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痰饮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证型,即痰液湿润、易阻气机,易形成痰。痰饮多由脾虚水湿、阳虚水气、外感风寒等因素导致,可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气喘、恶心呕吐、肢体浮肿等症状。根据痰饮的性质,可分为痰湿、痰热、痰瘀等。
1、痰湿:多因脾虚水湿,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或者感受湿邪,引起体内水湿内停,日久转化为痰湿,阻滞气机,导致出现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痰液多色白,伴胸闷气喘、恶心呕吐、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
2、痰热: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卫,热邪壅肺,肺失清肃,导致肺气上逆,引起咳嗽咳痰、气喘、喉中痰鸣、痰多黄稠等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气粗、胸闷、面红、咽痛、口干等为主要表现;
3、痰瘀:多因肺虚津伤,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日久转化为痰瘀,阻滞气机,导致出现以咳嗽咳痰、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此外,临床中还有一些中成药,也可用于痰饮的治疗,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服用。治疗痰饮建议遵医嘱服用化痰的药物,如二陈丸、橘红化痰丸、参苏宣肺丸、苓桂咳喘宁胶囊等,并配合清热的方法调理。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