业化过分的商业保险让其无法信任,认为其中的坑太多,另一些则是完全没有关注。

对于缴纳重大疾病或其他商业保险的小伙伴,也要及时关注保险领域的最新动态,形成一个学习的习惯,在不断的了解的过程中才能顺利“排坑”,才能了解到商业保险其中的价值。

2020年3月31日,保险行业协会就《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征求意见,首次引入轻度疾病定义,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中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


来源:公开资料

新增重疾包含严重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克罗恩病、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将原有的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3种核心疾病,按照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疾病和轻度疾病两级,新增了对应的3种轻度疾病的定义。

投保人在购买重疾险时不要认为保险包含的疾病种类越多越好,很多时候保单上一些不常见重疾是用来凑数的,而常见的重疾以及其定义标准才是投保人应该关注的。例如病种名称为“瘫痪”,而定义标准则是“增加肌力在2级以下,即可理赔”。

重疾险做为覆盖面广,受投保人欢迎的险种,也同时包含了很多“坑”。受访者中就有非常典型的一则案例,钟小姐就在购买重疾中踩了雷,她向记者表示,为孩子购买的重大疾病保险不但没有给她保障,还为悲剧本身雪上加霜。

“因为川崎病进了ICU抢救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抢救回来,孩子没了我们去向保险公理赔,却遭到拒绝,保险公司给出的理由是,重疾保险中的川崎病需要有各种并发症,最后达到心脏衰竭等要求才能获得理赔”,这也是钟小姐购买商业保险第一次理赔,她解释当时单独为孩子购买了重疾险,保单上是没有身故责任的,一家人当时也没什么办法。

由于行业前端销售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重销售轻服务,为保险行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投保时有意无意为投保人隐瞒真实情况,造成后期无法赔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据某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向39深呼吸记者透露,由于行业内还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返佣金等情况存在,很多销售为了成功促成一单生意,避免因真实情况无法购买保险或需多支出保费的情况,结果瞒报投保人真实状况后期出现无法理赔的情况。

当投保人选择商业保险来抵御风险,第一要处于自身的需求而不是跟风;第二在选择险种和不同公司的产品之前亲自做功课,去学习;第三,当更多投保人认可商业保险的价值,也会从侧面促进商业保险良性规范发展。

如果医疗商业保险的价值仅仅限于它可能会有用,它又能健康和良性的发展到哪一步呢?

作者:
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