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副业”的医生们:是不务正业,还是因为穷?

2018-10-31 14:44:42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提起医生,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这些美好的正能量的词语。

这本是一种褒扬,有时却变成一种「绑架」——医生慈悲心肠,不食人间烟火,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这一人类的伟大事业中去,不求回报。

但事实上,医生首先是一个职业,医者首先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你见过医生的另一面吗?|图:originoo.com

以串养医

傍晚6点,霓虹初上,北京大学东门附近的一家烧烤店已经来了不少食客,很多都是慕名而来。

在聚集着东来顺、全聚德等百年老店的京城餐饮界,这家店说起来毫无优势,但仅仅成立一年,它就成了网红。除了好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家店的老板是毕业于北大、协和等高等学府的16位学霸医生。

当了医生,冬天看见吃糖葫芦的小朋友,首先想到的都是万一食物卡喉如何急救。当医生去做生意,也注定是满满的医学元素。

这家烧烤店不仅以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来命名,开业初期也推出了凭SCI论文按影响因子打折等活动。2017年,《柳叶刀》杂志主编来中国开学术会,还顺便来这里撸了一回串。

「柳叶刀」烧烤对论文作者实行优惠。|摄影:李潇潇

白天在医院拿起手术刀和听诊器为患者服务,晚上变身拿烧烤签子为食客服务的烧烤店老板,这个跨界不可谓不大。有人称赞这是医生创业新思路,也有人质疑这是「以串养医」,不务正业。

对于创始人之一的王建,这番折腾就是因为一个字:穷。

2016年,王建的一个师兄得了重病,同学们自发捐款。王建虽然一片热心,想帮忙,但钱包里真的掏不出更多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有了利用业余时间做副业的想法。

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生是一个体面的高薪职业,但在国内,情况并不乐观。

丁香园面向15697名医生发起的《2017年中国医生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医生的平均薪酬是9.55万,超过60%的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更有32.1%的医生认为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正比。

2017年与2016年医生薪资构成对比。|图:丁香园

像王建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把副业做成网红,终究是不可复制的少数派,更多的医生还在赚着辛苦钱。

《医学界》曾在2017年底发起一个讨论:那些能让医生赚到钱的「兼职」。留言区医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做微商的,有卖保险的,有下班摆地摊的,还有送外卖和送快递的。

「柳叶刀」烧烤的发起人之一,青年医师王建在接受媒体时说了一句大实话:「我需要副业,它能让我没有经济顾虑,简单纯粹地做医生。」

做医生当然少不了情怀,但首先它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

「互联网+」医生

开店的确是一个选择,但因为是重资产,医生面临的风险不小,而互联网给医生提供了一个轻解法。

在这个「互联网+」的年代,健身达人、市场买手、美食爱好者等各色人群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对于医生来说,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分享出去,变现的同时,也慢慢放大了自身价值。

头条号有一个名为@最后一支多巴胺 的账号,他的主理人是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在2017年末举办的算数健康大会上,他分享说,坚持科普给自己带来总额达11万元的打赏,每月写科普文章的收入是他做急诊医生奖金的3倍。

除了钱,自媒体也给他带来自身价值的提升:「一篇科普文章可以发送给13万粉丝,哪怕只有15%的铁杆粉丝阅读,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种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在狭小的急诊室中难以收获的。」

@最后一支多巴胺 头条号首页。|APP截图

也是在此次大会上,今日头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健康头条号增长至22119个,是最初的7倍,而这些健康自媒体的主力军就是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主任药师金锐从2015年底开始运营一个科学用药的微信公众号,他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自媒体是互补的关系,「工作做得好,我接触到足够多的患者,察觉到患者需要什么,我在自媒体上也知道该写什么。」

当然,互联网为医生提供的不仅仅是写文章,还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远程会诊,当医生的知识开始变现,医生的情怀也得以落地。

医生的民谣乐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当王建和他的医生朋友在烧烤店忙活时,北京的另外8位医学博士此时正在排练室玩音乐。

2014年春天,一支名为「青光眼」的民谣乐队在北京组建,他们的成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8名医学博士,分别来自眼科、肿瘤外科、心内科、急诊科等临床一线科室。

别人的民谣歌唱姑娘和孤独,但这个自带医学基因的乐队则把腰间盘突出、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编进歌词,用音乐做起了健康科普。

「青光眼」乐队的曲目。|APP截图

虽然和专业乐队相比,他们上台演出的机会不多,但在放着钢琴、电鼓、非洲鼓、贝斯和吉他的30平米排练室里,脱去白大褂的他们拿起话筒、玩起乐器,也是真的放松和开心。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多重身份」并不新奇:某学会的成员,某医学杂志的编委,医院或科室的行政岗位,但这些总归没有逃脱医学、医院的范畴。

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医生有了跨度更大的多重身份,而百花齐放的文艺界,医生的更多B面得以尽情展现。

45岁的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殷德涛平日像其他同事一样,在门诊室给患者看病。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演员,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就出现在片场拍戏,曾参演过邵兵、王子文主演的一部电视剧。

殷大夫演过军官、总裁之类的角色,因为是专业医生,更多的是本色出演医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生这个职业是他一生的挚爱,演员是他的兴趣爱好。

「还有人去学星座占卜,做手工DIY,还有人特别喜欢旅行,一个人骑行去了西藏!」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某社区医生跟39深呼吸(ID:shenhuxi39)表示,医生也是普通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能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好事,「这些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给患者看病,或者对待临床上的某些事情也会有启发。」

喜怒哀惧,爱恨恶欲,医生才不是扑克脸的古板形象。也许脱去白大褂,他能为你写首诗,为你弹唱一首歌,或者为你烤几个串!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