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简单、最轻松的事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呼吸。
然而,这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来说并非一件易事,末期慢阻肺患者即使静静坐着,也都会喘不过气来。
慢阻肺,这个名词远不如糖尿病、高血压为人所知,但其患者群和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这两者。
目前,慢阻肺已成为单病种致死率排名第三的疾病。全世界约有3.83亿人口因慢阻肺不能“自由呼吸”,其中,我国患者近乎1亿。
专家们呼吁:慢阻肺造成的肺损伤不可逆,长期吸烟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肺功能。规范治疗与精细管理可有效提升慢阻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从8.2%到13.7%
我国约一亿人患慢阻肺
慢阻肺已成为和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的主要慢性疾病。我国慢阻肺患者高达9900万,将近一亿。希2016年中国因慢阻肺死亡人数达87.63万
“2005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2017年研究显示,这一数据已上升到了13.7%.”
宁夏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张锦认为,这与空气污染、吸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有关。“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慢阻肺患者都在增加”。
发病率飞涨,而慢阻肺的知晓率、普查率、就诊率等都极低。“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指出:仅约10%的受访者知道慢阻肺这一疾病;不足10%的受访者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不足3%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近90%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
“我临床接诊的首诊病人,病情往往都已经发展到中重度,失去了早期干预的机会。”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三部副主任杨汀教授痛心地表示。
慢阻肺早期无明显症状
这些人群应筛查肺功能
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是慢阻肺的典型症状,然而,慢阻肺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如若不进行筛查,大部分的慢阻肺病人并不能在早期被发现。
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伤害。
张锦表示,一旦患上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将迅速下降,大多患者就诊时肺功能已减退30%-50%。
“对于早期慢阻肺患者,单一支气管舒张剂加上功能锻炼、戒烟等,就可以控制疾病进一步的恶化。”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许旺说,“而到了中重度再干预,不仅病人生活质量差,医疗成本也会增加很多,药物选择更复杂,除了支气管扩张剂以外,还有一些患者会需要吸入糖皮质激素等。”
杨汀表示,只有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出,才能够早期干预和治疗,减缓疾病进展,减缓肺功能快速下降。
她呼吁: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即40岁以上的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职业粉尘暴露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都应该定期做肺功能筛查。
张锦特别提醒:吸烟量多、吸烟年数长的40岁以上人群要尤为注意。据统计,慢阻肺患者中有70%-80%的人有吸烟史。
80%患者未规范治疗
精细化管理让病人多受益
通过筛查,发现慢阻肺该怎么办?
许旺对患者及家属们说,慢阻肺导致的肺功能减退是不可逆的。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精细化的全程管理是减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病,这就意味着治疗过程是长期的。然而,很多患者往往仅在症状明显或加重时积极就医,等到缓解就会自行减药或停药。
有研究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超过80%没有得到规范诊疗;另有数据显示,60%的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后即终止了治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极差。
定期复诊、评估也是慢阻肺患者的“必修课”,医生往往要求大家每3-6个月监测一次肺功能,以便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进行个体化差异的管理。
但临床上,不复诊、失访的患者不在少数。许旺就常常遇到,“病情控制了就不再来了,过两三年后再见,已成为危重病人”。
许旺表示,这与患者对疾病发展恶化程度或者预期对比危害认识不清有关,也有就医难等原因。挂号、就诊、检查等一个流程下来,既花钱又花时间。而传统的随访方式如打电话等失访率非常高,患者与医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医生也并不能有效掌握患者的相关数据。
如何提升患者依从性,让长期规范化管理具备可持续性?银川市卫健委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优先公司(简称GSK中国)共同探索了一条新路——慢阻肺数字化生态管理系统。通过双方的创新合作与居民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首创性地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智能分级诊疗”的慢阻肺全程管理创新模式。
许旺介绍,通过可穿戴设备,医生将及时掌握患者的肺功能、用药、设备支持等数据。如数据有异常,人工智能系统将会发出警报,数字化中心的管理医生则对此进行初步评估,如有需要,将由在基层的家庭医生上门进行进一步评估,继而指导用药或转诊。乡镇卫生院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直接连线到云端三甲医院专家,通过这种金字塔结构,真正做到分级诊疗。
“患者不用跑腿,通过‘互联网+’,居家即能享受到全程的优质的慢病管理服务。患者既享受了便利,还能有效提升预后”,许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