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肺性脑病的家庭应急处理

  肺性脑病是指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影响了肺通气功能,从而发生显著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

  [病因]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嗜睡、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精神失常、四肢肌肉抽动,甚至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诊断要点]

  (1)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病史。

  (2)除有发绀、呼吸困难症状外,还有头痛、失眠、精神失常等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表现。

  (3)血气分析时PaO2降低,PaCO2升高,pH下降。

  (4)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1)感染中毒性脑病

  有严重感染征象,无明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血气分析也无异常。

  (2)脑出血

  常有高血压史,脑脊液为血性,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表现,血气分析也正常。

  [家庭应急处理]

  (1)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昏迷、抽搐时,应专人护理,清除鼻腔、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速送医院抢救。

(责任编辑:钟少玲)

2008-03-21 13:18: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预防肝性脑病常用的灌肠液有哪些
预防肝性脑病可以使用的灌肠液主要有乳果糖、拉克替醇、复方氨基酸、门冬氨酸钾镁、谷氨酸钾等。肝性脑病是由严重的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的肝脏疾病引起的,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1、乳果糖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糖,在肠道内不会被消化酶水解,而是被肠道内的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使肠道内的pH值下降,并且还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水分,进而起到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2、拉克替醇拉克替醇是一种泻药,服用后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内的细菌、毒素等,还可以减少肠道内氨的吸收,进而起到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3、复方氨基酸复方氨基酸是一种氨基酸类药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还可以促进脑组织的代谢,进而起到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4、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电解质补充药,服用后可以补充体内的钾离子、镁离子等,还可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从而起到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5、谷氨酸钾谷氨酸钾可以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减少毒素对大脑的损伤,从而起到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患者在使用上述药物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避免自行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病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缺血缺氧性脑病通常是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一氧化碳中毒、心肺功能不全等原因造成。建议及时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一般治疗、吸氧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处理。1.低血糖:如果长期未进食或者糖代谢异常等导致体内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大脑细胞供能减少,从而出现头晕眼花、头痛等症状,并且会损伤到脑组织,引起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情况发生。此时应注意合理饮食,可以适当吃糖果、面包等含糖量高的食物缓解不适症状。2.电解质紊乱:若患者剧烈呕吐和腹泻,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钾离子流失过多,当人体内缺乏足够的钾时,可能导致肌肉痉挛和抽搐,也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并导致上述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氯化钾颗粒、枸橼酸钾缓释片等药物补充钾离子。3.药物影响:某些镇静安眠药,如苯海拉明,也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抑制呼吸系统,进一步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增加缺氧、缺血的风险。如果有服药史,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考虑更换其他药物来替代。4.一氧化碳中毒:如果患者在密闭环境中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会导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失去携氧能力,就会阻塞动脉血流,使大脑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进而诱发此疾病。对此应立即脱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进行改善。5.心肺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血和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可导致全身器官缺血和缺氧,尤其是大脑,这将直接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患此类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