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科研发现

中国医学大牛为啥离诺贝尔奖那么远?

举报/反馈
2018-10-09 07:40:19医学界

  又到了10月诺奖发奖的时节,离炸药专家祖国隔着半个地球的中国舆论,又要出现一年一度的揪心感——尤其是今年隔壁日本又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上拿到一分。

  随着屠呦呦的获奖,中国舆论的揪心也从“为什么中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转移到“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样多次获奖”上。

  是啊,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获奖”

  虽然说诺奖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拿奖拿到手软,多数时间包揽各种诺奖奖项的美国舆论,对诺奖却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搜遍美国主流媒体,你很少看到有盘点美国得了多少诺奖的文章,以及讨论美国缺乏哪种诺奖的文章。

  原因很简单,即便是在我们看来“表现出色,令人眼红”的日本,在科技诺贝尔奖,或者进一步说,在科技成就上,与美国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为什么?这与对沉没成本的承受力有关。

  日本的一些行业舆论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发展科技上,美国永远都能点对科技点,而日本有时候会失败,而且严重的失败会导致整个行业的落后和衰退。

  看起来好像是美国能准确预测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新的科技,而日本有时会猜错。

  经过分析之后,他们发现:实际上不然。

  美国也错过很多次,只不过美国有更多的能力去尝试,把能点的科技点都点一遍,最后成功的几率当然比把实力全部赌在某几个方向的情况要强。

  简单来说,美国有更强大的实力去承受点错科技点的沉没成本,因此也有更强大的实力去不断的尝试。

  机会多了,好结果自然就多了。

  经得起失败和等待

  强大的承受沉没成本的能力,表现到现实的科研中,其实就是经得起失败和等待。

  而这是中国科研环境中,目前极度缺乏的。

  与今年诺奖失之交臂的美国华人医学家陈列平就对媒体说过,早年他想要把早期的一些基础肿瘤研究拿回国来做,但是最终发现行不通,因为“其他人可能没有耐心等待”,“也许是制度没有耐心”。

陈列平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发现,需要的是以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的反复探索、纠错,然后才可能成熟。

  目前中国的科研往往是每年都追着研究组要成果,按年度发表论文——某知名医学院教授爆料,曾经为了交差,把一项研究拆成三篇论文发表。

  这种根本没有等待的耐心,把科研当作政绩一般考核的方法,本身就不科学。

  更不要提整体氛围上对失败根本没有容忍度,导致不少人把阴性成果强行改成阳性,划水甚至造假。

  制度上对科研的态度一点也不科学,没有耐心又不尊重,科研人员被逼之下也会变得没有耐心不尊重科研——毕竟大家和当年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不一样了,要为有没有住得起的房子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担心。

  非主流科学家的生存

  陈列平在各种媒体曝光中提到,自己要坚持做一个“非主流科学家”,因为“成为所谓的‘主流’科学家意味着我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已下降,所以当大家在做主流的科学研究时,我会另辟蹊径,设定新目标,寻找新的东西”。而美国刚好对非主流科学家非常的友善。

  陈列平说,美国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环境,你总可以找到一个觉得合适的环境,像他这样“孤独”的科学家,在耶鲁还有很多。

  中国现在的体系,几乎是主流科学家的天下,这种主流,既是课题的“主流”,也是研究者的“主流”。“大牛”研究“热门”课题,是司空见惯的。这种“主流”的程度甚至决定了能获得多少科研资源。

  要知道,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远谈不上什么“主流”。在如今的体系下,这样的身份很难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的支持。

  这种“主流”问题,可能是拼命想要获得诺奖的体系的通病。

  2016年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韩国在当年成为科研投入比例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韩国想要“拼”出一个诺贝尔奖。

韩国在2014年对科研的投入占比超过了以色列、日本、美国

  为此,韩国加大了科研投资,还调整了研究重心,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基础研究上,并且对基础科学项目研究所(IBS)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和希望——拿诺贝尔奖的希望。

  在文章的最后,IBS Rare Isotope Science Project的项目负责人Sunchan Jeong甚至表示,如果有什么获得诺奖的捷径,那么IBS已经在那么做了。“选择一个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然后集中力量投资它,”Jeong还评价说,“这是个好办法。”

  然而科研不是娱乐圈,疯狂抢热门恐怕将要欲速则不达。

  日本在2002年产生了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他只有东北大学的本科学位,到获奖的时候还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完全不是“大牛”,他的获奖“作品”,更加不是什么热门、主流,而是在工作生产过程中的发现。

田中耕一

  另外,正如韩国IBS的科学家所说:“韩国民众需要明白一点,科研成果并不是非得以诺奖为回报的。”

  其实所有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论是民众、科学家还是政府。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news/why-south-korea-is-the-world-s-biggest-investor-in-research-1.19997

https://medicine.yale.edu/lab/chen/

https://kuaibao.qq.com/s/20181001A16L2J00?refer=kb_sec_share&share_seq=9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27393?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wechatShare=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