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现代生殖生理学上所指的精液是由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分泌的液体和睾丸产生并贮存在附睾内的精子两部分组成。正常男性一次射精量为1—6毫升左右,其中含精子2—5亿个。

  作为精子的载体和卫士,精液的首要任务是将含有一定数量的精子安全地输送到女性生殖器内,以获得受孕的机会。精液呈弱碱性,能中和阴道内的酸性物质,有利于精子的活动。精液具有为精子提供活动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生育活动的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将精液称之为来自男性的生命使者。

  但在日常的门诊中,常有不少人对精液的量、浓稠以及颜色等常识问题懵懵懂懂,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恐慌。

  “多与少”的疑虑

  有位大学生写信来说,近一段时期他梦遗频繁,开始一两次时精液量很多,后来精液量越来越少,他担心精液会遗光。一些新婚宴尔的小夫妻,在蜜月阶段性生活比较频繁,开始时射出的精液量较多,可到后来越来越少,于是也产生了类似的顾虑。还有一些男青年在某次手淫排精后发现,精液比以前明显减少,可少到仅有几滴,他们也担心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和生育。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一个男人,从第一次遗精起到生命的终止,体内一直存在着精液,一个人的精液多少是无法计算的。梦遗、手淫和性交次数多,则精液消耗量大,但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与身体其他腺体一样,只要功能正常,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所以精液不会枯竭。有些男青年手淫频繁,连续几天一次甚至一天几次,这样会使精液量显著减少。

  原因很简单,虽然人体产生精子、精液的能力很强,一般泄精后1—2天即可补足,但射精过频,还是会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造成的精液过少,当然不是疾病,也丝毫不必担心,延长排精间隔时间就会不治而愈。不过,如若每次排精量都过少那就是病态了。在男性不育的病例中,精液过少(少于1毫升)引起的不育大约占总病例的2%左右。精液过少的原因可能为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精囊、前列腺疾病或尿道狭窄造成的。这类精液过少容易鉴别,只需禁欲或禁止手淫5—7天后再排一次精液,精液较前增多者没有疾病,否则为病理性精液过少症。

  那么,精液过多好不好呢?与精液过少的情况相似,精液过多,如超过7毫升,也是一种病态,大多为精囊炎症引起。精液过多的实质是精浆分泌或渗出过多,而精子的总数并没有变化。这样很显然会引起精液中精子的密度降低,影响受孕机会。过量分泌的精浆中因炎症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会干扰精子的活动和功能。另外,精液量过多致使性交后过多精液会带出大批精子从阴道流失,减少了受孕机会。因此,精液并非越多越好。

  “稀与稠”的疑虑

  一位男青年告诉医生,他手淫后发现射出的精液稀薄如水。他说以前的精液是黏稠的,现在怎么变得像水一样?他问:是经常手淫造成的吗?会不会造成不育?还有一对夫妇,结婚已三年,婚后一直生活在一起,每周有2-3次正常性生活,双方都未采取避孕措施,可女方至今没有受孕。经过检查,女方生殖器官和月经、排卵功能均正常,男方的精子数量、形态和活动性也都正常,只是射出的精液要在1小时以上才由胶冻状变得稀薄,他们想知道这种胶冻状的精液对受孕有没有影响。

  精液在生殖道内原本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当精液从阴茎口射出后,在精囊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样物质的作用下,会立即变成乳白色或微黄色半透明胶冻状,这就是人们平时所看到的精液性状。此时,精子被“凝固”在精液内,无法自由游动,5—30分钟之后,在前列腺分泌的一种水解酶的参与下,精液液化,由胶冻状自动变为稀薄的水样。

  精子的这种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时呈液态是便于精液射出;随后形成凝胶状有利于精液在阴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并使精子得到充分休息和获能;一旦液化,精子就有足够的能量迅速游动,寻找卵子去“相亲”。如果前列腺或精囊发生炎症等疾患,由于水解酶的分泌缺乏或被破坏,这些患者的精液有可能长时间不液化或液化不完全。射出的精液在半小时甚至1小时后才液化的现象属于病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精液不液化。

  由于精液黏稠度过高,精子无法正常游动,自然会造成不育。所以,精液凝固和液化的形态变化,能保护精子功能和正常的生育能力。故精液液化异常的患者应积极治疗。

  此外,精液教黏度高的不育患者在排卵期性交时,可将开始收缩射出的几股精液射入阴道,随后将阴茎抽出,后半部分精液排在体外,即分步射精,以降低精液的黏度,有利于精子的游动,增加受孕机会。

  “色彩”的疑虑

  在性医学咨询门诊,不少男子告诉医生说自己的精液有时呈乳白色,有时呈淡黄色,还有的说呈红色或淡红色。他们想知道正常的精液究竟应该呈什么颜色,黄色或红色是否病态。

  一般来讲,正常的精液应该呈半透明蛋清样乳白色。久未射精的人的精液可呈淡黄色,且较黏稠。

  男子生殖道有炎症时,精液可呈黄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球。有些男子在某次射精后可能发现精液变成粉红色,或者混有血丝,这常使他们大吃一惊,以为得了绝症。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精囊的炎症引起的,是一种症状轻、预后好的疾病。精囊罹患炎症引起充血、水肿时,很容易出血,当精囊的分泌物和精液通过精囊时,就会与血液混合,产生血精。另外,前列腺炎常累及精囊,也可产生血精。对此,只要暂停房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病情多能得到控制。

  当然,精囊、前列腺肿瘤也会出现血精,但一般来说,癌性血精的特点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与炎症的一过性血精有所不同。另外,结核、血吸虫病或全身血液系统疾患偶尔也可引起血精,这些情况均应治疗相应疾病。

  临床证实,生殖道有出血时,精液呈红色或淡红色,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有的肉眼看上去呈棕红色或酱油色,是因为精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之故。对于这些病理性血精就应及时寻因诊治。

  出现血精也有生理性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射精的时候,精囊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引起精囊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使血管中的红细胞渗透到精液中;二是性生活频率低时,精囊内的分泌液不断增多使压力升高,射精后精囊压力一下子降低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三是过敏性体质的男子的精液中溶解组织纤维原的酶类物质活性增加,使精囊管壁上的毛细血管受损而发生渗血。这类生理性血精,大多数可不治而愈,不必为此忧虑。

  “大起大落”的检验结果

  精液的化验检查是了解男性生育能力的方法之一,但是许多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精液检查牵涉到多个环节,与禁欲时间、采取方法、使用容器、运送方式、检验员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受检者自身的生理波动等多种因素有关。若医生交代不详,或者受检者未按医生要求去做,就可以出现精液指标的“大起大落”现象,影响其诊断和用药。

  要想精液化验准确,首先是要注意正确地收集精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禁欲3-5天;②用医院给予的洁净容器手淫取样,取得全部精液后立即(半小时内)送检,冬天要特别注意保暖;③若初次看病取样,可隔周重复1—2次。如此化验可以较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由于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很多,比如收集方法的错误,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都可以使检查结果异常,所以对检查结果一定要正确地分析。比如说,精子数的正常范围一般定为每毫升6千万至1亿2千万之间,低于或者超过这个范围都可看做异常。然而在临床上有些精子数目每毫升不到6千万的人也能够生儿育女。因此,检查结果的异常,并不能肯定某男子不具备生育能力。

  精液的最新研究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精液中含有十余种前列腺素,这些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的种类和含量被证实与受孕有密切关系。如前列腺素E1就具有促进生育的作用。性交时沉积在阴道宫颈部的精液中,所含的前列腺素经阴道黏膜吸收后,对子宫和输卵管产生效应,使宫颈和宫体松弛,有利于精子的游动,同时精液还是缓解女性经前综合征和痛经的“灵丹妙药”。婚后有正常性生活的妇女,经前综合征便会自然减少乃至完全消失,这可能与精液中所含的前列腺素有关。

  此外,在正常精液中还有一种能与青霉素媲美的天然抗菌物质——精液泡浆素,它能抑制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生长。临床实践证明,那些性生活间隔时间较长或常年没有性生活的妇女患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的较多。因此,可以说当人类在进行正常和谐的性生活时,大自然已经为其造就了一位清洁师。

    39男性热点文章推荐: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制造“好”精子的四个日常习惯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男人餐桌上必吃的8大wei哥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男人做爱前要学会触摸女人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洗澡三动作让男人更健康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四大最伤肾的不良生活方式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老公高潮后必做4件私密事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将小弟弟变成铁炮的锻炼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必看!我“宝贝”变硬窍门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男人房事后吃什么最要命?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令男人抓狂的十大秘密事件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睡前行为透露男人暗藏性格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男人最渴望自己女人露哪里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男人喝什么茶可保肾又护肝

  关于男性精液的有关疑虑 39男性爆表热文排行TOP10

(实习编辑:郑静)

2011-02-22 00:43: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子射里面多久能查出怀孕
精子射里面后,通过不同检测方式可查出怀孕的时间区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最早在受精后7-10天可通过血液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查出怀孕,而使用验孕棒或验孕试纸进行尿液检测,通常在月经推迟7天左右,即受精后2-3周较为准确。检测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个体差异等。若对是否怀孕存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hCG检测及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受精过程完成后,受精卵会逐渐向子宫腔移动,并在受精后6-7天开始着床。着床后,滋养层细胞会开始分泌hCG,该激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血hCG检测灵敏度较高,能较早发现血液中hCG水平的升高,在受精后7-10天,若怀孕,血hCG值就可能超出正常范围,从而检测出怀孕。尿液检测则是通过检测尿液中的hCG来判断是否怀孕,但尿液中hCG浓度相对血液较低,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被验孕棒或验孕试纸检测出来。除检测方法的差异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查出怀孕的时间。不同女性体内hCG分泌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此外,胚胎发育情况也会产生影响,若胚胎发育良好,hCG水平上升正常,能按时被检测到;若胚胎发育异常,hCG水平可能无法正常升高,会导致检测时间延迟或检测结果不准确。若经检测确认怀孕,如果有生育计划,需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若意外怀孕且不打算生育,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方式。药物流产常用药物有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也可以选择人工流产手术如负压吸引术、钳刮术等,手术需由专业医生操作。若怀疑怀孕,不要仅凭症状自行判断,应及时进行科学检测。在备孕或可能受孕期间,谨慎用药,如需用药,应先咨询医生。对于有生育计划的人群,提前做好孕前检查和准备;对于暂无生育计划的人群,做好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精子射入几天可以着床
精子射入女性体内后,通常在受精后6-7天开始着床。了解这一过程的时间节点,对于计划怀孕的夫妻以及关注早期妊娠的女性来说十分关键,有助于及时察觉妊娠迹象并做好相应准备。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后,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其借助自身的运动能力,穿过宫颈黏液,游向输卵管。在输卵管壶腹部,精子与卵子相遇。众多精子中,仅有一个精子能够成功穿透卵子的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会立即开始细胞分裂,一边分裂一边向子宫腔方向移动。最初,受精卵分裂形成2个细胞,随后逐渐分裂为4个、8个、16个细胞,这个阶段称为卵裂期。随着细胞数量不断增加,胚胎逐渐发育成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形似桑椹,被称为桑椹胚。桑椹胚继续发育,细胞间逐渐出现腔隙,形成一个含有液体的囊腔,此时胚胎称为囊胚,囊胚的形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为着床做好了准备。受精后约第4天,囊胚进入子宫腔,并在子宫腔内继续游离1-2天。在这期间,囊胚会不断调整自身位置,寻找合适的着床地点。大约在受精后6-7天,囊胚开始着床。着床时,囊胚的滋养层细胞会与子宫内膜接触并逐渐侵入。滋养层细胞分泌一些酶,溶解子宫内膜表面的上皮细胞,使囊胚能够植入到子宫内膜中。随着囊胚的进一步侵入,子宫内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逐渐将囊胚包裹起来,完成着床过程。一旦着床成功,女性体内会开始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hCG水平,就可以判断是否怀孕。对于计划怀孕的夫妻,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女性在备孕期间要注意补充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若备孕一段时间仍未成功怀孕,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影响受孕和着床的因素,如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常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提高精子质量
想要提高精子质量,可采取生活习惯调整、饮食营养补充、避免不良环境、等方法缓解。这些方法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男性生殖系统,对提升精子质量有着积极影响。1、生活习惯调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高精子质量的基础。规律作息至关重要,每晚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内分泌的稳定,为精子生成提供良好环境。同时,要戒烟限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以及酒精,都会损害精子的生成和发育,降低精子的活力和质量。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对精子的不良影响。2、饮食营养补充:合理的饮食能为精子生成提供充足营养。多摄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牡蛎、核桃等,这些元素参与精子的代谢过程,有助于提高精子活力和质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像瘦肉、鱼类、蛋类等,蛋白质是精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蛋白质供应能保障精子的正常生成和发育。均衡饮食,全面补充营养,对精子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3、避免不良环境:尽量避免接触对精子有害的环境因素。减少高温环境暴露,如长时间泡温泉、蒸桑拿等,高温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降低精子质量。远离化学物质和辐射,如农药、甲醛、X射线等,这些物质会损伤精子DNA,导致精子畸形率增加。了解并远离这些不良环境,能有效保护精子质量。若想要提高精子质量,建议先到医院进行全面的生殖系统检查,了解自身精子质量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精子质量的疾病。如果在备孕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寻求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