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解析难治性肺结核

  一、定义:

  难治性肺结核是指抗结核治疗二年以上痰菌仍持续或反复阳性者。

  二、病因:

  (一)肺结核抗治疗后,耐药问题严重,至少对S、H、R、E、Z、P等主要抗结核药三种或三种以上耐药或全部耐药。

  (二)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导致不规律用药而造成难治。

  (三)并存病(精神病、糖尿病、矽肺、肝病、妊娠生育哺乳、癫痫消化性溃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等)和合并症(咯血气胸、呼衰和心衰)的存在,使肺结核病人疗效不佳,造成慢性排菌而形成难治。

  (四)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治疗期间未管理,发展形成难治。

  (五)有些肺结核病人,初发时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致使发现延迟,在确诊时病变已较严重(病变范围广泛及有空洞),抗结核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成为难治。

  (六)个别病人年龄较大(>60岁),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功能减退,尤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致使抗结核治疗难以凑效,造成难治。

  (七)个别患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的病人,合并肺结核易造成难治性;此类病人又称“无反应性结核”。

  三、症状、体征:

  (一)症状:

  1、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午后低热,当肺部病灶扩散时可出现高热、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盗汗、女病人可有月经不调闭经;无反应性结核发热等毒性症状可不明显。

  2、呼吸道症状: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或为干咳、痰血或咯血、气急胸闷、胸痛等。

  (二)体征:

  体温38以下,也可高达39-40,气管移位,胸廊塌陷,肋间隙变窄,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干湿性罗音,也可无明显病理性体征。

  四、检查

  (一)细菌学检查:痰涂片及药敏试验,菌型鉴定,必要时查L型菌及PCR检查。

  (二)X线检查:胸部正侧位片,必要时作体层或胸部CT,便于局部治疗。

  (三)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沉、肝功、血糖及尿糖,必要时查糖耐量试验。乙肝标志物(HBVm)、肾功能、肺功能、心电图等。

  (四)治疗过程的检查:每月复查痰涂片3次、肝功能1次,必要时查血,尿常规、血沉等。

  (五)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以指导用药。

  (六)PPD试验及必要的免疫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五、诊断

  1、抗结核治疗二年以上,痰菌仍持续或反复阳性者。

  2、耐药问题严重,至少对S.H、R、Z、E、P等主要抗结核药三种或三种以上耐药或全部耐药者。

  (二)分型、分期(见肺结核分型、分期之有关章节)。

  六、鉴别诊断

  难治性肺结核主要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鉴别。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体息,提高人体抵抗能力。

  (二)对症治疗:止咳祛痰、咯血时应用止血药物、发热时应用退热药物,必要时吸氧、吸痰等,均见有关章节。

  (三)抗结核治疗:

  1、药物治疗:

  (1)首先根据用药史,选择未用或少用的主要抗结核药物,或新的抗结核药物,或新的抗结核药物2-3种联合治疗。

  (2)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仍属敏感的主要或备用抗结核药合并治疗,新选敏感药物不少于2种。

  (3)其疗程强化期宜延长至3个月,3个月末菌仍阳性者延长至4个月,总疗程8-12个月或更长为宜。

  (4)改变给药途径:

  ①、静脉给药:H、P、K、DK、OFX均可静滴。

  ②、局部给药:经鼻导管、纤支镜、雾化吸入或经胸壁向空洞壁内注射抗结核药物。

  ③、增加药物剂量:如在监测肝功条件下,在血药浓度测定指引下,将H改为400-600mg/d,P改为12-18g/d,R改为600mg/d。

  ④、合并应用免疫增强与中草药制剂:白介结核特异性转移因子、优福宁、结核灵、回生灵、猫爪草等。

  ⑤正确处理肺结核的并存病(糖尿病、矽肺、肝病、精神病、肾上腺皮质功能民常、消化性溃疡及妊娠等)。

  ⑥并发症的处理:咯血、气胸、呼衰、心衰及合并感染等(均见有关章节)。

  ⑦患者管理:强化期住院或监化,继续期全程管理或随访管理。

  二、外科手想方术治疗

  耐药达三药以上,病变局限一叶或一侧肺功能尚可,MBC>预计值70%,应及早争取手术切除。

(实习编辑:付付)

2008-09-25 07:03: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先天性心脏病会遗传给胎儿吗
先天性心脏病有可能遗传给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微小突变或变异相互作用,增加了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例如,NKX2-5、GATA4等,若发生突变,会干扰心脏正常发育过程,导致心脏结构异常。而且,染色体异常也是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遗传因素。像唐氏综合征,因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约50%的患儿会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此外,单基因遗传病也可能导致先天性心脏病,不过相对较为少见,这类疾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遵循特定的遗传规律,如马方综合征,可遗传给后代并伴有心血管系统病变,其中主动脉瘤是常见表现之一。若家族中已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胎儿遗传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父母一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发病概率约为2%-10%;若父母双方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患病风险可高达20%-30%。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遗传风险也存在差异,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遗传风险相对较高。同时,遗传风险还受环境因素影响,孕期母亲接触致畸物质,如药物(如沙利度胺)、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辐射等,会进一步提高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即便遗传因素未改变,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疾病发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夫妻,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要严格遵医嘱产检,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筛查胎儿心脏发育情况。若确诊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孕期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场所,预防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早期,胎儿心脏发育关键时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若不慎感染,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勿自行服药。合理用药:孕期用药需谨慎,任何药物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若因身体疾病需要用药,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怀孕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安全药物。避免使用已知的致畸药物,如抗癫痫药、某些抗生素等,降低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风险。远离有害物质:避免接触辐射源,如X射线、CT等。同时,减少接触化学毒物,如甲醛、苯等,这些物质常见于装修材料、有机溶剂中。若工作环境存在此类物质,应及时调整岗位或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有害物质影响胎儿心脏发育。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能治好吗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部分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干预实现临床治愈,而一些复杂严重的病例治疗难度较大,难以完全治愈。部分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治好,比如房间隔缺损,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患儿合适的年龄阶段,医生可通过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这种手术借助心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阻断异常分流,修复心脏结构。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操作精准度高,对患儿身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经过治疗,患儿心脏功能基本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此外,动脉导管未闭同样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如遵医嘱使用吲哚美辛,可促进动脉导管闭合,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但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难以彻底治愈。这类心脏病往往涉及多个心脏结构的异常,如法洛四联症,不仅存在室间隔缺损,还伴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多种畸形相互影响,使得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极为复杂。即便通过外科手术对心脏结构进行重建,由于心脏长期处于异常的血流状态,心肌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心脏功能很难恢复到完全正常的水平。此外,像单心室这类更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仅有一个具有功能的心室,无法通过常规手术恢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只能通过分期手术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难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如果产检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及家属不要过度焦虑,应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咨询儿科心血管专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孕期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心脏发育情况。胎儿出生后,根据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室间隔缺损是心脏病吗
胎儿室间隔缺损通常属于心脏病的一种。正常室间隔分隔左右心室,缺损时左室富氧血流入右室,增加右室负担,可致肺动脉高压等。其严重程度和表现与缺损大小、位置有关,小缺损可能无症状,大缺损会致心悸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孕妇及家属应积极面对,与医生沟通,做好准备。室间隔是心脏中分隔左右心室的重要结构,正常情况下,它能够有效阻止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液直接交流,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然而,当室间隔出现缺损时,左心室富含氧气的血液会通过缺损处流入右心室,这不仅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肺部血液过多,引发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胎儿的心脏功能和全身健康。此外,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小型缺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缺损可能会逐渐增大,症状也会逐渐显现。大型缺损则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心悸、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迟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胎儿室间隔缺损无疑是一种心脏病。针对胎儿室间隔缺损,建议孕妇及家属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专业医生密切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孕妇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状态,为胎儿的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对于需要产后手术的患儿,家属应提前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和风险,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怎么治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产前诊断与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四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手段改善胎儿的心脏功能,提高出生后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心脏或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心脏疾病。这种疾病在出生时即可存在,对患儿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1、产前诊断与监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技术,在胎儿期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这有助于了解胎儿心脏的具体异常情况和严重程度,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定期监测胎儿心脏发育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胎儿在宫内的安全。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提前终止妊娠或进行宫内干预,以减轻对母体和胎儿的双重风险。2、药物治疗:针对胎儿心脏功能异常,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例如,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药物,可以减轻胎儿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使用强心药物如地高辛等,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功能。然而,药物治疗需在严格监测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3、手术治疗:对于复杂或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心脏修补术、血管重建术等,旨在纠正心脏结构的异常,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手术时机和方案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制定。手术后,患儿需接受密切的监护和护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介入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采用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特殊的装置输送到心脏病变部位进行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然而,介入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建议家长应严格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率,为患儿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机会。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随访和复查,确保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