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兴保健品市场维生素C产品竞争力弱

  2月28日,辉瑞发布公告称,同意收购封闭持股公司Alacer 以丰富其产品线。据悉,Alacer主要生产维他命C产品Emergen-C等膳食补充剂,每年生产约5亿包维生素粉末。收购成功后,Emergen-C将成为辉瑞消费保健业务旗下品牌。辉瑞消费保健部门总裁Paul Sturman在公告中表示:“Emergen-C产品将增加并完善我们引领市场的膳食补充资产组合。”

  与此同时,辉瑞计划剥离旗下营养品和动物健康部门。鉴于2009年辉瑞才与惠氏达成并购协议收购惠氏所有股份,却在3年不到的时间宣布全部或部分剥离营养品业务,此举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意。毕竟,这部分业务年销售额达5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8%。而辉瑞目前膳食补充业务销量仅10亿美元。而刚刚宣布收购的Emergen-C,其营收也仅占辉瑞总营收的4.5%。

  可想而知,辉瑞甘于舍弃惠氏在该领域的业务,足见辉瑞对于Emergen-C在维生素市场乃至整个保健食品市场上所寄予的厚望。

  新兴的保健品市场正在兴起

  纵观全球保健食品市场,目前的市场容量达2000亿美元以上,保健食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其中,美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保健食品市场。

  然而,除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稳定的市场以外,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有赶超欧美的趋势。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就在2009年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是钙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蛋白粉次之,复合维生素是第三大单一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美元。目前,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3%的增长速度成长,预计2012年为200-220亿美元。在这一市场上,面向中产阶级的商业机会非常巨大。

  具体到维生素市场而言,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格局已较为稳定。全球范围内使用最普遍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三者每年的市场份额达到20亿美元。其中,药用和食用维生素还在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

  维生素C是目前全球维生素生产厂家中竞争最激烈的一块,也是中国企业直接加入并具有相当实力的一块。在这一市场上,罗氏的市场份额达40%,巴斯夫在兼并日本武田之后市场份额达到28%,剩余的30%由中国企业和全球其它厂家分享。

  就全球的维生素市场来看,亚洲经济发展最快,对维生素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比如,在中国的维生素市场上,中心城市的维生素零售规模就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在10%左右。其中,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大城市,增长幅度则大于20%。

  维生素市场的趋势

  尽管市场增长幅度喜人,然而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从中获益,在维生素这一市场上,目前呈现出以下趋势:

  趋势一:天然提取药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亲睐和认可,成为首选目标。根据2010年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全球维生素市场份额中。一向以“天然”为卖点的纽崔莱位居第一,占据5%左右的市场份额。善存则位居第二,市场份额约4.5%;而莱萃美则排第三,市场份额近4%。

  趋势二:复合维生素的使用超过了单方应用,而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在美国,复合维生素占整个维生素市场大约60%的份额。也就是说,美国人每年花200亿美元购买的膳食补充类食品中,有1/3都是复合维生素片

  在国际市场上,复合维生素的表现同样不俗。在单一维生素的产量增长率仅为0.5%的同时,各种复合维生素的需求增长率则高达9%左右。这和人们消费观点的改变不无关系,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补充维生素来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因此不会具有针对性地购买某种单一维生素,而是选择复合维生素进行全面的补充。

  趋势三:细分人群市场。随着人们对维生素接受度越来越高,对维生素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使得维生素生产厂家也在对市场进行不断地细分。以惠氏善存为例,除了有针对大众的善存,还衍生出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善存银片,以及针对童的小儿善存片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城市消费者的不同使用偏好,各城市维生素的市场结构也有不同。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药品销售规模大于保健品;而武汉、深圳、重庆、济南等城市的维生素市场上,保健品更具优势。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定位于大型商超的保健品善存佳维片,也就此出现。

  趋势四:品牌终将制胜。2011年至今,由于欧债危机美国财赤,国际通货膨胀严重,基础化工原料价格都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高涨,也加大了维生素价格上涨的压力,使得价格战不再是制胜市场的方式,而回归品牌则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方向

  然而在中国市场上,维生素生产企业产品同质性强,而品牌竞争力并不强。与此同时,在制剂方面着力绝不如原料药来得用力。传统的维生素生产企业“四大家族”中,尽管都在转型制剂,但目前制剂所占比例依然很小。比如东北制药,其制剂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0.4%;维生药业,制剂占7%市场份额;江苏江山,制剂占1.4%市场份额,在高端产品上竞争力更加显得弱。

  可以说,制剂市场上,80%的市场份额掌握在20%的品牌企业中。而其中,外企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因为强势推广仍然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惯用办法,市场推广投入力度大的外企产品其市场份额明显较高。

  在维生素前10大品牌中,着力品牌建设的辉瑞惠氏和海南养生堂,其市场份额有明显优势,且份额增长趋势明显。

  潜力巨大的维生素C市场

  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我国30%的人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即4亿人缺乏维生素C,需要通过补充或服用维生素C相关产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此背景下,维生素C及其产品的消费必然随之增加,市场容量将大幅度提高。

  在美国保健品市场中,维生素产品市场规模占整个保健品市场15%的份额。这与医疗机构对维生素长期的科普教育不无关系。

  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有所不同的是,维生素一直作为一种OTC药物而不是食品进行销售。因此,单一维生素产品一直作为某些症状病人的用药之一而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国的复合维生素市场发展也被快速推进,复合维生素类产品有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等事件的发生,加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的对于品牌产品认知度和接受度在快速增长。维生素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科学依据也被医院等权威机构逐渐确认,因此能够迅速被民众所接受,一个巨大的维生素保健品市场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王小楠)

2012-03-16 09:17:00浏览32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