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我国9990万慢阻肺患者专家呼吁:及早规范化治疗

  健康正在人们的一呼一吸之间,但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来说,顺畅的呼吸却成了一种奢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与同龄人相比活动时更容易感觉呼吸困难,易出现喘息和胸闷,尤其在感染细菌或病毒后,慢阻肺患者更容易急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5月5日是世界哮喘日,哮喘和慢阻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二者可以合并存在。对此,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雯、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李燕明共同呼吁,慢阻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慢性病,应该及早诊断发现,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三高两低,慢阻肺成我国居民第3位死因

  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达到9990万,近年来其患病率不断增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13.7%,增长了近1倍。

  与高患病率形成对比的是,人们对慢阻肺的低知晓率,李燕明介绍,咳嗽、咳痰、喘、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因为人们对慢阻肺的认知不足,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以烟民为例,很多人都知道吸烟对心脑血管、肺癌有负面影响,但却不知道吸烟实际上也是慢阻肺的高危因素;很多烟民上了年纪,如果上楼有点气短,通常认为与年龄相关,实际上也可能是慢阻肺导致的。

  王雯表示,慢阻肺是慢性的进展过程,公众无法通过症状早期去做甄别,甚至很多非专业的医务人员都不清楚,慢阻肺的科普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由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慢阻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王雯介绍,我国慢阻肺患者常因急性加重而住院,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增多,痰量增多,痰液颜色由白变黄,以及气短加重,这意味着疾病在进展。

  慢阻肺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肺功能下降迅速,慢阻肺最重要的危害是肺功能进展性下降,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这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死亡率增高。

  药物治疗是慢阻肺治疗基础 患者应早发现、早干预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的慢阻肺和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样,属于慢性病,通过规范的治疗,患者也可以正常生活。

  慢性病的治疗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前者主要是减轻患者急性期症状,后者则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打开气道是慢阻肺的重要治疗原则,李燕明介绍,支气管扩张药物是治疗慢阻肺的基石。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慢阻肺需要长期治疗,慢阻肺家庭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据估计,北京的慢阻肺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占当地居民平均年收入的33-118%不等。

  另有数据显示,慢阻肺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每人每年最低需490元,最高可达24000元;护工、交通等非直接医疗的花费在治疗总费用为4670元至12240元时,每人每年也需136元至5324元。

  幸运的是,目前市场上市的三个双支扩剂,其中两个进了医保,如乌美溴铵/维兰特罗价格在200多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王雯表示,以前是700多元一支,患者都舍不得用,有的时候隔一天用一次,低价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维持治疗。

  “很多慢阻肺患者早期没有被发现,确诊后直接需要用双支气管扩张药。”李燕明表示,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急性加重次数等来给药,如果是轻度,用一个支气管扩张药物即可,未来希望更多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用药负担。

  李燕明还强调,慢阻肺药物没有耐受或成瘾的问题,患者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就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样坚持用药。

  防治慢阻肺 5件事要做好

  李燕明表示,“慢阻肺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全疾病周期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规范治疗。“除了规范的用药,慢阻肺患者日常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

  第一,慢阻肺患者日常应均衡饮食,保证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汽水、啤酒等易产气的食品,防止腹胀影响呼吸。

  第二,冬春寒冷季节易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要通过锻炼身体、接种疫苗等方法来预防感染,避免急性加重。

  第三,不要吸烟,也不要接触二手烟。

  第四,雾霾天气、疫情期间要戴好口罩,做好预防。

  第五,慢阻肺是慢性病,可防可治,患者要有足够的信心,保持一个好心情。

2020-05-09 17:41:11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晖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成人出水痘的症状
成人出水痘的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咽痛咳嗽、头痛乏力等,这些症状往往相互关联,影响患者整体状态。1、发热:发热是成人出水痘早期突出症状。体温常迅速升高,可达38℃甚至更高,部分患者能飙升至40℃。发热通常在皮疹出现前1-2天开始,持续约3-5天,期间常伴有畏寒,身体明显感觉寒冷不适,影响日常活动,降低身体舒适度。2、皮肤瘙痒:随着水痘皮疹出现,皮肤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瘙痒感。皮疹初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丘疹、水疱,此过程中瘙痒愈发强烈。强烈的瘙痒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与睡眠,患者常因忍不住搔抓,面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风险,可能导致皮肤留疤等不良后果。3、咽痛咳嗽:成人出水痘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咽痛较为常见,吞咽时疼痛加剧,使患者进食、饮水明显不适,影响正常饮食摄入。咳嗽也较为频繁,多为干咳,少数伴有少量痰液,频繁咳嗽不仅加重身体不适,还可能牵扯胸部肌肉,引发胸痛等连带症状。4、头痛乏力:患病期间,头痛症状较为普遍。头痛程度因人而异,从隐隐作痛到剧烈疼痛都有,严重时影响患者精神状态、注意力及日常活动。同时,身体会感到明显乏力,活动耐力大幅下降,即使进行简单日常活动也容易疲惫不堪。成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居家隔离,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若症状严重,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头痛剧烈等,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促进病情尽快康复。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父母的痣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的痣有可能遗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孩子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对预防痣的异常变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痣的形成与基因存在关联。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如果父母携带与痣相关的特定基因,那么孩子遗传到这些基因的可能性较高。例如,先天性巨痣就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当孩子继承了这些异常基因后,身体在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和增殖就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痣的形成。从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环境因素虽不能直接导致痣的遗传,但与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着痣的出现。紫外线照射是促使痣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若父母长期处于阳光照射强烈的环境中且未做好防护,其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因紫外线刺激而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形成痣。而孩子若遗传了对紫外线敏感的基因,再加上类似的紫外线暴露环境,就更易出现痣。对于关注此问题的父母,建议在平时做好孩子的防晒工作,尽量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因环境因素诱发痣形成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观察孩子皮肤痣的变化,一旦发现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出现异常改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通常会遗传给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因素主要与基因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高度近视相关,如MYP1、MYP2等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眼球发育、眼轴长度调节以及眼部结构的形成。当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时,其携带的这些致病基因更有可能同时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从遗传层面就具备了患高度近视的易感性。而且,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病中所占比重较大,相比普通近视,高度近视受遗传影响更为显著。高度近视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孩子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致病基因才会发病。若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且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孩子几乎肯定会遗传到高度近视相关基因。而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父母一方携带显性致病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遗传到高度近视。X-连锁隐性遗传则主要影响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母亲是携带者,儿子有50%的几率患病。这些复杂的遗传模式,使得父母高度近视时,孩子遗传到高度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家庭,孩子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部检查,建立视力档案,定期监测视力变化。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为眼睛发育提供充足营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是父母问题吗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问题。虽然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但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父母的染色体状态是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本身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例如染色体平衡易位、罗伯逊易位等,在生育过程中,就有可能将异常的染色体传递给胎儿,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平衡易位为例,父母的染色体在发生断裂和重接后,遗传物质总量虽然没有丢失,但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胎儿在遗传父母染色体时,可能出现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进而引发染色体异常,最终导致流产。除了父母遗传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可致使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在受精卵形成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新的染色体突变。例如,受到外界环境中的致畸因素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孕妇在孕期接触大量电离辐射,可能损伤胚胎细胞的DNA,导致染色体断裂、重排等异常情况。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干扰胚胎细胞的正常分裂过程,引发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若发生流产且发现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应前往正规医院的遗传咨询门诊就诊,进行染色体检查,排查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远离辐射源、避免滥用药物、减少化学物质暴露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