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

  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最近发现人类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

  研究较多的是免疫学机制,几个事实可以表明在RSV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存在免疫损害:

  ①恢复期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分泌物中发现有抗RSV IgE抗体;

  ②近来对感染RSV的婴儿与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在RSV感染时有大量的可溶性因子的释放(包括白介素、白三烯、趋化因子)导致炎症与组织破坏;

  ③经胃肠道外获得高抗原性、非活化的RSV疫苗的儿童在接触野毒株RSV时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

  目前认为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RSV或其他病毒感染时,更易于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患者日后发生反复哮喘发作,甚至效果哮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病理

  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毛细支气管狭窄甚至堵塞,导致肺气肿和肺部不张,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体征:

  本病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亦口周和口唇发绀。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体检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肺部体征主要为喘鸣音,叩诊可呈鼓音,喘憋缓解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为可触及肝脏和脾脏。由于喘憋,PaO2降低,PaCO2升高,SaO2降低而致呼吸衰竭。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周至2周。

  以上是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些情况,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此病好发于小儿,家长朋友应注意了解。

(实习编辑:付付)

2008-08-19 08:00: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兵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母亲有心脏病生孩子可能遗传吗
母亲有心脏病生孩子是否会遗传,通常需要根据心脏病分类而定,母亲有心脏病若为先天性心脏病,便有可能会遗传给孩子,若为后天性心脏病,通常不会遗传给孩子。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查体、心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认疾病种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胎儿时期发育异常引起出生时即存在的一类心血管畸形。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畸变、多基因遗传缺陷、先天性代谢缺陷等遗传原因导致。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闷、气喘、疲乏、身体肿胀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以介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相应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洋地黄、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常用的手术有传统心脏外科手术、姑息手术治疗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等。 2、后天性心脏病 后天性心脏病一般没有遗传性,比如肺心病、心肌炎等后天性心脏病,遗传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一般不会遗传给孩子,不用过于紧张,以免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如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还可以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此外,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胆汁酸高是遗传父亲还是母亲
胆汁酸高临床上一般没有是遗传父亲还是母亲的说法,胆汁酸高一般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小,多考虑是饮食不当引起的,也可能是肝炎、胆管炎、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饮食不当 若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从而出现胆汁酸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吃过多上述食物。 2、肝炎 如果患者身体免疫力比较低,肝脏部位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诱发肝炎,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会伴随皮肤瘙痒、黄染等情况,也可能会导致胆汁酸偏高。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胆管炎 如果存在胆管炎的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使炎症反应刺激胆管黏膜组织,从而出现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甚至会伴有胆汁酸升高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胆囊切除术治疗。 4、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胆囊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胆囊功能障碍,使胆汁中的胆汁酸含量升高,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托品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可以通过胆囊切除术治疗。 5、脂肪肝 若是患者长期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使体内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脏细胞内,使肝功能受到损伤,会出现身体乏力、右上腹不适等情况,还会伴有食欲不振现象,也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