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症状 > 正文

“慢性疲劳”一直被误解

39健康网举报/反馈
陈志伟 综合内科主任医师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名医介绍:主任医师,擅长领域:血液病、老年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亚健康疲劳、自汗、盗汗论文《慢粒灵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超微结构研究》分别于1988年、1990年获何时希奖学金鼓励奖和北京市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鼓励奖。

  慢性疲劳综合征自测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出台的权威的诊断标准:(大家可以 据这个诊断标准来自我检测一下,看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这种慢性疾病,如果多项符合的话,就应该赶紧去医院就诊,不要延误。)

  1. 医学或临床上无法解释的、至少长达 6个月的持续疲劳,这种疲劳不是拼命工作所导致的结果,通过休息也不能减轻,疲惫状态下,与此前相比活动能力会有所下降。

  2. 至少具备下列7项中的4项:记忆力减退;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睡眠质量差;运动或辛劳以后会长达24小时以上都不舒服。

  3. 排除标准:还有几种特殊状态也会造成持续的疲劳,可排除在慢性疲劳之外,比如处于疾病还未完全治愈时期、精神病、抑郁症痴呆、厌食症、暴食症、滥用酒精或其他物品以及极度肥胖

  能感受到疲劳,其实是件好事——佟彤《不疲劳的生活》

  能感受到疲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件好事情,说明你的身体还没有对损伤和消耗麻木。

  这种情况在年轻人、身体一向较好的人身上也容易出现,他们倒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身体有很好的代偿功能,弥补了一方面的虚弱或不足。比如我们的一 血管堵塞了,身体为了自救,会在旁边长出一 新的血管,形成能救命的“侧枝循环”。身体好的人,无论是“侧枝循环”的建立,还是其他弥补能力都很强,所以等他们抱怨累的时候,往往是连这种储备也耗竭的时候。比如猝死的人,很多都是年轻人,去世时才30岁左右。他们死后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之前他(她)并没有觉得心脏不舒服,包括体检时,心电图也是正常的,怎么好端端的就猝死了呢?其实就是因为这些人年轻,心脏的功能好,对一些问题可以代偿,所以感受不明显,如果是老年人,同样的损伤,症状早就表现出来了。

  至于心电图,它只能检查出你心脏的异常电活动,如果做心电图的时候,正巧有病的心肌没有异常放电,那么即便你的心脏早就有问题,心电图也完全可以是正常的,报喜不报忧。有个调查很能说明问题: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被证实有冠心病的病人,可能之前都做过普通的心电图,但会有50%的人被告知“心电图正常”。如果一个从心脏猝死被抢救回来的人仔细回忆的话,都会想起之前非常疲劳,上楼会感到累,气接不上,只是这些都没让他把疲劳和一个要命的病联系起来。因为疲劳的感觉实在太常见了,所以人很容易忽略其背后的隐患,特别是当医学上有了“亚健康”和“疲劳综合征”的概念之后,疲劳更像一个筐,可以把尚未弄清真相的问题全部装进去……

  “慢性疲劳”一直被误解

  事实上,“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仅仅以疲劳为主症的症状。按照它的诊断标准,研究者发现,真正能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为数并不多,因为它要在排除各种引起疲劳的隐患之后才能下结论。而且真要是被诊断出得了这个病,反倒不会像真的疲劳那样马上危及生命了,因为这种人的典型表现就是慵懒,所以也就没了劳累的机会。

  因此,人们顺口说出来的“疲劳综合征”,其实基本上都是误解了这个病,把不能解释的疲劳都装进了这个“筐”里而已。至于“亚健康”,也不过是一个对疾病的等待和过渡状态,是一个“缓刑期”。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如果不加控制,你早晚会和心肌梗死、癌症等重症接轨。所以说,如果你总是感到疲劳,千万别用“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来敷衍自己,一定要搞清疲劳的 本原因,以免疾病到来时措手不及。

  医生忠告,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要有规律地生活,包括学习、工作、饮食、睡眠、运动等。正确进行自我调整,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烦恼,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身心健康。如不适感持续时间长于6个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北京市“疲劳门诊”

  ●北京友谊医院

  据门诊大夫介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是时常感到疲劳,并伴有肌肉疼痛、头痛、低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持续时间一般较长。近年研究表明,患此病症与长期紧张工作、竞争压力大、生活事件影响以及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有关。

  联系电话:010-63796913

  乘车路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疲劳门诊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外宾科,采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疲劳痛苦。对于亚健康慢性疲劳患者如何早诊断、早治疗,从事该项研究多年的陈志伟主任告知广大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要有规律地生活,包括学习、工作、饮食、睡眠、运动等。

  2、正确进行自我调节,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良好的心态。

  3、如疲劳感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休息不能完全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