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5年生存率不足30%,这个病比癌症还凶猛!

  间质性肺病(ILD)是指许多急、慢性肺间实质病变导致肺泡壁、肺泡腔不同程度的炎性和纤维素性渗出,进而发展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一组疾病。其病理改变可严重影响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气体交换,病程终末期出现呼吸衰竭。

  由于自然病程差异大、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预后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ILD分类依然面临着困境,对临床决策的制定和科研工作都造成了很大困扰。

  12月8日,第二届间质性肺疾病(ILD)创新引领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钟南山院士做了“ILD新纪元”演讲,详细地介绍了ILD的分类以及最让临床医生感到棘手诊断标准问题。

  

5年生存率不足30%,这个病比癌症还凶猛!

  1 ILD的成长史和庞大家族谱

  ILD病因复杂,不仅可引起肺泡壁结构的破坏,而且可导致细小气道管壁和管腔的病理改变,累及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等。

  我们先来看看ILD的成长史:

  1935年,Hamman首次描述“弥漫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969年,Liebow等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按病理进行分类:UIP、DIP、BIP、LIP及GIP;

  1985年,间质性肺病(ILD)被证实定义;

  1993年,HRCT以及VATS肺活检开始用于ILD/IPF的诊断;

  1998年,Kalzenstein等按病理把IPF重新分为:UIP、DIP、AIP和NISP;

  2000年,ATS/ERS首次发布IPF诊治国际共识;

  2002年,ATS/ERS将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等同于ILD,同时更新IIPPs分类;

  2011年,ATS/ERS/JRS/ALAT的IPF诊治指南明确了IPF的诊断流程;

  2018年,ATS/ERS/JRS/ALAT的IPF诊断指南更新了IPF诊断流程及方法。

  ILD的病因学分类虽然尚未完全确立,但这并不妨碍其庞大的家族谱产生。自从1935年Hamman首次描述弥漫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来,目前已发现有200种以上与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相关的病因。

  总体而言,ILD可分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自身免疫性(ILDs)、过敏性肺炎(HP)、结节病以及其他ILDs。

  而在所有家族成员中:

  头号危险分子是隶属于IIPs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5年生存率低于30%,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二号危险人物与IPF一字之差,是进行性肺纤维化(PF)。

  两者都会造成患者肺功能持续不可逆的下降,研究显示急性加重发生后中位生存期仅有3~4个月。

  2 难画肖像的头号危险分子IPF

  在呼吸科,IPF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起病隐匿且病因不明,吸烟、环境暴露、胃食管反流、遗传因素等都被认为是患上IPF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以隐匿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伴有干咳、杵状指、皮肤发青等症状。

  有些患者感觉到上楼梯越来越困难,会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运动后缺氧,而实际上可能是患上了IPF。由于公众对IPF认知度不高,这进一步加重了诊断治疗难度,IPF这种肺疾病5年生存率不足30%,甚至比乳腺癌、结肠癌等大多数癌症的生存率都低。

  为此,如何给IPF画一个精准的通缉肖像确诊病情是一个关键问题。

  钟南山院士指出,尽管2018年ATS/ERS/JRS/ALAT的IPF诊断指南强调了IPF影像学和组织学上的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特征,但实际上UIP本身并无特异性,许多ILD都有UIP表现,包括各种CLD-ILD、纤维性或者慢性过敏性肺炎、职业相关的ILD(例如石棉肺)、结节病、药物引起的ILD等,且UIP可以和肺气肿以及其他IIPs共存。

  目前临床上还缺乏具体方法以区分UIP是特发性的IPF,还是其他类型的ILD表现。2018年,IPF指南强调IPF的诊断需要排除已知原因和其他引起UIP改变的临床情形,但未提出如何排除这些情形的正确方法,也没有生物学或者分子标记物用以区别。

  3 风湿免疫科惊现IPF作案现场

  钟南山院士举了一个61岁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例子。其首诊时发现在左肺叶处存在病灶,出现蜂窝煤症状,且病变分布不均一,肺活检表现为UIP。

  该病例表现出UIP特点:

  病变轻重不一:灶呈斑片状分布,病变重部分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蜂窝肺的改变;

  分布不一致:轻的部分有肺泡结构,轻度间质纤维化

  新老病变交替:新生纤维母细胞灶——由增生活跃的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基质呈黏液样;老病灶——胶原纤维沉积的瘢痕灶。

  但又有不同于UIP的特点:

  新生纤维母细胞灶少;

  间质显著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

  胸膜增厚、纤维化。

  临床团队采取了针对ILD常用的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手段却没有效果,反而用治疗IPF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非尼酮有了效果。可见,IPF不是呼吸科专属,风湿科也会呈现IPF。

  也正因此,美国专家Ganesh Raghu近日在《柳叶刀呼吸医学》发布了一篇评述文章,建议将目前IPF更新为多种病因所致的不可逆肺纤维化。

  3 二号危险人物PF:多科室作案

  PF-ILD是一类涵盖一系列不同疾病诊断而临床表型相同的间质病,包括过敏性肺炎、结节病、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可导致肺功能不可逆转的减退,并与高死亡率相关。据悉,平均有18%-32%的ILD患者会发展为进行性肺纤维化表型PF-ILD。

  PF-ILD的症状可在多种非呼吸科见到,比如:

  RA-ILD进展期患者中,纤维化程度最重;

  在慢性结节病患者中也有10%-30%存在不可逆性肺纤维化高风险;

  在进展期慢性过敏性肺炎(cHP)的肺纤维化特点也与UIP相似。

  事实上,PF-ILD患者的病程及预后与IPF患者相似,都会出现: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与高死亡率相关,以肺功能下降及呼吸道症状恶化为特征。

  IPF患者的肺功能(FVC)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远超过非IPF人群。

  钟南山院士指出:“IPF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它会造成患者肺功能持续不可逆的下降,而且速度很快。尽管目前还没有早诊的特异性指标,但开胸肺活检、冷冻肺活检是早期诊断UIP或PF-ILD的较佳手段。”

  据《医学界》了解,目前钟南山院士的团队正在大力开展支气管冷冻活检技术,并从IPF、PF患者反推确诊症状特点。如果攻克这一难题,那么中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我们也期待研究团队早日有所发现,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2020-01-02 00:00:02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吸烟对脱发有影响吗
吸烟对脱发有影响,其可能会加重脱发症状。这主要与头皮血液循环、人体的激素平衡等有关。香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使血管收缩,尤其是微小血管。而头皮上的毛囊依赖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周期。当吸烟导致头皮血管收缩时,毛囊的血液灌注量会减少,营养物质输送受阻,毛囊就无法得到足够滋养,毛发的生长便会受到抑制。长期处于这种缺血缺氧状态下,原本处于生长期的毛发可能提前进入休止期,导致脱发数量增加。所以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头皮血液循环会明显低于不吸烟者,其脱发风险也会相应提高。此外,吸烟还会干扰人体的激素平衡,这与脱发密切相关。雄激素在脱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二氢睾酮(DHT)。DHT会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毛发变细变软,最终脱落。吸烟可能会影响雄激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体内DHT水平相对升高。同时,吸烟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可能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其他与毛发健康相关的激素分泌异常。例如,长期吸烟可能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增加,而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引发脱发。若有脱发困扰且在吸烟的患者,首先应积极戒烟,可借助戒烟辅助工具,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逐步减少烟量。日常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为宜。同时,避免频繁烫染头发,减少对头发的物理化学损伤。若脱发严重,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米诺地尔等药物,必要时遵医嘱口服非那雄胺(仅适用于男性),促进头发生长。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胸膜炎需要戒烟吗
胸膜炎需要戒烟。吸烟对于胸膜炎患者而言,会对病情的发展和身体恢复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戒烟是胸膜炎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吸烟时吸入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这些物质会直接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对于胸膜炎患者,其胸膜及肺部本身就处于炎症状态,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已经减弱。吸烟进一步破坏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使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从而加重肺部感染,进而加剧胸膜炎的炎症反应。长期吸烟还会导致肺部通气功能下降,使患者呼吸更为困难。另一方面,吸烟会干扰药物治疗的效果。烟草中的成分会与治疗胸膜炎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一方面,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使药物无法充分发挥其抗炎、抗菌等作用,从而延长治疗周期。另一方面,药物与烟草成分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加重患者身体的负担。而且,吸烟会阻碍身体的正常修复机制。胸膜炎的治疗过程中,身体需要通过自身的修复能力来恢复受损的胸膜组织。但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抑制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延缓胸膜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愈合。对于胸膜炎患者,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科学的戒烟计划。同时,尽量避免处于吸烟环境中,减少二手烟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胸膜炎的治疗与康复。胸膜炎的治疗1、物理治疗:如果胸膜炎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症状,可以通过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用毛巾包裹冰袋等方式进行降温。2、合理用药:可以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V钾片、甲硝唑片、替硝唑胶囊等,抑制病原体生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能够减轻胸腔粘连的药物,如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注射用尿激酶、注射用硫酸链霉素等。3、手术治疗:如果胸膜炎反复导致胸腔中出现积液,其他治疗手段效果较小时,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手术治疗如胸膜腔穿刺术。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吸二手烟的人比吸烟本人危害更大吗
吸二手烟是否比吸烟本人危害更大需从暴露程度及危害机制分析。二手烟是指非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燃烧烟草产生的烟雾,其成分与一手烟相似,但浓度较低。然而,二手烟暴露可能对非吸烟者,尤其是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产生显著健康危害。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甲醛及苯等致癌物。这些物质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非吸烟者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可能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此外,二手烟对儿童及孕妇的危害尤为显著,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及儿童肺功能。吸烟者直接吸入一手烟,暴露于更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其健康风险显著高于二手烟暴露。吸烟者患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高于非吸烟者。此外,吸烟者还可能面临口腔癌、食管癌及膀胱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因此,从暴露浓度及健康风险来看,吸烟本人的危害通常大于二手烟暴露。然而,二手烟暴露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及广泛性。非吸烟者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尤其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儿童及孕妇因生理特点,对二手烟更为敏感,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二手烟暴露的危害性虽低于吸烟本人,但其广泛性及被动性使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暴露。吸烟者应尽量戒烟,减少对自身及他人的危害。非吸烟者应避免接触二手烟环境,尤其在密闭空间内。公共场所应严格执行禁烟政策,保护非吸烟者健康。对于儿童及孕妇,应特别关注二手烟暴露问题,确保其生活及工作环境无烟。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常年吸烟后突然戒烟对身体有害吗
常年吸烟后突然戒烟对身体无害,反而有很多益处。吸烟是导致多种严重健康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吸烟会使身体对这些物质产生依赖,突然戒烟可能会出现戒断综合征,但这并非对身体有害,而是身体逐渐摆脱烟草毒素的过程。长期吸烟使身体各个器官遭受损害,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不断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同时,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戒烟后,身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虽然短期内可能因戒断综合征出现烦躁、焦虑、失眠、头痛、咳嗽加重等症状,这是身体在调整适应无烟草状态,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身体各器官功能开始逐渐改善。如果戒烟过程中戒断症状较为严重,可寻求医疗帮助。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片,能够阻断尼古丁与受体结合,减轻对尼古丁的渴望和戒断症状;盐酸安非他酮也可用于辅助戒烟,通过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来降低对烟草的依赖。此外,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可帮助吸烟者认识吸烟危害,应对戒烟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制定个性化戒烟计划,提高戒烟成功率。同时,身边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也至关重要,营造良好的戒烟环境能助力吸烟者坚持戒烟。建议有戒烟意愿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戒烟计划,可逐渐减少每日吸烟量,关键是要有坚定的决心。在戒烟过程中,若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症状,及时咨询医生获取专业建议。日常可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运动、绘画等,转移对吸烟的注意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