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抗阿米巴病药

  阿米巴病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人经口感染阿米巴包囊,在肠腔内脱囊而出成为小滋养体,在结肠内与肠道菌丛共生。小滋养体在随宿主肠内容下移过程中,逐渐转变成包囊。此时并无症状,称为排包囊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小滋养体在一定条件下侵入肠壁,成为大滋养体,因破坏肠组织而引起阿米巴痢疾。大滋养体不能形成包囊,但可经血流至肝和其他器官引起阿米巴炎症和脓肿,统称为肠外阿米巴病。

  抗阿米巴病药的选用主要根据感染部位和类型。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首选甲硝唑;而依米丁和氯喹只在甲硝唑无效或禁忌时偶可使用。对于排包囊者肠腔内的小滋养体和阿米巴痢疾急性症状控制后肠腔内残存的小滋养体,则宜选用主要分布于肠腔内的二氯尼特,偶可考虑应用卤化喹啉类、巴龙霉素和四环素等。

  甲硝唑

  甲硝唑(metronidazole)又称灭滴灵,为咪唑衍生物。

  【体内过程】甲硝唑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500mg一剂,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10μg/ml,远超过平均有效浓度。t1/2约8小时,通常8小时给药一次。在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均匀。主要在肝中代谢,由肾排出,粪中只含少量。

  【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1.抗阿米巴作用甲硝唑对阿米巴大滋养体有直接杀灭作用。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效果最好。但对肠腔内阿米巴原虫则无明显作用。因此,单用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时,复发率颇高,须再用肠腔抗阿米巴药继续治疗。同理,甲硝唑不适用于排包囊者。

  2.抗滴虫作用甲硝唑对阴道滴虫亦有直接杀灭作用。口服后可出现于阴道分泌物、精液和尿中,故对女性和男性泌尿生殖道滴虫感染都有良好疗效。250mg,每日3次,7日一疗程,对阴道滴虫症的治愈率为90%。2g一剂疗法也有同样疗效。偶有耐药虫株出现。

  3.抗贾第鞭毛虫作用甲硝唑是目前治疗贾第鞭毛虫病最有效的药物。成人每次250mg,儿童每次10~15mg/kg,每日3次,5天一疗程,治愈率均在90%以上。

  4.抗厌氧菌作用对厌氧性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和球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尤以对脆弱杆菌的杀菌作用受到重视。至今未发现耐药菌株。长期应用不诱发二重感染。对口腔及盆腔和腹腔内厌氧菌感染及由此引起的败血症,以及气性坏疽等,本品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不良反应】甲硝唑不良反应一般较少而轻。最常见者为恶心和口腔金属味,偶见呕吐、腹泻腹痛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少数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暂时性减少。重复疗程前应作白细胞计数。极少数人可出现脑病、共济失调和惊厥。如发生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应立即停药,因为严重的感觉障碍恢复甚慢且不完全。甲硝唑干扰乙醛代谢,如服药期间饮酒,可出现急性乙醛中毒,引起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和味觉改变等。

  啮齿动物试验证明,长期、大量口服有致癌作用。对细菌有致突变作用。因此,妊娠早期禁用,以防引起胎儿畸形。

  替硝唑

  替硝唑(tinidazole)也为咪唑衍生物。与甲硝唑相比,其半衰期较长(12~24小时)。口服一次,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72小时。每日50~60mg/kg,3~5天一疗程,对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疗效与甲硝唑相当而毒性略低。也可用于阴道滴虫症。

  二氯尼特

  二氯尼特(diloxanide)通常用其糠酸酯(diloxanide furoate),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口服后主要靠其未吸收部分杀灭阿米巴原虫的囊前期,对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排包囊者有良好疗效。对于急性阿米巴痢疾,单用二氯尼特疗效不佳;但在甲硝唑控制症状后再用二氯尼特肃清肠腔内的小滋养体,可有效地预防复发。对肠外阿米巴病无效。本品对阿米巴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对脊椎动物无明显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偶而出现呕吐和皮疹等。很大剂量时可致流产,但无致畸作用。

  卤化喹啉类

  本类药包括喹磺方(chiniofon)、双碘喹啉(diiodhydroxyquinoline)和氯碘羟喹(clioquinol)。

  此类药物有直接杀阿米巴作用,口服吸收较少,曾广泛用作肠腔内抗阿米巴药,用于排包囊者,或与甲硝唑合用于急性阿米巴痢疾。此类药物毒性低,但可致腹泻。每日量超过2g,疗程较长时;或为儿童,则危险性较大。在日本曾见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可致视神经萎缩和失明。许多国家已禁止或限制其应用。

  依米丁和去氢依米丁

  依米丁(emetine)是吐根中提得的一种生物碱,又称吐根碱。其衍生物去氢依米丁(dehydroemetine)抗阿米巴作用更强。

  依米丁和去氢依米丁主要对组织中的阿米巴滋养体有直接杀灭作用。由于其刺激性很强,口服可致吐,只能深部肌肉注射。除引起胃肠道反应外,对心肌有严重毒性。仅在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病情严重,甲硝唑疗效不满意时才考虑使用。必须住院,在严密监护下给药。

  氯喹

  氯喹为抗疟药(见第四十五章),也有杀灭阿米巴滋养体的作用。口服后肝中浓度比血浆浓度高数百倍,而肠壁的分布量很少,对肠阿米巴病无效,仅用于甲硝唑无效或禁忌的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病人。

(责任编辑:钟少玲)

2008-03-14 12:49:00浏览9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复方乳酸嗜酸杆菌治疗什么
复方乳酸嗜酸杆菌一般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该药物可以治疗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建议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嘱合理用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1、腹泻: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治疗腹泻。其所含的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进入肠道后,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纠正因有害菌大量滋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腹泻症状。2、便秘:在改善便秘方面,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的作用在于促进肠道蠕动。有益菌能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使粪便在肠道内移动更顺畅,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帮助排便,缓解便秘情况。3、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可帮助消化食物。有益菌能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吸收,同时还能调节胃肠道的消化液分泌,使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减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需注意的是,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时,不能用热水送服,应使用温水,以免高温杀死有益菌,影响药效。另外,该药物应避免与抗菌药同服,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否则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如需服用抗菌药,应与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间隔至少2小时。同时,对于过敏体质者,使用前要留意是否对该药物成分过敏,若出现过敏反应,建议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怎么判断是嗜酸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其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包括症状表现、诱导痰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等。1、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色黏痰。咳嗽通常较为剧烈,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接触刺激性气体、冷空气、灰尘等过敏原后,咳嗽症状加重。但与哮喘不同的是,一般无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2、诱导痰检查:这是诊断嗜酸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方法。通过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然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则对嗜酸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肺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一般正常,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以及FEV?/FVC等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内。这与哮喘等其他气道疾病有所不同,哮喘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下降。4、支气管激发试验:该试验通常为阴性。这意味着在吸入激发剂后,不会像哮喘患者那样出现气道痉挛、通气功能下降等表现,进一步可与哮喘相鉴别。如果怀疑是嗜酸性支气管炎,建议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一旦确诊,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湿疹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吗
湿疹通常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如果湿疹病情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首先,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发病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接触到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应答。在这一过程中,Th2型免疫反应被激活,该反应会促使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如白细胞介素-5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并使其向血液和皮肤炎症部位趋化聚集。在湿疹患者的皮肤病变处,就可以发现大量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典型的湿疹症状,同时也使得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其次,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都证实了湿疹与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之间的关联。多项针对湿疹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统计显示,大部分湿疹患者在病情发作期,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这种升高的程度往往与湿疹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例如,对于轻度湿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只是轻度升高;而对于中重度湿疹患者,尤其是那些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平时,患者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还需遵医嘱规范治疗,若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做什么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旨在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1、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痰液检查及血清IgE检测等。血常规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过敏或炎症反应。痰液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确气道炎症性质。血清IgE检测适用于评估过敏反应程度,如特异性IgE升高提示过敏原暴露。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及高分辨率CT等。胸部X线可初步评估肺部病变,如支气管壁增厚或肺部浸润。高分辨率CT可显示支气管壁增厚、黏液嵌塞及肺部磨玻璃影等特征性改变。3、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测定、呼气峰流速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活量测定可评估肺通气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呼气峰流速检测适用于评估气道阻塞程度。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检测气道高反应性,明确诊断。4、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道病变,并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需注意健康管理和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及宠物毛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居住环境。若出现咳嗽、喘息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