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越不畏死?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2019-09-09 21:05:42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9月10日,在大家缅怀青春、祝福老师的同时,也有一批人在全力推广另一个鲜少人知的公益日: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2003年设立至今,已16年。而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

当大家共同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时,有人选择随波逐流,有人选择努力奋斗,然而还有一群人,在花样的年纪却选择了死亡……

“我就是要逃离你!”

“我知道你每天给我做饭、给我上课,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

“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没有变成你们心中的样子!”

2019年夏天,一部《小欢喜》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青少年教育的关注,更让“青少年自杀”的话题浮出水面。在这个时代,人们最终发现,活着的时候,许多青少年无数次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安静地死去。

他们受迫于各方的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他们被逼到了悬崖边,不得不将所有错误归结于自身;他们时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他们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有人曾经说过,每个轻松的笑容背后,都是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而大多数人,对于这些灵魂知之甚少。

1

他们渴望用死唤醒缺失的爱

关于自杀的初衷,每个人写下了不同的答案。这些回答有的长达千字,但归根结底只是一句话:无数次想就这样死去,却还是盼望着撑到灰暗结束的那一天。

“我一直在等家人的疼爱,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等到。”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陈芳的妈妈在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后,受尽了婆家的白眼。为了能在婆家挺直腰杆,她冒着高龄生产的风险,将最后的赌注压在了第三胎身上。可是天不遂人意,第三个孩子还是个女孩,也就是陈芳。

面对陈芳的到来,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丝毫愉悦的表情,原本已经有点僵硬的夫妻关系也在一夜之间降至冰点,自此之后,夫妻俩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甚至大打出手。

从小生活在这样争吵不断的家庭中,陈芳还需要时不时忍受着长辈们的白眼,“他们常说,我的存在让他们在朋友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我让他们后继无人了。”常年听着这些话,陈芳幼小的心灵受到不小的伤害。

每对吵架父母的背后,都有不幸的孩子。/ originoo

“我以为只要我乖巧听话,爸妈就不会吵架,爷爷奶奶就会喜欢我。可事实上,就算我从小很懂事,学习成绩好,还是不起作用,不爱我的人依旧不爱她。”在这个家,陈芳感受不到一丝温暖。

“我们家的不幸根源就是因为我的到来,那我活着到底有何意义?”陈芳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既然得不到家人的爱,那么,我为何不用自己的离开换回他们的幸福”,伴随着父母陆续传来的争吵声,陈芳最终独自走上了屋顶,站在27楼顶,陈芳心中还在默念:“希望我的死可以换回家人的幸福。”

想用死换回家庭幸福的还有16岁的萱萱。出生在小康家庭的萱萱是家中独女,为了能让萱萱出人头地,父母会为她的成长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并抱以最高的期望让她完成。

所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萱萱就得以成为许多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为目标,被迫放弃一切兴趣爱好,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萱萱也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如今,转眼间,她将步入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期——高三,也是在这一年,父母的督促比以往更加频繁,设定的目标也越来越高。

“别人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别人家的虎妈”、“别人家的虎爸”。/ quanjing

“他们希望我考上985院校,但我觉得我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在强大的压力下,萱萱经常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晚上更是彻夜难眠,白天精神恍惚。“我时常觉得眼前出现重影。”

正如暑假热播剧《小欢喜》中的乔英子一样,习惯了妥协的萱萱面对高三的压力难以疏解,只能在深夜对着手机倾诉。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迎来的是成绩直线下滑。“过去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但在高三刚入学第一次小考中,我退步到第15名,拿到成绩单后,我死的心都有了。其实,想想也是,死或许真是一种解脱。”那是萱萱第一次想到用死来解决一切。

随后,这样的想法在父母的责备后又加深了不少。接二连三的退步也引发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责骂。

人生中总是有这样的时刻,一直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的支柱突然倒下了,好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下子就会让人崩溃。压死萱萱的便是父母毫无怜惜的责骂。

于是,在一个平静的周末,萱萱效仿着电视剧中上吊的做法,在家中的储物间找到一根粗厚的绳子,把客厅的餐桌慢慢移开,将绳子系在客厅的吊扇上,因为,只有那样的高度可以让她踢掉脚边的凳子。“一秒、两秒、三秒,四秒……我心中一边数着数,一边忍受着整个喉咙被卡住的窒息感,心中还在劝解自己忍耐下去,一切就快结束了。”萱萱说。

爱得太少会让人感觉不到被爱;爱得太满会让人喘不过气来。成长了16年,她们花了16年,终于给自己一个答案,也给了家人一个结论。

2

他们解放生命后留给家人一片孤岛

自杀的最后一刻,陈芳和萱萱被及时发现,否则一切不堪设想。但是还有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一位来自湖南的母亲王雪梅说,这两年,她一直在为儿子的死亡忏悔不已。2017年3月21日下午,11岁的儿子没有听从她的吩咐去把洗衣机里洗好的衣服晾起来,气急败坏之下她操起身边的晾衣架随手就打了儿子好几下,并责骂了几句。“如果知道这顿责骂竟然逼得儿子半夜从小区的顶楼跳了下去,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就算死也不会愿意这么做。”

一个独自将孙子拉扯大的江苏句容老奶奶,在拿到孙子的遗书后狠狠地抽了自己两个大嘴巴。9岁的孙子因不小心撞碎学校玻璃,担心受到责骂,在一张作业纸上,用稚气的笔记歪歪扭扭地写了句遗言,“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接着,便从学校17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只见那张遗书上还留有着拼音和错别字,仿佛跳动的音符,奏起了死亡交响曲。

也就在这个男孩离世不久,2017年4月17日,上海一名17岁的男孩,当着母亲的面,从车上冲下来,翻过护栏,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跳桥身亡。他自杀的导火索也很简单,当天在学校,男孩跟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在车上一直数落他,孩子因为无法承受,选择跳桥自杀。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的孩子都会因为学业、争吵或闯祸而选择自杀给自己寻求解脱。

2012年3月18日,一位微博昵称叫做@走饭 的大四女生,在自己的寝室里自杀了,她的最后一条微博通过定时工具发出。/ 微博 @走饭 截图

在国外,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而在诸多类似事件发生后,经历过亲人的失去后,不同的感受会相继出现:震惊,恐惧,失望,忧虑,不解,自责,最终含混到一起。没有例外,以泪洗面是一定的。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活得如此压抑的时候,无法拥抱在一起的时候,那感受就像在孤岛。

最后,自责往往会成为家长们最普遍的情绪,很多孩子的父母甚至会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是我平时打得太狠,对他太严格了吗?”“是我没能给他最直接的疼爱,让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吗?”

今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研发现,近三成青年有抑郁风险。/ 微博 @人民日报

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们没有人知道孩子生前受到了怎样的惩罚和委屈,他们更加不会知道,孩子会选择用死亡来解决一切问题。

至于外人,他们更不能理解,为何死亡成为青少年普遍的选择道路。“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了吧,完全视生命如草芥啊……”看到自杀的新闻和数据,总有些网友留下这样评论,来质问现在的孩子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这些轻描淡写的评论者,到底是不明白,选择死亡这条路的决心有多难。

据2018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自杀原因可归纳为六类: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师生矛盾、心理问题、情感纠纷、校园欺凌等。/ 谷雨

2015年7月27日凌晨,王浩妈妈接到儿子的电话,在电话那一头,年仅15岁儿子用略带低沉的声音告诉她,“妈妈,你别怪我,我没听你的话,我控制不住自己,我真的喜欢她,这件事已经4年了,可是,她一点都不喜欢我,甚至觉得我幼稚。为什么她不喜欢我,她是不是喜欢上别人了?没有她,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妈妈,来生再见。”

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电话那一头传来了电话挂断的滴滴声。在随后的一分钟,王浩妈妈觉得从头到脚的汗毛都竖起来,想张口说话,却发现浑身忍不住的直哆嗦。“我能感觉到这个家完了,我曾经跟他说过上学不能谈恋爱……其实,真的谈了又能怎样呢?你说,要是我当初允许他谈恋爱,他是不是就不会走上这条路?”除了自责,王浩妈妈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而在当天凌晨6点54分,当警察把自己领到儿子的尸体边上时,王浩妈妈能做的只有嚎啕大哭。“他难道不能为我们想想吗?他走了,我们还活不活了?他难道不怕我们也随他而去吗?”

经历过儿子的自杀后,王浩的妈妈在无数个夜晚无眠,不停地问责自己,有时候,一想到儿子的脸,甚至会忍不住去厨房找把菜刀直接一了百了。“我死了是解脱了,但是,老人怎么办呢?”一想到这里,她又只能将菜刀再次放下。

3

那个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最爱你的人

其实,那些想要自杀的少年内心也不想死,也想过快乐幸福的生活,只是一些外在因素浇灭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陈芳最终会绝望自杀,原因在于家庭长久带给她的冷漠,让她的心理产生了自己多余就该死的错误念头。

萱萱虽然有父母的疼爱,但这份爱太过深沉,让她难受得喘不过气,想获得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但是一直没有,让她最终走投无路上吊自杀。

王雪梅那天的责骂,让孩子负气自杀,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在儿子生活的11年里,王女士常常用讽刺的语言对他的行为进行挖苦,让儿子对家庭产生了厌恶,以及对自我无能的肯定,从而想放弃生命。

上海17岁男孩的死亡,可能是老师对自己的说教后,想在妈妈这里获得理解和尊重,但等来的又是一顿批评,一开始的委屈化成了绝望,便愤怒跳桥自杀。

撞碎玻璃后,9岁男孩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弥补这一过失,而是选择自杀,也许是他的奶奶为了让他在学校听话,平时这样吓唬他,“在学校要乖乖的,别闹事,闯祸了回来打死你。”年幼的孩子把这话当了真。

在深圳龙岗,也是因为长年被父母辱骂殴打,一名16岁女孩选择服毒自杀。在打算自杀之前,女孩曾给过父母信号:自己要去死。但残忍的是,母亲当时的回应是,“你死了才好呢,你个该死的麻烦精”,短短几个字彻底摧毁女孩最后一点“活下去”的念头。

如此看来,在中国,似乎绝大部分父母都不习惯跟孩子敞开心扉,孩子犯了错,也不喜欢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愿意沿袭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用打骂来代替教育。

世间都说,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群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是这样的付出对孩子成长真的有益吗?

美国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为人父母,也是一门毕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而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死亡教育,在中国,这是一场普遍迟到的课程。也正是由于对死亡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们轻视了生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实际上,在中国,“死亡”无疑是最大忌讳。当家里或者周边出现死亡事件,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晦气、不吉利,很少在公共场合讨论,对于孩子更是绝少提及此事,常常用谎言来解答他们对于死亡的追问。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顾晋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新京报

2018年11月,李娇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年仅6岁的女儿问她外公怎么了,她告诉女儿:“外公睡着了。”

2019年4月,刘婷家养的一只狗死掉了,10岁的儿子伤心不已,为了安慰儿子,她告诉儿子:“小狗是去了天堂,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睡着”、“天堂”、“乐园”……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用这些美好的词汇来定义死亡。

但是,这看似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最终只会慢慢导致孩子走向死亡。

4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尽早了解死亡

日本电影大师北野武在《北野武的小酒馆》里写道:最近总是听到小孩子被欺负、被排斥、被孤立,然后自杀了的事情……也就是说,孩子们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里的一员,这事要比生死来得更为重要。而大人们也从来不会教育他们说,一个人即便没有朋友也照样活得下去。

这句话透露着北野武对于死亡的态度:哪怕孩子不开心,也要尽早教育他们: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关于死亡的认知教育,中国做的其实远远不够。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1952年的《儿童心理教育图》海报。/ 网络图片

在中国,一般情况下,孩子遇到极端的事,就想着用死亡来解决,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生命,也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为就是父母讲的睡一个长长的觉,或者人间很痛苦,那就去无忧无虑的天堂。

在这一点,国外做得远远比中国要好。相对于国内对死亡教育的忌讳,美国的一些小学课堂里就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的人员担任教师,跟孩子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通过一些情景剧来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

广东多所高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 微博 @中国日报网 截图

“死神来临之时我们无从选择,但是在死神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生,甚至可以选择未来如何更好地死。”王浩的妈妈如今已经知道该如何正确告诉孩子认识死亡。她将把这份教育延续给她第二个孩子。在一个月前,她得知自己怀孕了,医生告诉她,这是个女孩。

“浩浩一直想要一个妹妹,现在终于如愿了,可是,他已经不在了。但是,活着的人,还需要继续活下去。”此时此刻,王浩的妈妈内心又多了几分肯定,她相信这个即将降临的小生命,未来一定会收获更多关于生与死的教育,连带哥哥的那一份一同被给予。

当下,如果你用百度搜索“自杀”,你会发现,页面会立刻跳出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并伴有“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字样,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在选择死亡之前,不妨多想一句:其实,活着,我们已经赚到了,千万别轻易去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9岁男孩因为损坏学校玻璃而写下遗书自杀.北京时间.

[2].17岁男孩跳桥自杀,妈妈跪地痛哭,原因让人唏嘘……[N].西宁晚报,2019-4-19.

[3].16岁少女因父母打骂自杀身亡:打孩子,是不可饶恕的恶行.腾讯网.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