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慢阻肺日:我国慢阻肺患者近亿,5类人应查肺功能

蔡绍曦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级甲等

  每年11月份第3个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齐心协力,终结慢阻肺”。据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俗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一种常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据201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为9990万,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则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年龄越高,慢阻肺患病率越高,且男性患者数为女性的2.2倍,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沉默的杀手”。

  如何让沉默的杀手不再沉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科学主任蔡绍曦教授指出,全社会应共同应对,提高对疾病认知、提高肺功能检查的筛查率,最终实现慢阻肺早诊早治。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科学主任蔡绍曦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海金

  拍胸片、CT未见异常则无碍?

  肺功能检查才是“金标准”

  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蔡绍曦主任指出,慢阻肺致残及致死率高,随着疾病进展,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给社会、政府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如果对高危险人群,尤其是长年抽烟者进行戒烟干预,重视肺功能早期筛查,做到早诊早治早阻断;重视确诊的慢阻肺疾病的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复诊,注重日常管理,减少和避免慢阻肺急性加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减少或避免因慢阻肺致残或致死,并达到慢阻肺“长期缓解”,以“终结”慢阻肺带来的恶果。

  “实际上,临床上可以遇到很多的患者,拍胸片、CT均没有问题,但最后诊断为慢阻肺时,很多患者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甚至呼吸衰竭。”蔡绍曦介绍,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胸闷及气短。如出现这些症状呈现慢性反复的过程,病人首先想到的是拍片检查,当拍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一般认为无大碍,而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及对呼吸困难的感知能力下降是慢阻肺不易识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赵海金主任医师也指出,慢阻肺属于功能性疾病,像是一把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早期往往不容易被识别,有些患者肺活量可能已经明显下降,但拍胸片等检查看不出肺有什么异样。

  赵海金强调,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早期诊断所必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如有下列慢阻肺危险因素,应进行肺功能检查:

  1、  长期吸烟者(包括目前吸烟和曾吸烟史≧10包年);

  2、  长期接触(或暴露)职业粉尘者;

  3、  长期暴露于生物燃料、烟雾者;

  4、  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者;

  5、  年龄≧40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慢阻肺流行率13.7%,60岁以上为27%)。

   慢阻肺患者要预防病情急性加重

  出院后须长期管理及康复训练

  对于,已经患慢阻肺的人而言,赵海金提醒,慢阻肺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病死率和病残率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有效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呢?

  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海金指出,首先要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发作的高危人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每年≥ 2 次急性加重或≥ 1次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是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对象。他表示,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加重很容易漏诊,研究证实有约50%的急性加重并未被报告。因此对于高危慢阻肺,如有气促、喘息、胸闷加重、咳嗽加剧、发热、痰量增加、痰液颜色或黏度改变等症状在短时间内加重,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慢阻肺大发作带来的不良后果。

  除此之外,赵海金提醒,还应重视引起慢阻肺加重的诱发因素。“临床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和烟雾刺激,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怎么样预防呼吸道感染呢?赵海金指出,首先慢阻肺病人平常需加强有氧锻炼,加强营养,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增强体质。其次每年秋冬季节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通过疫苗的接种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从而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慢阻肺患者尽量远离污染空气区,尤其是工业或交通污染严重地区。再次,慢阻肺患者必须戒烟且远离二手烟。他表示,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已经很危重,仍然难以割舍香烟,这类患者出加强健康引导外,可以通过戒烟药物来帮助。

  同时,赵海金强调,慢阻肺患者需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和评估。他指出,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现有治疗药物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病人肺活量,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尤其对于具有反复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临床医生及病人更应当引起足够地重视,必须加强出院的长期管理及康复训练。(通讯员:李晓姗)

2019-11-20 08:13:30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