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萎缩性鼻炎治疗方法

  萎缩性鼻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宜局部和全身综合治疗:

  (1)局部治疗

  ①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脓痂,每日1~2次。

  ②鼻内应用1%复方薄荷樟脑石蜡油,清鱼肝油等以润滑粘膜、促进粘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便于擤出;鼻内用1%链霉素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和利于上皮生长。

  ③鼻内应用1%新斯的明促进粘膜血管扩张,鼻内应用0.5%求偶二醇或乙烯雌酚油剂,可减少痂皮、减轻臭味,鼻内用50%葡萄糖可能具有刺激粘膜腺体分泌作用。

  (2)全身治疗:维生素A有保护粘膜上皮、增加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维生素B2可促进组织细胞代谢;烟酸可扩张血管和改善鼻粘膜血液循环;铁剂可能有治疗本病的作用。

  (3)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缩小鼻腔、减少鼻腔通气量降低鼻粘膜水分蒸发和减轻粘膜干燥和结痂形成。手术方法有:

  ①鼻腔外侧壁内移加固术;

  ②前鼻孔缩小术,两侧可分期进行,约一年半鼻粘膜基本恢复正常后重新开放前鼻孔;

  ③医用人工生物陶瓷粘膜骨膜下埋藏术。

  萎缩性鼻炎在祖国医学中属“鼻槁”范畴。其中辨证施治的内容是:

  (1)肺肾阴虚:鼻内干灼,嗅觉减退,鼻内粘膜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宽大,黄绿色痂皮多,或有少量鼻衄,常伴咽痒干咳、五心烦热、语言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肺肾阴虚证。其治疗宜用滋养肺肾,润燥通窍。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黄20g,熟地黄20g,麦冬15 g,白芍15g,玄参10g,当归10g,百合10g,川贝母10g,桔梗6g,甘草6g。若鼻内粘膜萎缩甚者,加天冬、黄精、阿胶。

  (2)脾虚湿蕴:鼻干涕臭,涕痂留于鼻腔,色微黄而绿,嗅觉减退或丧失。鼻甲萎缩较甚。常伴头昏头痛,乏力纳呆,舌淡脉缓弱等。其治法为健脾益气,化湿开窍。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15g,山药12g,白术12g,茯苓15g,薏仁15g,扁豆15g,砂仁10g,陈皮10g ,桔梗10g。血虚者加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

  (3)阴虚肺燥:鼻干无涕,嗅觉减退,鼻粘膜色红干燥,轻度萎缩、渗血,鼻甲缩小,咽痒,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润燥荣鼻。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2g,沙参15g,白芍12g,丹皮12g,川贝母12g,炙甘草6g。易衄,加白茅根15g。

  (4)阴虚瘀阻:鼻干,鼻塞、鼻粘膜极度萎缩,屡治不效,嗅觉失灵;舌暗红,有瘀点,少苔,脉细涩。治宜滋阴养血,祛瘀生新。方用归芍红花散加减:生地黄15g,熟地15g,山药12 g ,杞果12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当归15g,丹参15g,甘草6g。涕痂积留较多鼻气臭,加车前子15g,茯苓15g。其外用药可以用“鼻炎灵”滴鼻,以润肌复萎,利鼻通窍。(鼻炎灵组成:苍耳子、白芷、辛夷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体石蜡1000ml。制法:将苍、芷、辛、油同放锅内,浸泡24h,加热,待药呈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薄荷霜、液体石腊,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入瓶内备用。用法:滴鼻,每次2滴,每日2次。作用:清热消肿,芳香透窍。适用于鼻粘膜充血,或干燥萎缩,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

(实习编辑:付付)

2008-08-15 07:56: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上长了湿疹怎么治
手上长湿疹是手部皮肤因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等,其治疗通常涉及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生活调整等。1、外用药物:手部湿疹发病时,皮肤屏障受损,外界刺激物更易侵入,引发免疫反应。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塞米松乳膏,具有强大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减轻局部红肿、瘙痒,直接涂抹于患处。对于有渗出的急性湿疹,硼酸软膏可收敛创面,减少渗出。2、口服药物:当湿疹较为严重,炎症介质大量释放,累及全身免疫系统。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组胺是导致瘙痒的关键介质之一,服用后能有效止痒,缓解患者不适。若合并感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抗感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遵医嘱依据病情合理用药,从内控制病情发展。3、生活调整:若频繁接触洗洁精、肥皂等刺激性化学物质,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应佩戴手套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精神压力过大可影响免疫系统,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舒缓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手部皮肤干燥会加重不适,涂抹护手霜保持湿润,尤其在洗手后及时涂抹,为皮肤修复营造良好环境。对于手上长湿疹的患者,建议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定期复诊,观察湿疹恢复情况。若症状持续不改善或出现发热、水疱增多等新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手部湿疹康复。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慢性湿疹有哪些典型症状
慢性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典型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皮肤干燥、红斑、鳞屑与结痂、裂隙与水疱。1、皮肤干燥:这是慢性湿疹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皮肤缺乏足够的水分和油脂,导致表面变得粗糙且有细小的裂纹,严重时可能出现龟裂,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触感及活动功能。2、红斑:表现为局部或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位的红色区域,颜色可以从浅粉到深红不等。这些红斑通常边界不清,伴随炎症反应出现,可能伴有轻微至中度的肿胀。3、瘙痒:剧烈的瘙痒是慢性湿疹的重要特征之一,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这种瘙痒感可在夜间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并可能导致因搔抓而引发继发性感染。4、鳞屑与结痂: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处皮肤可能会形成一层层的鳞屑,这些鳞屑容易脱落,露出下方脆弱的新皮。在搔抓后,受损的皮肤会分泌液体并迅速干燥形成硬质的结痂。5、裂隙与水疱:特别是在关节弯曲侧如肘窝、膝盖后方等位置,可见到由于持续的摩擦和伸缩造成的皮肤裂隙。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充满清澈液体的小水疱,破裂后可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减少皮肤刺激,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可适当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保湿护肤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减少病情发作的诱因。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不良反应。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慢性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遵医嘱进行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都是比较好的。1、外用药物治疗:可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卤米松乳膏,此药有强大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活性,减轻皮肤红肿、瘙痒。另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等敏感部位,可调节免疫,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可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2、口服药物治疗:若病情迁延,也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来阻断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如果病情较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从根源上控制炎症发展,但因其副作用较大,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依据病情调整剂量。3、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物理治疗手段,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可抑制皮肤局部免疫反应,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皮肤细胞修复与再生。需要注意的是,不良生活习惯易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因此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减少过敏反应。日常要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防止皮肤干燥,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37-40℃为宜,洗完及时涂抹保湿霜。慢性湿疹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观察皮肤恢复情况。若症状持续不改善或出现新的皮疹、水疱等,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疾病康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