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男人比女人短命的六个事实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男性寿命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说,男性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强壮。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男性寿命目前仍在不断地缩短,男性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份最新调查没有给出男女寿命的差异是多少,只是说男性青壮年的死亡几率比女性高三倍。而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组织多年的调查统计表明,男性寿命平均比女性短5至10年,而且在一些国家,这种差别还在逐年上升。

  事实上,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男性比女性寿命少一年,80年代少2年,90年代少了4年,进入21世纪则少5年。而在美国一般统计是男性比女性短寿7年,在俄国男性比女性短寿10年。

  为什么男性寿命比女性短?

  为什么男性寿命比女性短?这是自人类进化以来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和事实。 有个顺口溜这样说:男人有泪不轻弹,男人有话不爱说,男人有病不去看,男人有家不愿回。其实,这些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造成男性寿命比女性短的因素中还包括男人其他的一些性格、生理特征和社会压力。比如,男性基础代谢高,爱逞强,生活方式不太良好,争强好胜,爱冒险,火气大,酗酒等等。

  事实一:吃得多会短命

  两性天生就有一些生理上的差异,其中男性基础代谢要比女性高5%-7%,即能量消耗要比女性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对一组白鼠不提供充足的食物,只保证它们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而对另一组白鼠则供应充足的食物,让它们自由摄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发现,自由摄食组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在缓慢地生长。自由摄食小组的白鼠平均寿命仅2.5年,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寿命则为3-4年。研究人员认为,少摄食后产生的损害性自由基相应减少,对人的DNA和细胞破坏也减少,因此衰老也会减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的男性总是比吃得少的女性活得短。

  事实二:男人更易患直肠疾病、前列腺疾病和胃病

  因为男人更需要应酬,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或经常暴饮暴食,甚至有的男人本身就非常喜欢吸烟喝酒,因此,男人胃病的发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而罹患直肠疾病的风险也非常高。

  除此之外,据有关研究,50岁以上的男人有60%患有前列腺疾病。预防该病,一要避免长期压迫前列腺,二要节制性事,三是少吃辛辣食物。

  事实三:不防晒也折寿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生活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健康。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喝酒,而烟和酒已经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凶恶的杀手,而且对男性的损害远远大于女性。俄罗斯男性远比女性寿命低,伏特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男性的饮食习惯常常是狼吞虎咽或经常暴饮暴食,由此男人胃病的发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而且男人一般进食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比女人多,研究表明,食用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发生直肠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相当多的男人不注意防晒,不注意进行皮肤癌的检查,因此男人死于黑素瘤的可能性是女人的两倍。

  事实四:男人太争强好斗

  男人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是易怒好斗、争强好胜的重要原因。在战争年代,上战场的男人多,这自然好理解为什么男性短命的多,因为战争夺走了大量男性的生命。但是,在现代和平年代,男性争强好胜的性格同样是造成其死于非命的重要诱因,因而其寿命比女性要短。比如,由于争强好胜和酒后驾车,男性死于车祸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瑞典的一项调查表明,高速公路上的伤亡事故7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城市中的交通事故6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西班牙的交通事故统计表明,发生交通事故的男女性司机的比例为60%比40%。而欧盟另一些国家和美国的统计表明,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更高,约为70%,女司机只不过占30%左右。

  原因在于,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在作怪,它经常刺激着男性逞能,在超车的同时其心理也得到一种满足:瞧,我的驾驶本领多高超,对方简直就是一个面瓜,技术不好,还非要占着路面。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超车的同时与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结果是车毁人亡。在这方面,女性刚刚相反,几乎不可能出事。而车祸的直接受害者是司机,所以男性的短命者远远多于女性。

  事实五:月经锻炼女人的耐受力

  与男人相比,女性爱哭,而男性如果动辄流泪,则会被视为软弱,没有男人气,不刚强,因此男人有泪不敢流,由此对健康和寿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流泪不仅能舒缓心头的压力并缓解情绪,而且在生理上有利于有毒物质从眼泪中排出。男儿有泪不敢流的结果当然是造成其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日积月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女性特殊的生理现象也决定了女性的耐受力高,生存能力强。比如,女性一月一次的月经练就了女性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在灾难中的生存能力。在不吃不喝和失血同样多的条件下,男性可能先于女性死亡几天甚至更早,而女性更容易坚持到营救人员的到来,从而成功地从灾难中生存下来。

  事实六:态度决定寿命

  男儿有家不愿回的最大原因是社会要求男人顶天立地,为了成功,为了养家糊口,男性必须超负荷地工作和付出,而且无论在单位还是家里,男人都被要求支撑门面,因此男人工作较女人更紧张,所要承受的压力比女人还是更大,因此男人患心肌梗塞而入院治疗的比例是女人的7-10倍。

  最后,男性对自己健康和身体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寿命。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82%的男性会定期为他们的爱车进行保养,但仅有50%的男性会定期做身体检查。如此,便造成了男人小病不察觉,中病熬着干,大病突然死。如果男性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的异样,及时诊治,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

  尽管男性寿命短于女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只要今天的男性遵循健康生活的四大原则,就有可能延年益寿,甚至活得比女性长。这四个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015-06-11 00:37:32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暗沉发黄怎么改善学生
学生若想改善皮肤暗沉发黄问题,可从规律作息、合理护肤、饮食调理、适度运动等来进行改善。皮肤暗沉发黄是指皮肤色泽失去光彩,变得晦暗、偏黄,可能是因为学业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护肤不当以及营养不均衡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1、规律作息:保证每晚充足睡眠,至少7-8小时。良好睡眠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细胞更新换代正常进行,减少色素沉着,让皮肤恢复光泽。日常要避免熬夜学习或沉迷电子设备,熬夜会打乱生物钟,阻碍皮肤自我修复,加重暗沉发黄。2、合理护肤:建议选择适合肤质的清洁产品,早晚温和洁面,去除污垢油脂,但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一周可使用1-2次去角质产品,帮助去除老化角质,促进护肤品吸收。日常外出时,应该注意做好防晒,涂抹防晒霜,配合遮阳伞、帽子等,防止紫外线诱发皮肤老化、色斑形成,进一步加剧暗沉。3、饮食调理:还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水果富含维C;坚果类含维E,可抗氧化;还有西兰花、绿茶等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肤色健康。要注意减少高糖、油炸食品摄入,此类食物易糖化皮肤蛋白质,使皮肤发黄发暗。4、适度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的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如慢跑、跳绳、瑜伽等。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营养物质更快输送至皮肤,增强皮肤代谢废物排出能力,带走暗沉发黄物质。学生日常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若皮肤问题持续不改善或伴有瘙痒、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潜在疾病影响肤色,应避免随意使用美白祛斑功效不明的产品,以免损伤皮肤。
陈慧敏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中学生喝什么奶粉好,有助于长高
一般情况下,中学生适量饮用高钙奶粉、全脂奶粉、添加维生素D的奶粉、含乳铁蛋白的奶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奶粉是比较好的,且有利于长高。1.高钙奶粉:钙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骨骼的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钙。高钙奶粉中的钙含量通常比普通奶粉高,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充足的钙源。同时,钙还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对于中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和运动锻炼也非常重要,能够减少运动损伤,促进骨骼健康生长。2.高钙奶粉:全脂奶粉保留了牛奶中的大部分脂肪。脂肪是中学生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而且,脂肪中的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于身体的正常生长和生理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其参与细胞的构成,在神经系统发育、激素合成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间接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和长高。3.添加维生素D的奶粉: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中学生摄入了足够的钙,如果缺乏维生素D,钙也很难被身体有效吸收。每天饮用适量添加维生素D的奶粉,可以使钙的吸收率提高,这对于骨骼的健康发育和身高增长是非常有利的。4.含乳铁蛋白的奶粉:乳铁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乳铁蛋白可以促进铁的吸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充足的铁摄入能够保证中学生有良好的血液供应,为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良好的血液循环是身体正常生长的保障,尤其对于骨骼生长过程中的细胞代谢和营养供应至关重要。5.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奶粉:中学生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协同作用。除了钙和维生素D外,奶粉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锌、镁等营养成分也很重要。维生素A有助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骨骼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对视力发育有帮助,这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含有这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奶粉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的长高和全面发展。以上这些奶粉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习效率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不建议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