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教您如何应对宝宝感冒

  问:医生说我的宝宝是病毒性感冒,体温要过几天才能正常。请问体温多高时要去看医生?

  答:宝宝体温的高低不是就诊的依据,因为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体温较高,但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好,能吃些饮食,就不必太担心;吃了退热药后热能退,精神好,基本和平时差不多,爱动、爱笑,没有呕吐、哭闹,就可在家继续观察。如果宝宝精神萎靡不振、烦躁或出现呕吐、气喘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应立即去医院。

  问:宝宝感冒发烧已经2天了,吃了退热药后体温就退,可是药性一过又高烧,不知何时能好?

  答:宝宝感冒发烧,体温可高达39~40℃,90%以上为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有自限性,也就是说感冒到了一定的时间会自愈,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所以病毒性感冒退热要有一个过程,大多2~3天,一般1周左右痊愈;如为细菌感染,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后,热程可缩短。如果宝宝高烧超过3天仍不退,必须看医生。

  问:宝宝有点感冒发烧,由于气温较高,我想开空调以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但不知道开空调是否会加重孩子感冒?

  答:如果孩子体温高、气温也很高时可以开空调,只是不要开得太低,温度应控制在28℃以上;不要让空调的风直接吹在宝宝身上;孩子睡着了可以把温度再调高一点或关上。开空调时要注意孩子肚子和脚的保暖,适时开窗透气,保证空气新鲜。

  问:宝宝服退烧药后出汗较多,能不能洗澡?

  答:用温水洗澡可以暂时降低孩子的体表温度,对退烧有利,孩子也会舒服些;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但洗澡时要保证室温不能过高或过低,洗澡水的温度应该比孩子的体温低一点(一般低于体温2℃),冲2~3分钟就可以了。洗完后及时用大毛巾给宝宝擦干,穿好衣服,避免风吹,这样是不会着凉的。

  问:宝宝发烧是物理降温好还是药物降温好?

  答:对于宝宝发烧,世界卫生组织目前主张首选药物降温,因为只有应用退热药来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才是符合热调节生理机制的有效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明显地违反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正常发挥。即使物理降温暂时有效,但因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仍保持在高热水平,故在暂时降温后会引起全身多种不适。如冰敷(冷湿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诱发宝宝惊厥。故一般只有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时才配合物理降温。

  问:什么情况下需要用退热药?

  答:一般认为,如果宝宝的体温超过39℃(腋下温度超过38.5℃)时即可使用退热药。如体温不退或复升,可间隔4个小时以上重复使用,一天不宜超过4次,但必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服用性质相同的退热药。对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可根据每次发作时的体温情况,适当提前服用。对于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只需多喂水,松解包被或适当减少衣服散热即可,一般不宜使用退热药。

  问:宝宝吃了退热药后入睡了,但体温很高,额头很烫,要不要唤醒宝宝吃药?

  答:唤醒宝宝吃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发烧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消灭病菌。所以,如果宝宝睡得很安稳,呼吸、面色和平时没有多大差别,可以不必唤醒宝宝吃药。高烧主要怕引起抽搐,如果宝宝睡得不塌实,时有惊跳,或既往有热性惊厥史,则应及时唤醒孩子吃药。

(实习编辑:付付)

2008-09-02 07:37:00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疫苗有哪些
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接种一系列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以预防多种传染病,保障其健康成长。1、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之后在1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一剂,共三剂。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2、卡介苗:卡介苗主要用于预防结核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快接种,通常是在24小时内进行。卡介苗的接种对于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新生儿在2月龄和3月龄时接种灭活疫苗,4月龄和4周岁时接种减毒活疫苗。这一系列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儿免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侵害。4、百白破疫苗:百白破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新生儿在3、4、5月龄和18月龄时各接种一剂,共四剂。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建议家长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方案进行接种,确保新生儿能够按时、足量地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新生儿的体重是否合适、是否有过敏史等。在接种疫苗后,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同时,家长也应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共同关注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患肺炎严重吗
新生儿患有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建议家长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如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发绀、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呼吸异常、精神不佳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气道相对狭窄,呼吸肌力量薄弱,咳嗽反射较弱,难以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这使得肺炎发生时,炎症更容易扩散,且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等情况。同时,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也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难以有效抵御肺炎病原体的侵袭,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此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患肺炎时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或发热不明显的情况,这会掩盖病情,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进一步加重病情。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若吸入的物质较多或为刺激性较强的物质,如羊水、胎粪等,会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导致肺不张、肺气肿等,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肺炎如果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病情通常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呻吟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对于有早产、低体重、窒息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要加强护理,避免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接触,预防肺炎的发生。如果新生儿确诊为肺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用药,确保新生儿早日康复。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和新生儿湿肺的区别在哪
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和新生儿湿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若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家长不要自行判断疾病类型,建议及时咨询医生。1、病因: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主要因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所致。常见于胎儿窘迫、过期妊娠等情况。而新生儿湿肺是由于肺内液体吸收及清除延迟引起,多见于剖宫产儿,因胎儿胸廓在分娩时未受到充分挤压,肺内液体潴留。2、临床表现: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多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急促且不规则,可伴有呼气性呻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同时,因胎粪污染,皮肤、脐带、指(趾)甲可呈黄绿色。新生儿湿肺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可达60-80次/分,一般情况良好,哭声响亮,无明显发绀,多数在2-3天内症状缓解。3、影像学特征: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两肺有不规则斑片状影,以两肺下野及内带居多,可伴有肺气肿,严重时可见肺不张。新生儿湿肺的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伴有叶间胸膜积液或(和)胸腔积液,肺野透亮度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如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家长应立即将患儿送往正规医院新生儿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准确判断是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还是新生儿湿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肺炎有什么症状
新生儿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全身性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1、呼吸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是新生儿肺炎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浅且频率较快,鼻翼扇动表现为鼻翼随呼吸运动明显扇动,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和发绀,提示严重缺氧。2、全身性症状:全身性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和食欲减退。发热多为低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乏力感明显,常伴有精神不振和活动减少。食欲减退表现为拒奶或吸吮无力,严重时可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3、消化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呕吐、腹胀和腹泻。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常伴有呛奶和溢奶。腹胀表现为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肠麻痹。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4、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是新生儿肺炎的严重表现,包括嗜睡、惊厥和昏迷。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反应迟钝,提示脑缺氧。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常伴有意识丧失,提示脑损伤。昏迷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提示严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针对新生儿肺炎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加强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和母乳喂养;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