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梁宗安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肺容积,可能接近婴儿肺或只占正常成人肺的较小部分。一般认为,在ALI/ARDS的治疗中,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既可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又能避免肺泡过度膨胀,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

  呼气末正压通气的疗效存在争议

  当患者接受PEEP时,一些明显塌陷的肺组织可以复张,但某些患者的肺组织复张微乎其微。严重的肺损伤常常伴随着过度肺泡复张,通常会发生更严重的低氧血症,伴发更大的死腔,且呼吸系统的顺应性降低。

  意大利学者Gattinoni等的一项研究纳入68例ALI/ARDS患者,分别在5、15、45 cmH2O的气道压下,屏气行全肺CT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复张的肺组织(包括实变或塌陷的肺组织)占整个肺实质的5%~70%。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应用高水平PEEP治疗,部分患者的反应仍较弱。接受PEEP治疗的患者,其肺复张疗效与肺塌陷体积的比例密切相关。

  笔者推测,在非选择性ALI/ARDS患者中,随机应用PEEP并不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因为PEEP治疗对肺复张效果好的患者有效,但对肺复张效果差的患者只能增加其肺泡张力和损伤。

  小潮气量+适当的PEEP值得探索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参数机械通气24小时、PaO2/FiO2≤200 mmHg的ARDS患者103例,患者随机接受传统的机械通气(对照组),或在低潮气量情况下加用高于压力容积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Pflex)的 PEEP(试验组)。按照预计体重计算设定潮气量,对照组的潮气量为9~11 ml/kg,PEEP≥5 cmH2O,试验组的潮气量为5~8 ml/kg,PEEP设定为(Pflex+2) cmH2O。

  主要测定指标为重症监护室(ICU)和院内病死率、脱离机械通气的天数和发生肺外器官功能障碍的人数。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中脱离机械通气的天数较多,在对照组中发生肺外器官功能障碍的人数较多。

  潮气量设定较小,且PEEP设定为(Pflex+2) cmH2O进行治疗,可以使持续性ARDS患者的ICU病死率降低,但对ALI患者无显著疗效。笔者推测,这种治疗方法的机制是PEEP可防止肺泡萎陷,低潮气量和低平台压可避免肺泡过度膨胀。

  肺复张术治疗早期ARDS利弊共存

  肺组织塌陷对ARDS患者的有害作用仍然是有争议的,至今还没有一项有效的技术可以在床旁操作以减少肺塌陷的发生。

  Borges等研究了肺复张术在早期ARDS患者中纠正低氧血症和肺组织塌陷的作用。研究纳入26例患者接受吸气压序贯递增(每次增加5 cmH2O)通气,直到患者动脉血的(PaO2+PaCO2)≥400 mmHg时,停止递增。当吸气压至60 cmH2O时,初始目标仍未达到,或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恶化或气压伤,试验将被终止。

  肺复张效果通过CT检查(9例)或者连续6小时接受ICU监测(15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24例)能够达到肺开放的效果并维持,但这是以一过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高碳酸血症为代价的,动脉血氧和肺塌陷体积的比例负相关(P<0.0001)。

  对于早期ARDS患者,通常可以纠正低氧血症并使肺完全复张,但是鉴于其短暂的副作用,此项技术在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钟少玲)

2008-03-12 17:00:00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复方乳酸嗜酸杆菌治疗什么
复方乳酸嗜酸杆菌一般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该药物可以治疗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建议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嘱合理用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1、腹泻: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治疗腹泻。其所含的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进入肠道后,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纠正因有害菌大量滋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腹泻症状。2、便秘:在改善便秘方面,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的作用在于促进肠道蠕动。有益菌能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使粪便在肠道内移动更顺畅,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帮助排便,缓解便秘情况。3、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可帮助消化食物。有益菌能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吸收,同时还能调节胃肠道的消化液分泌,使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减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需注意的是,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时,不能用热水送服,应使用温水,以免高温杀死有益菌,影响药效。另外,该药物应避免与抗菌药同服,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否则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如需服用抗菌药,应与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间隔至少2小时。同时,对于过敏体质者,使用前要留意是否对该药物成分过敏,若出现过敏反应,建议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怎么判断是嗜酸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其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包括症状表现、诱导痰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等。1、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色黏痰。咳嗽通常较为剧烈,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接触刺激性气体、冷空气、灰尘等过敏原后,咳嗽症状加重。但与哮喘不同的是,一般无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2、诱导痰检查:这是诊断嗜酸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方法。通过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然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则对嗜酸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肺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一般正常,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以及FEV?/FVC等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内。这与哮喘等其他气道疾病有所不同,哮喘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下降。4、支气管激发试验:该试验通常为阴性。这意味着在吸入激发剂后,不会像哮喘患者那样出现气道痉挛、通气功能下降等表现,进一步可与哮喘相鉴别。如果怀疑是嗜酸性支气管炎,建议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一旦确诊,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湿疹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吗
湿疹通常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如果湿疹病情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首先,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发病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接触到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应答。在这一过程中,Th2型免疫反应被激活,该反应会促使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如白细胞介素-5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并使其向血液和皮肤炎症部位趋化聚集。在湿疹患者的皮肤病变处,就可以发现大量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典型的湿疹症状,同时也使得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其次,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都证实了湿疹与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之间的关联。多项针对湿疹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统计显示,大部分湿疹患者在病情发作期,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这种升高的程度往往与湿疹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例如,对于轻度湿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只是轻度升高;而对于中重度湿疹患者,尤其是那些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平时,患者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还需遵医嘱规范治疗,若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做什么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旨在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1、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痰液检查及血清IgE检测等。血常规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过敏或炎症反应。痰液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确气道炎症性质。血清IgE检测适用于评估过敏反应程度,如特异性IgE升高提示过敏原暴露。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及高分辨率CT等。胸部X线可初步评估肺部病变,如支气管壁增厚或肺部浸润。高分辨率CT可显示支气管壁增厚、黏液嵌塞及肺部磨玻璃影等特征性改变。3、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测定、呼气峰流速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活量测定可评估肺通气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呼气峰流速检测适用于评估气道阻塞程度。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检测气道高反应性,明确诊断。4、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道病变,并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需注意健康管理和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及宠物毛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居住环境。若出现咳嗽、喘息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