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衰治疗经验分享- 正文

缺血性卒中血管损伤及干预策略

2015-09-0639健康网A+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总卒中的60%~80%,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在我国甚至全球均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近期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络病大会脑血管病论坛为我们带来了络病理论指导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缺血性卒中防治的血管保护与干预策略。在大会主会场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做了题为“缺血性卒中的血管损伤及干预策略”的主题报告。

  董强教授指出,尽管近50年来,卒中和血管事件复发率下降,但我国卒中防治的形式依然严峻。对缺血性卒中的处理及二级预防均以病因分型为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类型,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以大动脉保护为基础。然而控制危险因素达标为目的的传统治疗并未延缓斑块进展。2010 年,斯彭斯等一项研究纳入43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5年以控制危险因素达标治疗为主,后5年无论危险因素是否达标,所有患者均接受强化药物治疗,直至斑块稳定或出现逆转。结果显示,第6年后颈总动脉斑块进展缓慢甚至逆转。

  可见,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核心的血管保护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为深入探索中药通心络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血管全面保护、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启示。

  200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复方制剂通心络可明显降低实验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率、斑块的易损指数,效果与辛伐他汀相当,并且同期刊发题为“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提示,我国中医药在疾病防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董强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和永久缺血模型,观察到通心络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同时减少梗死体积,且这一效果在应用通心络的第1天即已体现;进一步分析显示,通心络可显著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下调梗死后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同时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梗死后脑微血管密度及糖代谢。以上结果较好解释通心络在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梗死面积方面的积极效果。

  为了验证通心络的临床获益,2013 年王拥军教授牵头开展的TISS 研究正式启动,预计纳入2000例患者,主要评价基础治疗±通心络对缺血急性期(发病72小时内)神经功能、卒中复发、其他血管评价及安全性等方面影响。目前该研究正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中开展,如果取得阳性结果,将为通心络临床应用提供高级别证据支持,值得我们期待。

心力衰竭课堂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