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记得喊你妈妈去取环

2019-09-16 20:30:05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第一批90后大多已经婚嫁生子,在犹豫和纠结要不要二胎的同时,长效避孕方法也避无可避地摆在他们面前。

而这个时候他们才猛然间发现,自己即将或已经闭经的母亲,身体里还潜藏着一个“大杀器”……

五十岁的范静是一位即将绝经的中年女性。今年三月份开始,她的月经突然紊乱起来,一个月来两次,或者两个月来一次。想到自己的年龄,她意识到,这可能是绝经前的症状。

从事医疗工作的女儿晓惠得知后,立马警惕起来,在她有限的医学常识里,母亲这个年纪若是月经出现了异常,很有可能患了妇科疾病。她催促母亲赶紧去医院检查。

忙过春天,七月份,范静腾出时间做了彩色超声检查。

“该取环了。”医生这么告诉她,范静这才想起自己的子宫里还留着一个三角形的金属节育器。那是1998年生完二胎后,为了避孕,她选择的长效避孕措施。

从古至今的各种宫内节育器。/ quanjing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放置在子宫腔内的避孕装置,由于早期使用的装置多为环状,所以又叫节育环。人们口中所称的“上环”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由于不同材质的节育器使用年限不同,达到使用寿命后需要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也就是“取环”。

范静的检查结果显示,“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再加上她还没有完全绝经,医生表示,需要等一段时间再“取环”。

像范静这样选择“上环”避孕的已婚育龄女性在我国数以亿计。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显示,1980~2009年,我国女性共使用宫内节育器2.86亿次。

媒体提醒:别再让节育环“长”进肉里。/ 微博 @中国妇女报 截图

“上环”指标在过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一跃至顶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中,我国妇女使用的宫内节育器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而与其对应的“取环”却被人遗忘,月经异常、疼痛、流血、妇科疾病、相关诊疗等提醒着她们子宫里节育器的存在。

2600万需要“取环”的女性

范静还记得21年前被放进子宫内那个节育器的形状,“是三角环,乳白色,我不知道是什么材质,才三十块钱。”

39深呼吸(ID:shenhuxi39)根据她的描述,在网络上找到了类似的照片,请范静辨别,“是第四个,”她回复道。

39深呼吸与范静的对话。/ 微信截图

范静提到的“三角环”其实叫作宫型宫内节育器,是不锈钢金属材质,在我国属于最早引入并广泛使用的一种节育环。根据一份国内常用IUD使用的参考年限,这种宫型IUD及金属环建议使用年限为10年,若长期观察未发现异常,可放置20年以上。

常见节育环的使用年限。/ 网络图片

每年一次的定期检查对于带环女性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经历了“上环”后的第一次月经之后,女性此时应该进行超声检查。

“节育环的设计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子宫大小,有的人宫腔特别小,上环后会不舒服,有些人的宫腔特别大,上环后容易脱落。检查后,只要环的位置没变,月经依然正常,就不需要再担心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刘朝晖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

而这些在范静“上环”时,医生并未告知。“就说之后如果不舒服就去检查,我没有反应,所以也一直没去看。”

若不是这次月经异常,这枚在范静子宫内待了21年的节育环,下一步不知会流向何处。

范静的检查单。/ 受访者提供

一位在河南某县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医生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解释,在当时的计生工作中,基层人员的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再加上工作量巨大,一些情况可能交代得不够周到。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孙晓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的团队推测,2015年后的10年中,约2600万女性绝经后需要取环。

现实是,这些女性中有多少会如约并顺利地取出节育环呢?

根据孙晓明团队的测算,仅在我国农村地区,就有约四分之一已经绝经的中老年妇女没有将避孕环适时取出。

孙晓明还提到,在当年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侧重提高上环率,却没有工作指标要求为绝经后的妇女及时安全取环。

北京某三家医院一位妇科医生曾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从医生涯中,她见过很多女性未如期取出节育环。她们中有的是忘记取,有的不知道要取,有的年龄太大,节育器已经长到肉里,除了切除子宫,否则无法取出。

部分网友的亲身经历。/ 网络截图

最极端的一个病例是,这位医生被叫去给在医院其他科室离世的一位老人“取环”。

老人的儿子请求上述医生一定要把环取出来,“他说他妈妈最不喜欢带那个环,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环不要再跟她在一起。”

“超期服役”的节育环

在金属节育环之后,又陆续出现了非金属类节育环,如塑料或硅胶材质的,以及兼顾避孕和治疗作用的带药的节育环,前者使用寿命一般为7-10年,后者为5-7年。

关于节育器使用年限的研究。/ 中国知网截图

有使用寿命,也就意味着,到了一定的期限,节育环需要被取出。一旦没有按时取出,它也就开始了“超期服役”。

这种“服役”显得力不从心,其最原始的避孕功能会首先失效。节育环会逐渐老化,容易变形甚至断裂,导致避孕失败。

这种情况下,带环怀孕就可能出现,宫外孕风险也会增加。医生通常会建议放弃胎儿。

对于绝经的女性来说,子宫已经不允许“超期服役”的节育环继续待着了,留着它更像一种对子宫的威胁。

“环没有怎么变,变的是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陈素文说。

原来,女性绝经之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开始萎缩,宫腔变小,子宫口变紧,大小未变的节育环开始与子宫内膜摩擦,会致使内膜损伤,从而引发腰痛、腹痛、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情况,“并且容易发生嵌顿。”

宫内节育器放置过程。/ 网络图片

简单来说,“嵌顿”就是节育环长到了肉里。如果发生嵌顿,“取环”就会变得困难,大出血的危险状况可能会出现。

一般来说,带环年限越长,子宫内膜局部发生非感染性、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时间就越长,造成粘连的机会也会越多。绝经年限过长,取环困难程度自然变大。

周雯静的母亲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2011年,她陪着母亲去医院准备取出佩戴了二十多年的节育环,没想到环已经黏在了肉里,手术后,她的母亲发生了大出血,接着又被初步诊断为子宫癌。

周雯静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艺术家,这次的事情成为她的创作来源。

通过搜集到的世界各国的节育环形状,她用粗细不一的铜线,按原大小比例制作完成了300多个真实尺寸和形状的节育环,并将其做成一份艺术品,希望唤起人们对女性节育问题的关注。

周雯静收集的节育环。/ bilibili视频截图

针对周雯静提到的,节育环可能会导致宫外孕等问题,陈素文表示,无论上环与否,宫外孕都有可能发生,从循证医学角度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关系。对于陆续到了绝经期的女性,陈素文建议,最好在绝经半年后取环。

留在范静子宫内21年的节育环已经异位,这与她长时间未进行及时检查与发现有关。

在陈素文看来,节育环位置下移也可能与子宫形态发生改变、过于剧烈运动以及当初上环的位置有关,“可能当时的位置就不太好。”

IUD异位原因分布(例,%)。/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原因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

“超期服役”的节育环还与当下的辅助检查手段发生了冲突。在陈素文的计划生育门诊里,常常有从其他科室转过来要求“取环”的病人。

她们大多年岁已高,身体各方面出现了不同状况,需要进行核磁共振等检查。而进行这项检查时,体内不能有金属物品。被遗忘多年的金属节育环,就这样被再次提起。

“我们还接到过七十多岁的老人过来取环的。”陈素文说。

不过,刘朝晖也提到,理论上,放入体内的节育环都需要取出来,但有极个别长在肉里的环确实取不出来。

“这时,也不用非得较劲把子宫切了,提到的危害只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情况就要切除子宫实在不划算。权衡利弊,对于取不出来的环,还是建议留在体内。”

避孕措施之“上环”

对于“上环”这一避孕措施,在计划生育年代,因其安全、长效、可逆的避孕效果得到了政策层面的重视,而被大量使用。

陈素文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当时之所以选择节育环这一避孕方式,除了其长效和可逆的优势外,还有其他避孕方式效果并不如人意的原因。

比如,那时的避孕药药物剂量比较高,激素含量高,“吃了之后体重增加,脸上起色斑,对肝肾功能有影响,还可能出现漏服的情况。”

美国宫内节育器的公益广告。/ 网络图片

而节育环的副作用则相对来说较小,“没什么反应,以至于绝经以后,上了岁数忘记体内还有环的存在。”

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做到严格消毒的“上环”手术而言,某些时候可能力不从心。

一份来自国家人口计生委2007年发布的调研显示,我国76.9%的宫内节育器使用者进行放置手术的机构是乡级机构。同时,从业时间短和实践经验的施术人员放置的宫内节育器不良停用率较高。

今年56岁的赵霞在1985年生完首胎后就被要求“上环”,没想到一年多后,在她上厕所时环自己掉了出来。1988年,她生了二胎,之后再次“上环”,这次换来的是长时间的腰痛,“天阴的时候,腰痛特别明显,就让孩子在腰上踩。”

等到2005年左右,赵霞感觉妇科方面不舒服,检查后发现妇科炎症,医生要求“取环”,她这才摆脱“带环”带来的腰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育政策发生变化,避孕模式也开始变化。一份研究新时期(2010~2016)避孕模式演变的论文显示, 2013年底单独两孩政策出台、2015年底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避孕节育构成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避孕套所占比重显著上升,宫内节育器略有下降,绝育所占比重下降明显。

我国不同避孕节育方法的变化。/ 《新时期避孕模式的演变( 2010~2016)》

以“上环”和绝育为主的长效避孕方法比重下降,而避孕套、避孕药等短效避孕方法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在避孕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则是对过去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应激反应。

在“上环”与否方面,这种应激反应较为常见。比如,不少年轻女性听到“上环”,会觉得这种避孕方式过于老套、属于上一辈人、太疼、子宫里放置异物太可怕、副作用大等等。

正如没有一种完美的避孕方法,在WHO公开文件中称避孕有效率超过99%的“上环”也无法达到完美,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提醒着并不适合此种避孕方式的女性。

不同年代不同类型避孕节育模式。/ 《新时期避孕模式的演变( 2010~2016)》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作用和功能性越来越强,但也只是众多避孕方法中的一种。39深呼吸(ID:shenhuxi39)采访过的几位妇科医生均表示,采取何种避孕方式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男女都应该参与其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和公开人物外均为化名)

指导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陈素文

参考资料:

[1].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3.

[2].为母亲们取环 “这个痛一辈子忘不了”[N].新京报,2016-12-24.

[3].邹艳辉,刘鸿雁,王晖.新时期避孕模式的演变( 2010~2016) [J].人口研究,2018,42(5):3-15.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