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生儿及婴儿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由于他们的生理特点各不相同,睡眠呼吸暂停的原因、引起的后果也各有特点,了解这些差别,对指导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及婴儿的睡眠呼吸暂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是因为它可能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新生儿及婴儿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年人,睡眠呼吸暂停对其健康的危害比成人更大。

  ● 新生儿及婴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快动眼睡眠所占比例极大,在这一睡眠时期,呼吸紊乱最易发生。

  ● 新生儿及婴儿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呼吸中枢的反馈调节功能也不稳定,特别是早产儿,在睡眠时更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 新生儿及婴儿生长发育旺盛,睡眠呼吸暂停所致的缺氧、睡眠紊乱及呼吸运动异常,常会引起重要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如智力受损、胸廊发育畸形等。

  新生儿及婴儿的睡眠呼吸紊乱除了包括阻塞型、混合型及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外,呼吸节律紊乱也十分常见,与成人不同的是他们的睡眠呼吸暂停以混合型为主,中枢型次之,而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所占比例最少。正常新生儿及婴儿在睡眠中,也可发生呼吸暂停,但生后几个月内超过15秒者不多见。美国儿科协会的研究报告中将新生儿及婴儿睡眠中超过20秒的呼吸停止视为异常,较将成人10秒以上的呼吸停止视为异常的标准为长。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持续的时间不到20秒,但已经引起心动过缓、紫绀、面色苍白或氧饱和度下降,也视为有病理意义。

  新生儿及婴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常不是很典型:

  ● 嗜睡少见。

  ● 两个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睡眠动作异常及睡觉打鼾。细心的父母常可见患儿睡眠时的呼吸是时断时续,手脚乱动,仔细观察不可见患儿面部、指端间断发生青紫;新生儿及婴儿发出的鼾声不像成人那样吵得四邻不安,一般不会因打鼾而引起家长的重视,不满3月的很少打鼾,有时可表现为睡眠时发生奇怪的声间。

  ● 发育迟缓在患儿中常见。

  ● 部分患儿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是由于面部发育畸形而引起,死亡率高达20%~30%。

  ● 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是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

  ● 睡眠呼吸暂停对患儿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其明显,睡眠呼吸暂停发生后5~10秒,即可见患儿的心率快速下降;20秒后即可出现口唇、指端青紫。有些患儿由于延误诊治,一入院即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病情危重,需积极抢救。

  新生儿及婴儿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同于成人患者的另一特点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有别于成人:

  ● 先天性疾患:如先天性心脏病、颌面部畸形、先天性呼吸道狭窄。

  ● 感染: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都可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次数,延长睡眠呼吸暂停的时间。

  ● 镇静催眠药物过量、上气道局部麻醉都可以抑制呼吸,母亲在怀孕期间吸毒会严重损害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新生儿及婴儿出生后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 呕吐、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先天性的内分泌代谢异常也会引起短暂的呼吸停止。

  ● 引起上呼吸道阻塞的肿瘤,如脑干肿瘤。

  ● 贫血癫痫、胃食管反流、产伤、新生儿窒息

  ● 睡眠呼吸暂停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中十分常见。出生时体重低于1000克者,80%以上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出生后随着体重增加,睡眠呼吸暂停会逐渐消失;胎龄不满30周的早产儿,有80%的在睡眠时会出现呼吸暂停;胎龄在30~31周出生的早产儿,有50%的睡眠时会出现呼吸暂停;胎龄在32~33周出生的早产儿,有7%的在睡眠时会出现呼吸暂停。除了发育不成熟外,新生儿窒息、感染、低血糖及颅内出血也是早产儿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原因。

  ● 不适当的喂养方法:在吃奶时,新生儿及婴儿常会因用力吸吮而使咽气道关闭,所以哺乳时,母亲应不时地将新生儿及婴儿从一个乳头移向另一个乳头,以刺激其呼吸,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尽量不在患儿仰卧位或睡觉时哺乳。

  新生儿不会说话,许多症状都不典型,父母掌握有关新生儿睡眠呼吸暂停的基本知识,仔细观察患儿的异常表现,对于尽早诊断、治疗十分重要。另外,完善呼吸监护,采用简便实用的诊断仪器监测威胁生命的睡眠呼吸暂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有不少婴儿在睡中静静地走向死亡,等到被父母或医生发现,常常是数小时以后了。由于他们此前常无任何死亡的征象,死亡后尸体也很难打到致死的原因,因而人们称之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仅美国每年就有7000个婴儿被其夺去生命。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人们通过总结大量的病例,发现了有关该病的一些临床特点:

  ● 生后3个月为死亡的高峰期,1周岁以后发生的机会很少。

  ● 秋冬季节多发。

  ● 患儿常在睡眠中死亡。

  ● 其发生率与母亲的经济状况、怀孕期的吸烟及药物注射史有关。

  ● 如果患儿曾出现过引起紫绀、面色苍白、意识丧失的呼吸停止,因家长及时发现而抢救成功,其发生猝死的几率要增加。

  ● 患儿的同胞姐妹中有猝死者,其猝死的危险性同样增加。

  人们最早想到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是婴儿猝死的原因之一,是因为:

  ● 二者都在睡眠中发生;尸体解剖也证明猝死患儿肺部病理改变符合窒息所致。

  ● 睡眠呼吸暂停与猝死的患儿都可能存在上呼吸道解剖及呼吸中枢控制功能异常。

  ● 猝死患儿的家族中,睡眠呼吸暂停引起成人猝死的了生率增加。

  睡眠呼吸暂停虽然不能全部解释患儿猝死的原因,但有证据表明,它确实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患儿猝死的元凶之一。

  在我国,目前对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认识较少,如果你有孩子睡眠时有呼吸暂停现象,掌握一些简便的处理办法就可能帮助他顺利度过一危险阶段。

  ● 在怀孕期间,母亲要戒烟、戒酒、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胎儿的药物。

  ● 正确喂食,睡眠时勿让婴儿吸吮乳头。

  ● 保持婴儿正确的睡姿,头略侧偏。

  ● 注意观察,如果患儿睡眠时频繁发生呼吸停止,甚至出现面色苍白、紫绀等表现,要积极就医。国外在家庭中应用一种简易的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将传感器放在患儿的鼻部或腹部,感受气流及呼吸运动的变化,如果呼吸停止,气流消失的时间超过20秒,报警器将发生响声,提醒家长或医生注意。我国目前也有类似产品,通过热敏电阻很敏感地监测呼吸气流的变化,除报警外,还连接有自动救护装置。因其敏感性较高,除非仪器故障,一般不会漏掉威胁生命的睡眠呼吸暂停。由于其设计简便,在医生的指导下,家人很快就能学会使用,适宜在家庭中应用,特别是对早产儿、婴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持续监护的应用价值就更大了。如果家长再学习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将对抢救患儿的生命有很大的益处。

(责任编辑:钟少玲)

2008-03-21 13:55: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梅毒日常防护注意什么
梅毒日常防护一般需要注意避免不洁的性生活、避免血液传播、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注意定期复查等。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1、避免不洁的性生活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在进行性生活时,正确使用安全套,不要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能够降低梅毒的发病概率。2、避免血液传播梅毒患者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如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可能会导致感染。因此,在输血时需要注意。3、注意个人卫生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内裤,并且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勤换洗内裤,可以使用温水清洗局部,但是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护用品,以免加重病情。4、注意饮食梅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复。5、注意定期复查梅毒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明确病情,以便于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确诊为梅毒,建议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内裤,勤洗澡,自己的生活用品要及时进行消毒,经常开窗通气,室内空气环境清新,这样可以防止病毒的再次传播。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孕妇梅毒假阳性有什么特征
孕妇出现梅毒假阳性的特征主要包括硬下疳、扁平湿疣、梅毒疹、骨关节损害以及神经精神损害等。1.硬下疳:常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男性可表现为阴茎的无痛性溃疡,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呈典型的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圆形或多形性溃疡。2.扁平湿疣:通常发生在肛门及外生殖器处,为单个或多个散在或融合的丘疹,后期可逐渐增大成扁平菜花样赘生物,表面湿润,周边隆起并浸渍,还可伴有糜烂和触痛。3.梅毒疹:早期可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疱疹及铜红色浸润性结节等,随着病情加重,二期梅毒还可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受损的表现,包括手掌和足底出现铜红色浸润性斑疹等症状。4.骨关节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如膝、踝、腕、肩等关节,受累关节局部会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5.神经精神损害:一期梅毒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感觉减退、肢体麻木及先后出现不同类型神经麻痹等。此外,还有可能引起孕妇出现眼损害、内脏器官损害等情况。平时注意加强营养补充,促进身体恢复。另外建议定时进行产检,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