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症状 > 正文

什么是脑性瘫痪

39健康网举报/反馈

脑性瘫痪是指大脑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的疾病。

脑性瘫痪是由于胎儿期或婴幼儿时期的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这些损伤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早产、窒息、颅内出血等,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区域,包括运动皮层、基底节和小脑等。脑性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以及姿势不正常。其他可能的症状还包括喂养困难、吞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发作等。

诊断脑性瘫痪通常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以评估大脑结构是否异常;此外,还可以通过神经发育评估、肌电图和血液生化检查来辅助诊断。脑性瘫痪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功能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语言疗法和行为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特定症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抗痉挛药巴氯芬片、苯海索片等。

脑性瘫痪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综合管理。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定期监测孩子的发展进度,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制定最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护理计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