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癌药已上市,比进口药便宜!但靶向药是“神药”吗?

2018-09-17 20:57:06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核心提示: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癌症如同一把死神的镰刀,一直高悬于人们头顶之上。30年前,靶向药物的出现,如同大地初开的第一缕曙光,让人类终于有机会扼住癌症的咽喉。今天,呋喹替尼的出现,则让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加入抗击癌症的「世界联队」。

中国,380多万肿瘤患者,这是380万翘首以盼的眼神,也是巨头们梦寐以求的巨大市场,中国的肿瘤患者们,等待靶向药物已经太久太久。

谁能拿下中国市场第一宝座?

2005年,是靶向药进入中国的元年。

CFDA一纸上市批文,由阿斯利康研发的吉非替尼应时进入中国市场。自此,成百上千万的肿瘤患者,可以不用奔赴香港或者求国外代购,在中国的公立医院,就可以购买到靶向药物,中国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

在随后的数年中,吉非替尼的销售曲线呈现出傲人的增长势头,销售额从第一年的0.67亿美元,迅猛攀升至2017年1.44亿美元。

巨头们的中国市场争夺战至此拉开序幕。

除了癌症,靶向药物还应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图:originoo.com

新兴的靶向药物随之雨后春笋般涌现,2005年吉非替尼进入中国,2006年,厄洛替尼进入中国,2010年,贝伐珠单抗进入中国,2014年,克唑替尼进入中国……至2016年底,CFDA已批准20种肿瘤靶向药物进入中国市场。

种种国外新药的快速上市,给中国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生希望。中国肿瘤靶向药市场进入「战国时期」。10年间,靶向药研发占比也从78%增加到90%,抗癌药研发靶向化趋势明显。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药物的研发者,无一例外都是欧美巨头。这个战国,其实是「八国联军」。

而中国企业,直到2011年,由贝达药业研发的埃克替尼获批,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在此之前,5000家药企中国还在为了青霉素,维C等原料药展开血腥的价格战。

靶向药你为何这么难?

由于目前的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癌症,在很多人心目中意味着绝症,和死亡可以直接划上等号。而这种灰色的情绪,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主要来源是未知。

癌症的发生是一种渐进的基因突变,多数癌症发病原因未知,但一旦基因突变导致癌细胞出现后,就会不断生长。虽然目前还很难把突变的基因变成正常的基因,但是可以通过药物使癌细胞的信号传导中断,就像在家中的电线中加一个开关,然后关掉开关中止电流的传输,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这种治疗就被形象地称为靶向治疗,而药物就像子弹一样,瞄准作用靶点,从而精准命中。

以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吉非替尼为例,它其实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其作用是通过对EGFR-TK的抑制,可阻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无数靶向治疗的出现,大大地延长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无数公开文献和临床病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005年至今,13年来,我国超半数的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从此前的14.1个月延长至33.5个月,寿命延长2.4倍;五年生存率从8%增长到18%,也是两倍之多。

更大的进步在于,靶向药物的副作用远远小于化疗,疗效则远胜化疗,提升患者生存期限的同时,生活质量也能得以维持。通俗来说,化疗是低效高毒,靶向药物则是高效低毒。

常规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的毒害发挥作用,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图:originoo.com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易瑞沙就是靶向治疗的代名词。其后的几年间,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逐步改革,国外新药进入中国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004年11月18日,由基因泰克(罗氏子公司)和安斯泰来共同研发的厄洛替尼(特罗凯)获FDA批准上市,并于2006年4月获CFDA批准在中国上市;

2013年7月12日,由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阿法替尼(吉泰瑞)获FDA批准上市,并于2017年2月21日获得CFDA批准上市;

2015年11月13日,由阿斯利康研发的奥希替尼(泰瑞沙)获FDA批准上市,并于2017年3月22日就获得了CFDA上市批准,创下了2007年化药注册分类实施后进口药在中国上市速度纪录。

当诸多新药涌向市场,靶向药物开始取代化疗,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新星,凭借其「肿瘤细胞针对性强+低副作用」的优势,让患者深信不疑。

靶向药真的如此神奇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段老太太与警察的对话让人泪目,「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句话道出的,是癌症患者对生的渴望,更是他们将靶向药视为唯一救命稻草的无助和辛酸。

事实上,靶向药并非神药,也并不适合于所有患者。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黄迪泽教授曾表示,靶向治疗仅适用于中晚期患者,早期患者禁止使用该治疗方式,因为靶向药物在使用一年后大多会发生耐药,一旦出现复发,患者就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无论哪种类型的医疗机构或医生,如果没有事先进行基因检测就对患者进行靶向治疗,都属于不规范治疗。在靶向治疗应用中有一个硬性指标:找到癌症患者体内的「靶点」即相应的基因突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赵健教授对此有过全面的总结:「一些早期肺癌患者如果因为害怕手术,盲目服用靶向药物治疗,经济上损失不说,也可能带来耐药的问题。而有靶点的患者,吃靶向药物,相对化疗来讲,有效率比较高,但目前还不能治愈,最终会产生耐药。」

OriginDt_33895_39475905_l

几乎所有的靶向药物治疗都会出现耐药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癌细胞的异质性以及动态变化。|图:originoo.com

12年,15亿

现实却是,就当前医疗手段而言,靶向药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恶性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技术、研发、临床审批、上市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下,全球靶向药也是多点开花。未来,靶向药可能会变成普药。市场上的靶向药主要分为两种:

一类是由拥有药品专利权的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创的、自主开发的药品,俗称原研药。这类药品价格普遍昂贵,供有经济实力者选择;

另一类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证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俗称仿制药。这类药品药效与正版相差无几,但是价格更为亲民。

旺盛的用药需求拉升了供给链。据IMS数据显示,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从2012年910亿美元增至2016年1130亿美元,从药物结构来看,全球抗肿瘤药物以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为主,占比65%。

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费用支出和增长率。|图: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7

但在2010至2014年上市的49种癌症新药中,只有6种在中国上市。截至2018年1月,在中国进行的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约为33400个,而在美国,这一数量已超过11万,3倍的差距,且国内上市和在研的新药绝大多数是以仿制为主,处于仿创结合的阶段。

以我国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为例,目前主要治疗药物分别为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甲磺酸奥西替尼。其中,除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外,均为进口药品。

为何中国患者只能用国外靶向药?靶向药在研发和生产方面有何难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医药企业市场总监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药物的研发生产费用不仅高,而且风险也不好控制。药企在制订药物研发策略时,成本和市场往往成为最关键的考虑因素。

好不容易产品经过了批准,监管部门往往还要求进行上市后的研究,评估临床效果。相应的,也带来巨额研发成本。而在一些市场中,上市后研究可以持续达10-20年。

格列卫的研发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花费超过10亿美元。|图:originoo.com

在产品的生产方面,靶向药也是耗时较多、需要较大劳动量和最多资源的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温度控制、生产时间、质量控制和许多其它要素。

然而,就算研发生产困难重重,跨国药企仍蜂拥而入。实际上,对跨国药厂来说,决定他们是否会进行某个方向药品的研发,无非聚焦于三点:有没有研发、生产成本,可不可以推出市场以及面市后能否赚取足够利润。

当然,还有政策的支持。

据39深呼吸(ID:shenhuxi39)了解,为了鼓励靶向药物研发,同时考虑到药物研发的巨大投入、风险以及极小的市场规模,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针对研发企业的优惠性政策。比如更长的市场独占期、税金减免、研究资助、快速药物审评程序等。

同样,为了这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间断的研发投入,针对相对高昂的靶向药价格,这些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推出医疗保障制度,以确保药物可及性。

相比之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临床试验意味着新的巨额投入。同时,要完成药物引进的全套申请、审批程序,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对患者而言也是漫长的等待。

以最近上市申请获批的呋喹替尼为例,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癌靶向药物,该药由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制,是我国第一个从发现到新药上市申请都在国内完成的主流抗癌新药。

9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批准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药物呋喹替尼胶囊(爱优特)上市。|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被刷屏的「大国神药」背后,是不为人知、经年累月的闭门磨练:从立项到目前的上市冲刺,呋喹替尼研究团队走过了整整12年的研发历程,项目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5亿元。

贸易战当头,需要更多和记黄埔「亮剑」

目前,我国患者常用的靶向药物基本来自进口,且需求量巨大,价格昂贵。

在一些癌症患者社区和交流群,这样的一句话曾广为流传:「对一般人而言,两万块钱可以买4部苹果手机、2个意大利名牌包包、一辆二手奇瑞汽车。对于我们而言,两万块钱,只够买一盒格列卫的抗癌药。」

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低收入癌症患者,为了保留活下去的希望,开始选择靶向治疗,尽管他们多数无力承受高昂的价格,为此不惜举债或者向公众求助。在各众筹平台上,无数癌症患者的筹款的大部分,都会用在进口靶向药物的购买上。

癌症患者不断萎缩的经济支付能力,和进口靶向药高企的价格,形成了一个无解的矛盾。跨国药企独霸中国靶向药市场的局面,急需改变。

目前,厄洛替尼在湖南省某些地区逐渐被列入医保药物,曲妥珠单抗在浙江很多地区已列入医保药物目录。|图:quanjing.com

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这个改变显得更为迫切。

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建议加征关税的自中国进口产品清单中,共包含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其中就涉及到医药行业。清单罗列出了数十种药品,包括醌类药物、含青霉素或链霉素药物、疟疾诊断试剂盒等。

对此,我们不得不担忧,如果一旦进口靶向药开始退出中国市场,中国的癌症患者将会面临怎样的境地?

总算,我们也还是等来了和记黄埔医药。此次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胶囊的出现,为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疗效与安全性均良好的新选择,也给中国患者带来了希望。呋喹替尼获批,也是我国药企研发能力的一大展现,为国内药企注入一剂强心针。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从中国的新药研发角度来看,和记黄埔医药此次新药的获批具备相当意义。目前,中国过去在药品研发上相对「落后」的现状将逐渐改变。

实际上,IMS数据也显示,中国抗肿瘤市场由2012年的604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68亿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可达1447亿元。预计国内肿瘤药物结构未来会向全球看齐,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国内市场成长空间大。

未来,39深呼吸(ID:shenhuxi39)也坚信,在更多的医疗尖端领域,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国产品牌、国产企业、国产药品出现,这不仅是中国产业的重磅利好,更是亿万中国患者的福音。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